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议友谊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只能算普通的畅销小说,但却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一部小说。 对我们而言,阿富汗是遥远的,甚至陌生的。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我相信所有读者都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

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友谊和爱。

是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第二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购于北京西站

是近期购买的唯一一本全价书

从家出发的时候本来是想带上THE SECRET

行李太多

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

事情办完后直奔西站

八点的车

时间尚充裕

寄存了行李

一家家书屋里找书

想买一本书可以陪伴自己的旅程忘记不快的心情 看了几家都没看上

最后一家书屋看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知道书名是缘于三杯茶扉页上的介绍

“三杯茶是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第二本描写阿富汗地区的故事”

买了之后准备去吃晚饭顺便看看书

再次拿起这本书是昨天要去西北大学培训

怕老师讲的无聊就带了这本书去

一看就舍不得放下

昨晚若不是停电会继续看

早上吃过早饭又拿起看

已看完近三分之一的内容

眼睛累了才放下

阿米尔忍受的那种内心的折磨的痛苦远远大于哈桑皮肉之苦吧

一奶同胞

哈桑把阿米尔当成自己的兄弟

可是哈桑在最关键的时刻那颗懦弱的心打败了自己 那种精神上的折磨

让他想方设法赶走阿里和哈桑

在阿里和哈桑离去的那刻

我眼角湿润

那种忍辱负重的感觉

那种无法言说

不能诉说的屈辱

让我感动

眼泪流下

下午继续看书

我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

阿富汗遭战乱阿米尔和父亲背井离乡去美国 阿米尔的父亲去美国完全为了自己的儿子 在美国

他不在是拥有万贯家产被人前呼后拥的人了 强烈的自尊心不堪接受救济

考打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在加油站打工

在跳蚤市场倒卖二手货

在这里我看到

人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办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就像拉辛对阿米尔说的“生活总得继续” 生活总是越过越好的

阿米尔一家也是一样

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起来

阿米尔也在学业上成绩优秀

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所爱

并且能如愿以偿

但是就在阿米尔觉得幸福的时候

父亲却得了肺癌

倔强的阿富汗人不肯做化学物理治疗直到死去

父亲死去后不久 阿米尔的第一部小说被出版商看中 有了第一部就有第二部第三部

终于在这个行业有了一席之地 自己的才华被认可

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过上了美国人的生活

所以

有时候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 是颗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说法虽然老土

但是却很受用

看到后面阿米尔被一个电话叫到阿富汗 此时的阿富汗外战停止

苏联退兵

但是内战又起

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

而且惨无人道

当我看到哈桑和老婆被塔利班射杀时 我的心情和阿米尔的一样

那种阴阳两隔的无奈

那种不再有机会诉说自己罪孽的绝望 看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

不想继续了

12.18

周一的晚上

靠着床沿

借着台灯的光

结束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起初我以为远不如三杯茶好看 看完之后才发现

完全是两种内容

是两种感动

没有完美的人生

阿米尔生活幸福却没有后代 找到了哈桑的儿子

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兄弟

再也没机会说出埋藏已久的悔恨 所以人生在世做事情要想想后果 不要遗留太多悔恨

在我失意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我 宁愿做错也不要错过

我试着在做

到底对还是错

现在我自己也无法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