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时代呼唤人生价值的回归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个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的平凡的故事,却使人位置落泪心灵颤动;赵雪芳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像雷锋焦裕禄的名字一样永驻观众记忆之中;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电影,并没有高超的艺术突破,却以真实的特殊魅力和纯朴的表演感染力,跨进了艺术精品和“五个一工程”代表作之列。

赵雪芳用一颗赤诚炽热的信温暖了千万个病人的心灵,他知道生命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不是自己;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创了希望的天地,及时果敢地拯救了急难病患者的生命;她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她为家乡的姐妹们治病,不仅不要报酬,而且拿出自己的钱为姐妹们垫付药费、住院费;她经受身患两次癌症的打击,以坚强意志一次次战胜死亡的威胁,“笑对人生不后悔”,心中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把自己无私地献给人民。这是一部以浓浓的情、善良的美、纯洁的爱奏响的呼唤奉献精神的交响乐。

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趋向陷入了误区,现今的社会像赵雪芳这样的人太少了,赵雪芳不是太傻了吗?傻得令人难以理解。所以,宣传赵雪芳精神,拍摄赵雪芳的电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就是要以真实的典型和人格的力量呼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归。“人生能有几回活,获救活出个好人格”,主题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节目里,生活中的赵雪芳说:“医生是位病人而存在,为病人解除病痛既可以延长我的生命,也是我追求的价值。”赵雪芳自觉地以自觉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民需要赵雪芳这样的医生,各行各业都需要赵雪芳精神。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的党就多一份光彩,多一份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光明,我们的民族也就多一份希望。

 

第二篇: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医生》电影观后感

本月行里组织全体党员看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本人因当天恰逢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召开上线评审会未能去观影,事后我查找了该电影的背景资料,看过电影的同事也积极给我介绍影片情节,我发现这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影片,使我深受思想教育。

这部电影里主人公的原型是我市社区医生王争艳,讲述的事迹是王争艳身上的一种高尚无私的上医精神。她怀着以患者为本,悲天悯人的医者之心,始终坚持着为患者开治好病的“小处方”,数年来经她手开出的每个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的处方0.27元。她的几句朴实的话“开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可开可不开的药,我从来不开;太贵的药,我尽量找便宜但效果相当的替代品。”都深深的感动了我。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在她这样本身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开小处方为民治病的原则,她谢绝同学的高薪聘请、放弃开大处方可以带来的可观利益,这一点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而王争艳一做就坚持了25年,她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王争艳经常转述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

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她对每一个病人她都严格执行教科书所教的“视、触、叩、听”原则,从不只按照设备检查结果开处方,也不只听病人陈述后就提笔开处方。这种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浮躁的不良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名临床医护人员来说,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崇高的医德。一个医务人员若无心存仁厚,即使精良医术,也不能救人于病危。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绝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谓性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每名医务工作者的认知和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尚思想,不光对于医护工作者是这样,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所从事的金融IT行业,同样涉及到很多老百姓的血汗钱,每一笔差错和失误,都可能导致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伤害,辜负了老百姓对国家金融行业的信任,我从王争艳的先进事迹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严谨合规,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本; 学习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她始终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