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

——读《受戒》有感

怀着好奇心读了这篇汪曾祺爷爷的名作,一万两千多字的篇幅,读下来有种清新的感觉——极美的文字,朦胧的爱情。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从这几句话中我领略了汪曾祺想要表达的人性之美。

《受戒》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爱情故事,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

原本我以一个世俗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爱情,这似乎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看着看着,发现这本就是一个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地方。那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

二师父仁海公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父仁渡因为要飞铙的绝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资深的老方丈,也在绣花方丈里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有两段对话让我很感动,“你受戒了?” “受了。” “疼吗?”“疼。” “现在还疼吗?”“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简短的对话天然无雕饰,却表现出二人纯真的性格和单纯美好的爱情。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也许还不懂得爱,但是他们的恋爱在日常的细节中表现无余。

这是一幅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没有被城市的喧嚣污染的人性之美,让我对这片美好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之情。

文末,汪曾祺注明: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不仅是一个梦,也是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也只有苏北淳朴的民风培育得出那么纯真的人性,美得只能在梦里。

 

第二篇:人性的场所读后感作业

《人性的场所》读后感

摘要: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也不是为君主设计的,更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人性场所》这本书分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我精读了和我目前接触较多的城市广场、小型公园和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这几章的内容,感觉获益良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环境的修建是否满足人们的日常心里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不仅仅是为了设计而修建,而是为了人。就像书中开篇所谈及的例子,波士顿市政府广场,是该市利用率最低的公共空间之一,虽然他的设计概念丰富,但明显是为了迎合周围的建筑而设计而非是为了人们的舒适,这样的场所,少有人去,再美的设计理念或风格在失去了人这一主要主体以后便沦为跟马路一样性能单一的公共场地了。

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 而里我想谈一谈我们作为学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

合理的布置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对于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只有在舒服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才会激发人的热情,才能认真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同时校园的户外空间是最容易引发交流的空间之一,学生离开了家,会希望能在学校这里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于是,学校的建筑设计就不能让学生觉得疏离或者不适应,在能保证良好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交流。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设计建议是希望将户外空间设计成能让人“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

由理论到实际,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星湖广场,单看他的植物配置或总体效果,则是与周边的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但到了我们学生的眼中,它则渐渐沦为广阔而又容易打滑的“道路”。作为公共场所,他缺乏一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说,休闲的座椅,可供观赏的植物带,又或者是可供人们选择的具有一定私密性的休闲场地。这样的广场虽然美丽融入了环境,却没有融入人群。

读完此书,感受颇多,我也在思考关于我们未来的设计,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单一的想去改造环境,而是围绕着人这一主体去融入环境。这里借用一句前辈的话: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我会为之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