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化学史略》-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化学史略》读后感

郭保章(1926~ ),安徽阜南人,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通报》和《化学教育》编委。郭保章先生经努力教学耕耘,奋力撰写,终于铸就了这本难能可贵的化学史专著《中国近现代化学史略》。中国近现代的化学发展之快、范围之广、涉及问题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要把如此浩繁复杂而绚丽多彩的中国化学编写成一本适合教学和研究的史书,真是谈何容易。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学科之一,且不说别的,化学在社会上就是一种基础,比如石油、化肥、发电等等的很多,这是必不可少的,关系我们生活。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现代化学史略》叙述了现代化学如何从西方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化学家所创造的不平凡业绩,以及现代化学各分支学科和中国化学会等的发展概况。

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China一词的由来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的陶瓷精美仍然是现代人陶醉其中,有著名的唐三彩,有享誉全球的宋代五窑,明青花瓷依旧吸引世人的目光。炼丹术和炼金术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拥有最显著的炼丹技术。作为封建社会通知阶级的皇帝、贵族和地主等权贵,他们不仅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希望掌握长生不老的秘密以永远享用得到的财富和权力。这种情况下。炼金士和炼丹家正式走上了历史五代。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典籍。造纸、火药、瓷器等伟大发明创造,举世称颂。中国虽然早已有了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近代化学知识却是从欧洲传来的。通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化学最早起源地之一,然而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中西方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第三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一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阻碍了科学发展,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让实践动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

再重点说一下思想方面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与自然地完美结合。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施行愚民政策,利用儒家思想舒服人民的思维,读书人念四书五经只为了升官发财。儒家的思想缺乏思辨,讲究的是感性认识,很少用演绎的逻辑思考问题。西方人所谓科学的那些东西,在中国被认为是奇技淫巧,是读书人所不齿的。我们承认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但它也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在儒家还未占正统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的墨家、阴阳家、农家等等,对各种自然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论解释,如果可以假设,像墨家、阴阳家、农家这样的学派,是很有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只是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中国人变得只讲究修生养性,不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化学只是主要来自于炼丹术,近代化学的发展则得益于工业革命,欧洲的化学起源大体与中国类似,也是靠炼金术发展起来的,然而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得益时间和应用,这就使得化学这门学科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和认可。然而此时的

中国正闭关锁国,化学跟数学一样都是属于旁门歪道,不入正统之流,自然要落后于欧洲。在明朝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自明朝倭乱之后,施行海禁,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最后一次与世界的科学只是交流活动,从此中国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乾隆皇帝曾在写给英国女王的信中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关锁国”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组织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输入,使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遭受列强的欺辱。

欧洲化学传入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为第一阶段,传入的是欧洲的旧化学;鸦片战争以后为第二阶段,传入的是新化学,即科学的化学。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翻译和教育两个方面。在翻译方面,最早且成绩卓著的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突出的人物是中国化学启蒙者徐寿。中国在 19 世纪后期出版的化学书籍,绝大多数出自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其中徐寿实际上是西方化学知识传入中国初期阶段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人物。关于徐寿,《清史稿·艺术传》和《上海县续志》都有记载,近人袁翰青、杨根也有过很详细的介绍。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与感激那些为了中国,为了科学,为了人类事业不断付出的科学家们,有了他们才使我们不被外国人欺负,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发展,才能有了如今这和平幸福的安定日子。特别是近代中国那段艰苦的日子,那些血与泪的时光。的确,现在的我们不曾经历那些苦难,那些差的条件,但是我们又怎能忘记?不能忘记!

“俯首为牛莫笑,昂首跃马皆惊。为了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发生!”化学史不光要学化学的发展过程,更要学的是那一种精神!那些不为生前身后名,而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为了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第二篇:第十三章中国近代化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徐寿、黄鸣龙、侯德榜、范旭东、吴蕴初的生平;

2.掌握我国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授课

四、学时分配:2学时

五、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发展时期的划分

六、思考(作业):

1.你认为中国的化学为什么落后?中国本土为什么没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支撑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有何贡献?

3.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化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至少列10名)。

七、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八、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 中国近现代化学

一.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1、生平

生逢乱世:1818年生于无锡一个中等地主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在他17岁时,母亲又去世。幼年失父、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 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

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这种志向促使他的学习更为主动和努力。他学习近代科 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这些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成为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1856年,徐寿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 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根据书中记载,边实验边读书,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徐寿甚至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他的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自学,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所谓洋务即是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办学堂。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权贵,洋务派大都不懂这些样学问,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之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专设一科取土。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 热心洋务:1862年受曾国藩举荐制造轮船,数年后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在安庆下水——1867年派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从事译书工作——1874年开始筹办格致书院——1876年与人合办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1879年格致书院招收学生,徐寿主持讲座.

