从番职出发读后感之一

拜读了俊雅老师的《从番职出发》,感触良多,在此记录下一些自己的感受。我们以我们最为熟悉的校园为话题开始论述,贴近大学生活,而第一篇文章就足以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他的标题违背了中国几百年来固有的传统观念《如果从头再来,我一定放弃清华选择番职》。

看到这个标题,不知大家是惊奇、嘲笑亦或是其他情感,反正我作为一个985大学的学生看到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好奇,我很好奇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大的口气,难道仅仅是因为吸引眼球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名校情结,我不否认我曾经也是如此,高中三年我最大的梦想大概就是考上北京理工大学了,其实当时也说不清是为什么,可能只是一份纯真的热爱。高考的失利把我从梦境打回了现实,为此我痛苦过,迷茫过,但是现在看来如果没有高考的失利,我也许真的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俊雅老师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概念“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指我们为了做某件事情会放弃其他事情。比如我,我上了一个985放弃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自由自在的学习时间,虽然我在一个高考相对好考的省份,但是仍然付出大量的时间给应试教育,为此我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虽然当初看来这是值得的,但是真等到了大学才发现儿时的天真。

其次是活跃的思维,我可以说基本失去了创新能力,因为我不得不把大量时间放在死记硬背上,这也是我最后悔的事情,而那些答案转瞬就忘,我收获的甚微,对此我深表遗憾。 俊雅老师说他在大学才是最累的时候,很多人信奉“高中牛,大学猪”的理论,然而大学把我们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是最应该学习的时候。我对书中作者说的大学期间多去拜访企业家这点深表赞同,我现在也在争取这样的机会,珍惜每次面试随时向面试官提问的机会,有很多疑惑只有向社会上的人寻求答案。比如在我们亚信实习招聘会,我记得全场只有我向面试官提了一个问题“web2.0时代的亚信为什么不和京东,腾讯一样多和用户互动”,我不喜欢问面试官诸如“工资多少,地点在哪”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自然会有人去问而且这种问题不能使我提高。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献给亚信面试的信》这篇文章,这个是我在去宣讲会之前查阅了大量亚信的资料写的,因为我知道宣讲会期间不会有太多时间给我来提问,我渴望解除心中的一些疑问,故有此信。

我觉得名校的光环不是我们骄傲的理由,反而应该是我们勤奋的动力。俊雅老师仅仅是一个大专生尚且能够在20多岁就取得成功,我们这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学生是不是更应该重新审视审视自己呢?有人说成功很难,但当你看到多少大学生沉浸在寝室的电脑游戏中不能自拔,多少大学生每每于花前月下中迷失的时候,你还有这么想吗?俊雅老师说他在大学读了1200本书,这让我感到很汗颜,试问多少名校学生甚至不及这个零头。

俊雅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他在大学期间的几位名师,我就在想,凭借我们985的名头,难道我们学校真的没有名师吗?其实不是我们的学校没有好的老师,而是实在缺少好的学生,大多数人把上课时间都用来睡觉和聊天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可惜有很多学生居然至毕业都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我想这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悲哀了,更是整个教育的悲哀。俊雅老师和我有一样的爱好,电子商务,只是境界不同,人家现在比我成功千倍万倍。借用《销售就是要搞定人》这本书中的一段话,难道俊雅老师真的比我聪明千倍万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所欠缺的就是俊雅老师对于理想的那份孜孜不倦的追求。

俊雅老师对于书的选择和他的读书习惯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他的习惯如下,我想也应该是我们大家应该培养的习惯:

