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错落在城墙之外的爱情

起初拿起《倾城之恋》,是慕了它的名。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少女怀春时都极度向往的,一段感情若能在有生之年倾尽所有,换得永生的守候,也是众望所归的罢。然后一口气读完了全篇,心里就犹如打翻五味陈杂,什么都有了。或许生活本身很多时候就如同一个剧本,一不小心,自己便沦为了悲剧。尤其凄惨的是,还要自欺欺人地昭告天下,这便是我们此生再饱满不过的完美结局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罢。

有人说,她的作品基调就是荒凉。这个一生奔波,亦可称之为坎坷的女人,她常能表达出一种女性化对事物所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命运等一切大的问题都被她用文字浓缩在了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就用这些平淡无奇却催人泪下的故事,来描绘出一个个不同于其他的世界。她笔下的人物一如她自己的人生,总是那般寒冷、荒凉,一颗一颗内心总是迷失、孤单的,没有真爱,没有疼爱,只有利益驱动,和形势所逼。即便在自己家里,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伤感与凄楚。无依无靠,无人相知。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地说:“我要你懂得我!”故事的男主角,范柳原便是这样一个矛盾着,放荡不羁而又渴望被懂得的人。他对流苏说:“我知道你是不快乐的,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是的,如果流苏能够懂得多一点,也许,他们最终的结果便不会只是金钱和名利的相互交换,也不仅是各取所需的凑合将就。那样的环境,大抵也只能成就那样的两个人,和彼此淡薄的爱情。

“我何尝爱做作——这也是逼上梁山。人家跟我耍心眼儿,我不跟人家耍心眼儿,人家还拿我当傻子呢,准得找着我欺侮。”这是在白公馆长大的流苏,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回到娘家却不受欢迎,那样的年代里,连自己亲生的母亲,都给不出只言片语,在淡薄而微乎其微的亲情里,一切委屈和泪眼都只能往肚子里吞的六小姐。如果不能让自己强大,就只能享受丫环都能给白眼的待遇。所以,即使她看出柳原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即使那原本是母亲给妹妹宝络安排的相亲对象,她却还是不得不孤注一掷,把最后的赌注,青春和名誉,全盘倒押在这场婚姻上——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如果自己不懂得疼惜自己,便没有任何人会为了她的死活而浪费一个脑细胞。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人是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

思想的一张脸,而也许就是这般有思想有渊源的两个人,才无法单纯质朴去相恋。全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大致也就是对于这堵墙的描写。很多时候无生命反倒比有生命强,它们不会随时间消逝,同岁月苍老,只会默默地,一直站在原地不动,哪怕风吹雨打,电闪雷鸣,向那些看轻它们的人和神,展示着永恒。所以早在古时候就有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话吧。爱情都是海誓山盟的,而柳原在这堵突然让人想起地老天荒那类话的墙面前,说的都只是也许,又或多或少地暗示了这场绝世之恋背后的虚假和不确定。是啊,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奇迹还有存活的余地么?

最终,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而这倾城的代价便是,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谁也逃不出那轮盘般运转的命运。

倾城之恋读后感

 

第二篇:《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前没留意中国的文学,一直比较多的关注外国的文学。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

1.爱情观

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

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追求平淡;现代爱情没有父母过多的干涉。古典爱情,需要门当户对为前提;现代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们长久凝视的眼光。

即使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要认为我们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为了区别,两种观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区别。(中西方也有区别)

《倾城之恋》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响。面包与爱情?面包往往在现代生活中不需要过分重视,反而现代生活中的人却过分重视面包。

《倾城之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爱情,后半部分强调面包。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在过程中的时候全心体验过程,以最终结果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圆融结合。

精神爱恋,注重的是结果;现实爱恋,偏重的是过程。

如果现代爱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这样的感情是不负责任的。虽然人生是个试错排错的过程,但是一旦认定了一种关系,就拥有这个关系带来的愉悦。生活不仅是由正面组成,认识它的反面是应该的。

2.感情与现实

不难发现,在范柳原在三次打电话给流苏后,流苏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流苏也知道范柳原的爱是精神爱恋,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个有承担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风流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手段递进的。比如说话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这些额外的因素来组建?虽然我认为不需要,并且觉得这是虚华。而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成了必须品。

最后,他们认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战火之后。他们在战火之后把对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没有战火的发生,那么这段感情是否有变淡的可能性。如果变淡的,他们的轨迹就发会有很大的不同。

用事情来证明一段感情,是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苏是的——我这么认为。要知道一个人的有没有肩负,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事情?也许在我的意识里,太多童话或者片面。我认为最直白的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证明,因为感情不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

3感受

我读完了《倾城之恋》。“传奇里的爱情大抵如此”是否总结了整文?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终也不过回归到最简单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倾国倾城的情况,感情依然存在。

还是那句话:绚丽归于平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