直到1884年逝世,徐寿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其中译著的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有13部,反映了他的主要 贡献。

徐寿所译的《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日表》,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当时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几本书和徐寿译著的《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这一套介绍当时欧洲的工业技术的书籍被公认是当时最好的科技书籍。此外,徐寿在长期译书中编制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对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主要贡献

译书十三部、开学院、办刊物,传播近代科学知识,以化学为最。

汉字元素符号广泛采用: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

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轻气、绿气、淡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

《化学鉴原》流行更久:同是译书,1872年出版比别人的晚,但至19xx年其书仍有影响,被推崇比别人久——徐寿译书时注意化学知识的系统性,而别人译书的介绍都是零星的.

在晚年,徐寿仍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译书、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1884年病逝在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综观他的一生,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勤勤恳恳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科学家的一生,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二、中国现代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黄鸣龙

1、生平

欧洲博士:1898年生于扬州——19xx年毕业于浙江医学专科学校——19xx年赴欧留学,先后瑞士苏黎士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化学——19xx年获博士学位——19xx年回国任浙江医专教授

哈佛成名:19xx年出国,赴欧洲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及甾类化学——19xx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西南联大教授——19xx年美国哈佛大学任博士级研究员,因研究甾类化学发现黄鸣龙反应,成绩载入国际教科书——19xx年回国——19xx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xx年去世

2.主要贡献

19xx年,黄鸣龙应美国著名的甾体化学家L.F.Fieser教授的邀请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研究工作。一次在做Kishner-Wokff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情况,但黄鸣龙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继续做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分析原因,又通过一系列反应条件中的实验,终于对羰基还原为次甲基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现此法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在国际上已广泛采用,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此方法的发现虽有其偶然性,但与黄鸣龙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1949—19xx年黄鸣龙在美国默克药厂从事副肾皮激素人工合成的研究。19xx年10月,他携妻女及一些仪器,经过许多周折和风险,终于离美绕道欧洲回到了祖国。

黄鸣龙回国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化学系主任,继续从事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和甾体植物资源的调查。19xx年,在他领导下研究以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合成可的松的先进方法获得成功,并协助工业部门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项国家原来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的项目提前数年实现了。中国的甾体激素药物也从进口一跃而为出口。19xx年10月,醋酸可的松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开课,系统地讲授甾体化学,培养出一批熟悉甾体化学的专门人才。

3.评价:

黄鸣龙数十年如一日忘我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他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综述和专论近40篇。19xx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并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19xx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代表称号。黄鸣龙是中国药学会第十四、第十六届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曾

任国际四面体杂志顾问编辑。

三、现代民族化学工业自强不息的典范:侯德榜、范旭东、吴蕴初

1、侯德榜

(1) 生平

清华毕业:189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农民家庭——19xx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xx年毕业于沪皖两省路矿学堂——19xx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xx年更名清华大学

中国创业:19xx年公费美国留学——19xx年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士——19xx年获帕拉图学院制革化学师文凭——19xx年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xx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xx年10月应我国化学工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范旭东之聘在其开办的塘沽碱厂任总工程师;期间兼任北洋大学教授——曾任化工部副部长,北京化工大学内有其塑像。 —19xx年去世.

(2) 个人著作

侯德榜一生勤奋好学,虽工作繁忙却还著书立说。

《纯碱制造》一书于19xx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素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全书在科学水平上较《纯碱制造》一书有较大提高。该书将“侯氏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3) 创业史

打破封锁:1862年比利时索尔维发明氨碱法——1873年前后索尔维公会,西方列强独霸技术,独占世界纯碱市场——19xx年一战期间,因交通梗塞纯碱奇缺,靠进口维生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处于灭顶之中——范旭东天津塘沽办永利碱业公司,缺技术请外国技师,建厂失败——19xx年聘请侯德榜任总工程师

金质奖章:19xx年正式投产——暗红色、铁锈、硫化钠、硫化亚铁——19xx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中国红三角牌纯碱获金质奖章(索尔维设厂生产的纯碱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获铜质奖章)——产品畅销国内,出口日本,远销东南亚

学术声誉:19xx年侯德榜英文专著《制碱》出版,公开索尔维法的技术秘密——首创的制碱名著,风行各国,学术上使中国人名扬四海

爱国情怀:19xx年南京永利宁厂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优质化学硫酸铵和硝酸——19xx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军方威逼利诱与其合作生产硝酸——范旭东、侯德榜严词拒绝,“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和日军合作”——永利宁厂被炸,永利碱厂西迁四川

侯氏制碱法

背景:19xx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但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高价勒索外,还提出了种种对中国人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件,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范旭东毅然决定不再与德国人谈判。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察安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19xx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提出联产纯碱和氯化铵、提高食盐利用率的新方案——实验室在香港、美国纽约收集资料,遥控指挥实验,19xx年底小试成功——扩大实验分别在上海法租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四川五通桥——19xx年3月发明、创立联合制碱法——19xx年11月永利川厂试车成功

制碱权威:19xx年12月英皇家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机械工业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帮助印度、巴西办碱厂

侯氏制碱法

(1)NH3+H2O+CO2===NH4HCO3

(2)NH4HCO3+NaCl===NH4Cl+NaHCO3

(3)2NaHCO3===Na2CO3+CO2+H2O

优点是:副产品NH4Cl是化肥.