一、不看30岁以下的人写的管理书。因为大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番职男孩理

解的“而立”是心灵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际结构和资源结构都已初步打造扎实。

二、不看作者名字刻意模仿知名作者的书。举例:《方与圆》出版之后,作者丁远峙的

名字受到众多写手的模仿,比如有的叫丁方圆,有的叫方丁峙,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一个对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信心的人,他的书也是“未必佳”。或许有同学会说:“那也是书本推广的一种方法啊!”那么我们来做一个比喻,一个女孩子要出嫁,她为了被更多的男子看好,于是便取了一个跟世界小姐冠军类似的名字,请问她是否将会像世界小姐冠军那样所向披靡、吸引到无数白马王子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她所要做的,应该是自内而外的修炼。

三、不看书名刻意模仿畅销书的书本。举例:《谁动了我的奶酪》风靡全球之后,市场

上相继出现了《谁动了我的情人》、《谁动了我的琴弦》和《谁动了我的减肥茶》之类的书籍,这叫东施效颦。

四、不看正文段落中字与字的行距超过2倍行距的书。当然除了特殊的书本,如钢笔字

贴等。一般来说,这类书卖的是纸,不是知识。

五、不看无字天书。举例:《自己的书———20xx年的记录》,是日本新潮社出版的,

有书号,有策划设计者,有发行者,但在“著者”面是空着的,一共399页,每页上只有几月几日星期几,像日记本。 书中的“本书使用方法”介绍说:“可以当做笔记本,也可以当做日记本,或许还可以发现其他用途,本书的使用方法是自由的。当一年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你20xx年的《自己的书》写作完成的时候。”有的同学看后拍案叫绝,说这点子匪夷所思,空前绝后。然而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如何看书,不是如何卖书。

六、不看天才儿童写的书。举例:7岁便已读书1600本,平均每天阅读200-300页,

写诗100余首,“天才儿童”邹奇奇长达296页的的新书《飞扬的手指》去年刚出版面世,便轰动了美国,全球上百家报媒和电视台对邹奇奇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种书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大学时代阅读,倒适合当作幼儿园孩子们的励志书。

七.不看“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关系下写的书。举例:韩寒出名之后,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出书《儿子韩寒》。这种书,怎么说呢?要说,得罪人家作者;不说,得罪自己读者。用公司运作的知识来解读这类出书现象,就叫“关联交易”。

八.不看速成书。举例:《一分钟经理人》和《一分钟演讲》等。屈原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贾岛都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又泪流。”人的成长,总需要时间和过程。

九.不看普通的高产作家的书。这里强调“普通”两字,是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不普通的高产作家,比如大仲马。然而一般人的高产,并非源自内心的丰富,而是来自赚钱欲望的强烈。当然,像琼瑶、金庸这些大师,因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的确是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了。然而一些不见经名的小伙子,乳臭未干,就已经出版了十几二十本书,这种超前,叫透支!对自己心灵资源和才学目空一切的透支!

十.不看夸张的书。当然这里说的不是漫画和笑话。举例:《一年做到千万富翁》。这类书吸引眼球,把读者吸引来了,再随便抄抄来自各种出处的杂七杂八的名言典故,浪费读者时间和精力。

十一.书名含有“教你”两个字的书不看。举例:《教你行好运》。虚怀若谷,是每一个优秀的作者所应秉持的治学、写书态度。

十二.不看书名故作玄虚的书。举例:《我不是教你诈》。有一种文章出自标题党,有一种书籍来自书名党。读书,不是跪下来看作者“如何性感”,而应是站起来学习作者“如何保持性感”。

十三.不看年轻人写的很厚很厚的书。这个“很厚”,我姑且用70万字作为尺度,超过这个尺度,就进入“很厚”的范围。举例:目前有很多网络小说皆是此类。

在此我分享给大家,对于校园生活这部分的理解大抵如此,虽然我还是在校学生,但是

我梦想和俊雅老师走上同样的道路,成为一名企业家,我想俊雅老师以大专生的身份都可以做到,我应该没什么可惧怕的!

沈皓

 

第二篇:出发的感想

出发的感想

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在王老师的陪伴下整装出发了,怀着激动和新奇的心情,我们踏上了顾昂劳三下乡之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会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我也相信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初步的工作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