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后感

我爱吃,对食物也颇有研究,用我爱的食物来譬喻我爱的书,应该不会引起异议吧。 饭前开胃菜,一定要精致。比如说彼得·梅尔的《连连山城》中,异域普罗旺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新奇和梦想,于是胃口大开,举箸逡巡。

第一道主菜当推《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笔下千钧,如此恢弘的场面竟是这样从容不迫的在夕阳下的海边开场,结局有如此的云淡风清,留下希望无限,这样的故事,有嚼头,像鸡翅一样够味。

这样清淡的菜肴我比较偏爱鸡蛋羹,所以下一份就是杨绛的《洗澡》,通常来说,我不是太关心成功背后的女人,杨先生是一个例外,她有足够的资本来展示作为独立个人的自己,而不只是钱钟书的妻子。我喜欢《洗澡》里娓娓而叙的风格,让我清楚的认识一个时代,所以我爱读杨绛。

和鸡蛋羹一样平和的是青菜豆腐汤,就像卞之琳的《白螺壳》,这本书和作者的名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陌生,偶尔有人会知道《断章》,而吸引我买下这本书的不是这首诗,只是《成长》的一句“种菊人为我们在春天里培养秋天”顿觉清雅无限。

这青菜豆腐汤虽平淡无奇,却可口益身。

有一道很有名的菜叫“佛跳墙”用鲍鱼…海参….燥出来,我想这个名分给法布尔大师的巨著《昆虫记》“关照声明书系”,在恰当不过了。如果你还在爱这个世界,你就要去读法布尔。他用毕生的心血给我们留下这样的一笔至甘至饴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勇气拒绝,度过法布尔,你就要好好的去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要不你就是一个把鱼翅当粉丝的傻瓜。

《苏菲的世界》作为主食,应该是一只加料的汉堡,我第一次发现哲学可以这样有趣的去学,就像在汉堡的沙拉酱之前我只知道白色的流体是甜奶油。很聪明的苏菲和更聪明的席德牵着去做一个很开心游戏,这个游戏是关于世界,关于人类,没有结局和胜负,但我却明明得到了很多。

这世界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害怕的那么复杂,像一只秀气且溢的汉堡,揭开面包,只是生菜沙拉和鸡块而已。

商场的蔬菜虽小小一盒,分享却十足。一部《诗经》一卷《千字文》从“关关”的鸟叫到天玄而地黄的色彩琅琅的音韵缠绵着历史每一种声音都那么和谐悦耳。鲜蔬汤是要慢慢熬的故事要用心在读的。

最后的甜点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喜欢意大利自然也喜欢这本风靡全世界近百年的意大利教育手册黑眼睛的小男生安利柯认真的记着他的日记,感觉如同面对一份来自佛罗伦萨的冰淇淋每一圈花饰,每一个点缀都倾注着亚米契斯的心血,和甜点相伴的张晓风的散文,是那种壶里煮出来的咖啡,久违的香气温馨着每一颗至纯的心灵,使人不饮也醉。

这番盛宴的内容,其实也只是我书架上的一串书单而已,只是不知道,这一桌我倾心而作的佳肴,你要用怎样的心境去接受他们。

让我们收拾好心情,且从容的品书吧!!

 

第二篇:读《老子新解》有感20xx

教师之于学生:教还是导

——读《老子新解》有感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是初中时候,也一知半解的背诵了其中的一些段落。之后每重新读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关于《道德经》,社会各界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都知道是为中华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次读到《老子新译》这本书,作者最独具匠心之处是对《老子》原著作中的关键之词“无为”做出的解释。现今对“无为”的主流注解是:“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将“无为”看做一个否定词,或者至少是中性词。作者把“无为”看成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专用术语,解释成“无私”的同义词,别开生面。

鉴于自己功底尚浅,从来不敢对老子的《道德经》发表任何评论,但是读到第二章,引发一些思考,虽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只就第二章展开来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是公认的美文,反应了老子的唯物辩证观,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随之消失。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它通过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维持着一事物的相对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平衡呢,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能否达到这种平衡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学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主张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然而现有条件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教仍然是占主导,并且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教师应该怎样教,才能最好的达到这个平衡——对学生是教还是导,或者兼而有之?

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在学习之余我一直在兼职导游工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游客。在导游带领一个旅游团体进行为期几天的游览活动时,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某些程度上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像的。导游在这个旅游团体中最好的身份应该是隐性的领导者和正直热心的服务者。我觉得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可以这样定位的。

先讲隐性的领导者的身份界定。对导游来说,他所能支配的权力大部分是来源于他的个人魅力,他要协调整个团体正常愉快运转,必须发挥他的领导能力,而这种领导一定不能是强硬的。对教师来说,他所拥有的权力,也应该大部分是源于他作为老师之外的个人魅力,然后才是源于他作为教师的人们给予他的约定俗成的尊重或者信任。这样的老师一定可以游刃有余的引导他的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在我看来,老师作为服务者的身份应该比作为领导者的身份更明朗,所以我称之为“隐性的领导者”和“正直热心的服务者”。老师的任务应该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尽量便利的条件,但老师面对的是多个不同的个体,所以正直是必要的,用《老子新译》作者的话说是“处无为之事”——以无私的态度处理一切事物。这样的环境对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应该是有利的。

每次接到一批游客,他们大多是兴高采烈的,对于未知的新奇的事物,人们本能的有主动探究的愿望。以游览一个大型的公园为例,游客们怀着愉悦的心情跟我进入公园。我也很负责任的跟游客强调注意事项,简介园区布局及主体景观。最初带团的时候,我总是很强调团体观念,要求游客保持一致跟随我事先计划好

的“完美路线”游览。这样能保证游客在约定时间内看到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的景色。遗憾的是,总是有人会在结束的时候抱怨没有尽兴,好像是我故意隐瞒了美景没有带他们去看一样。之后很多时候,我会在简介之后跟游客约定最终集合时间,然后带领游客游览。在有不同风景可以选择的路口,讲解每个路口之后的风景风格,让游客自己选择。总是有大部分人还是会随着我带领的“完美路线”游览,那些自己去“探险”的游客最终于我们集合的时候,不管他看见的是什么风景,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是满意的。除了集合时间会有个别拖后现象,皆大欢喜。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次愉快的“游园”经历。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他可以统领全局,能整体把握本学科知识,也能了解他面对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他知道走下去会是怎样的风景,他有义务讲解给学生,并提供给他们不同的选择,使他们有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教师应该确保他要在每个路口,给他的学生以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教又导,不仅能促成老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平衡,也能达成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与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平衡,是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参考书目:

老子新译——《道德经》评注 袁培智 袁辉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