侯氏制碱法与索维尔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以上。

另外它综合利用了氨厂的二氧化碳和碱厂的氯离子,同时,生产出两种可贵的产品——纯碱和氯化铵。将氨厂的废气二氧化碳,转变为碱厂的主要原料来制取纯碱,这样就节省了碱厂里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庞大的石灰窑;

将碱厂的无用的成分氯离子(Cl-)来代替价格较高的硫酸固定氨厂里的氨,制取氮肥氯化铵。从而不再生成没有多大用处,又难于处理的氯化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了纯碱和氮肥的成本,充分体现了大规模联合生产的优越性.

2、碱业大王——范旭东

1884年生——早年留学日本——19xx年创办塘沽久大盐业公司——19xx年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xx年重庆逝世——著名民族实业家——永字号——南吴北范

范旭东(1883-1945),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

第十三章中国近代化学

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

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錏厂。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他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范旭东十分热衷于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曾担任中国自然科学社理事达30余年,曾受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聘请担任评议员达10余年,曾被推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他还继兄长范源濂之后担任过中华书局董事,对出版事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是天津南开大学和湖南私立隐储女校的校董。他对南开大学化学系和经济研究所捐赠过奖学金,以鼓励优秀学生。

? 主要贡献:

? 我国化学工业的先导者

? 开拓纯碱工业的爱国志士

? 发展实业 功在中华

? 化工科学研究的先驱

? 范旭东因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xx年10月4日与世长辞。

3、味精大王——吴蕴初

1891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10岁入学,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湖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

19xx年经杜博举荐到汉阳铁厂任化验师。后被升任砖厂厂长。19xx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任厂长。这期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摸索研制成功味精,后建成上海天厨味精厂。为使味精所需盐酸自给,19xx年建成天原电化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盐酸、烧碱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碱工厂。

19xx年,吴蕴初了解到美国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有一套设备待售,便买下设备,建设了天利氮气厂。天利厂用天原厂电解车间放空的氢气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制成硝酸,这是我国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厂。

为使天利氮气厂和同时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铔厂之间避免矛盾激化,吴蕴初与范旭东坦率地通函协商,划定了各自的经营范围:永利在长江以北,天利在长江以南,从而形成了所谓“南吴北范”的格局。

? 主要贡献:

? 研制成功“味精”

? 创办我国第一家氯碱厂

? 创办合成氨及化工陶器厂

? 氯碱工业挺进大西南

? 重视科技事业积极培养人才

? 19xx年10月15日,吴蕴初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

四、中国的化学机构

1、IUPAC与中国

? 19xx年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生于罗马

——19xx年中国正式加入——19xx年IUPAC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34届学术大会 ? IUPAC设有7个专业委员会,下设32个专业组——北京大学张青莲曾在无机化学

委员会下原子量专业组任职多年——北京大学华彤文曾任IUPAC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总任职的仅23人(19xx年数字)——国际学术地位

2、中国化学会

? 1841年英国皇家化学会(最早)——1858年法国化学会——1868年德国化学会

——1876年美国化学会——1880年日本化学会——19xx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于南京 ? 早期的海外化学组织:19xx年中国化学会欧洲支部——19xx年中华化学会(留美学

生成立)

3、中国院士

? 19xx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建立,早期称学部委员——19xx年成立中国工程院——

院士是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单位学术水平

? 部分化学院士名录:卢嘉锡、张青莲、杨石先、唐敖庆、袁翰青、黄鸣龙、梁树权、

曾昭伦、傅鹰、邢其毅、陈茹玉、梁晓天、钱人元、高小霞、宪、唐有祺、蒋明谦、戴安邦、朱清时、周维善、赵玉芬

五、化学——中国——未来

1、化学之现状

CA引文量增长惊人——学术论文的SCI、EI等四大索引——中国被引数目——单位学术水平

2、中国化学落后原因

官本位:科技地位——教育体系——竞争机制——投资体制

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有很高的成就,是瓷器造纸火药的故乡,曾经对世界文明有过伟大的贡献.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在近现代中国却落后了,而且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远,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化学落后了呢?

必须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整体考虑,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专制的统治是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在中国得不到发展,封建的思想统治和奴化教育,造成整个社会鄙薄科学技术,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更难以出现.

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后来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中国难以产生和立足,而且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鄙薄技艺、尊经崇古、科举取士等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思想上的自由发展,这就是近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