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读后感

《拯救男孩》读后感

说到男孩不如女孩,我是有切身体会,我小时候上学,班上是女同学要比男同学强,老师也特别喜欢女学生。毕业后从教十多年,我所教的学生中,我身边的学生中,都是女孩要强于男孩。我的学校,几乎所有的班级,女班委要多于男班委,每年的三好生中女生要远多于男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看到了,但并没有过多的在意,相反我还认为小学阶段女生强于男生,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女生就不如男生了。读了《拯救男孩》我意识到我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书中用详尽的数据分析说明了,女孩子越来越强,而男孩子越来越弱,初中,高中后男孩子会超过女孩子那只有我美丽的幻想。

书读完后,我掩卷深思,《拯救男孩》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而每一部分读来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第一部分就是书中的第一部分《男孩的四大危机》,其实讲述的就是男孩不如女孩,读来让我震撼。这一部分内容,旁征博引,用权威的数据和不容置疑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男孩所面临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说明危机的严重性,或者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男孩的危机,作者找了个参照物——女孩。同龄的男孩和女孩比,不论是从小学还是到大学,不论是学业还是情感,甚至是男孩本可以引以为豪的体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男孩都不如女孩,我们心中的男子汉形像已愈来愈少。

第二部分就是书中的第二部分《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读来让我豁然开朗。这一部分,书中深刻的剖析了男孩危机的成因,并一针见血的指出,男孩危机是教育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人,我对书中的观点感同深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我们的学校是这样,我们的教育确实是这样,我们虽然喊着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男女的性别差异。书中告诉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可从上学开始那一天起,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求,男孩子要和同龄的女孩子一样要书写认真,一样要读书正确,一样的要表达准确??天啊,这不是再难为人吗?我想起了成语故事《揠苗助长》,我们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学那位农夫,将男孩子“拔”了一截呢?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还忽视了许多诸如活泼,爱幻想等男孩异于女孩的地方。难怪麦吉尼斯博士说:“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当然把男孩的危机全部归罪于教育是不对的,正如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一样,男孩的危机除了来自于学校,还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书中对父母的危机只讲了父爱的缺失和母爱的泛滥,但我觉的,父母的危机还体现的一个“比”上。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当然这其中就不乏把自家的男孩与别家的女孩做比较,人家怎么怎么好啰,人家学会了什么什么才能啰,总之与别人比,自家的孩子一无是处,这无形中也让男孩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让男孩的危机又加重了一层。

第三部分从书中第三部分《拯救男孩,从发现男孩做起》开始一直到结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实际是向我们提出了解决男孩危机的门道,读来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不看内容,光看标题,例如“接受现实:更脆弱的男孩。耐心等待:暂时

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所提出的“1R4Q”,即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责任,智商,体商,情商,逆商。这“1R4Q”可是说是拯救男孩的终极目标,是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拯救男孩比一般的父母有更大的责任。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所面对的只是自己的一具孩子,而我们教师面对的却是一群孩子。在精力上,无疑我们要投入得更多,在耐心上我们要保持得更大,在等待上我们要期待得更久。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期待教育制度做出根本改变,流行文化的改变也非一日之功,但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些每好的期待,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很优秀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班级活动中,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让男孩子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多一些策略,不过地打压男孩子的本性。

在我们这个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全面落后的男孩终将占领各行各业的顶层位置或居于领导地位,如此说来,今天的男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之上,我就不得不说,拯救男孩真的是刻不容缓。

 

第二篇:读《拯救男孩》观后感

为教育营造一个释放激情的后花园

读《拯救男孩》有感

一口气读完了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和两位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赵霞一起编写的《拯救男孩》一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男孩出现了危急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危急吗?作者以性别差异为教育提出了基础的观点,这样这本书能不能改为《拯救教育》。如果是那样岂不是对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莫的讽刺吗 ?是的,我们的教育在发展中是走过一些误区,但是我们更应该为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感到无比的欣慰。在旧中国我们除了一穷二白,就是愚昧无知。为了在一个村庄能找到一个读书的人而发愁,而如今同样是在这个村庄我们却要为找到一个不识字的人而伤脑筋。这是多么大的反差,作为拥有近十四亿的人口的洋洋大国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拯救男孩》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些教育现象,很有见地,是目前我们教育均衡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个别现象。

一直以来我站在一线课堂上,每天与孩子们耳熏目染,为了那份高考试卷看着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干自己不能干的事;想自己不能想的事;导致了他们只能在老师的高压下勤奋学习,在家长的期盼下渐渐长大,在社会的功利中失去自由。理想成为他们高喊的空头标语,自由让他们失去自我,年年月月重复着同一件事,第一学习,第二学习,第三

还是学习。十几年的艰辛就是为了圆一个高考梦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它好的一面,在这种应试制度下可以培养出知识更全面、更扎实的人。但是,错误的不是这种制度本身,而是我们“过犹不及”的做法。

拜读《拯救男孩》这本书一些话至今还记忆颇深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的学习方式和女孩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女孩子的思维更侧重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男孩似乎天生就有充沛的精力,他们需要大量的身体活动,需要刺激与冒险,才能将精力释放出来、展现出来。男孩更喜欢用电脑,更喜欢动手实验和操作,更倾向于逻辑推理、整体把握等。女孩在6-10岁时,大脑枕灰质区域迅速发育,而男孩大脑的这部分区域却在14岁之后快速发育。”。这也就证实了在前不久我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15名参赛者中男孩只有寥寥3人,“六一”活动每班的舞蹈节目男生参加者尽然无人问津真是可叹可悲呀这难道是他们的错吗。等等一些教育现象在现实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育舞台上无不表现的尤为突出。

男孩和女孩,无论是生理还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成长变化的过程也迥然不同。男孩最擅长的方面就是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从生物学角度

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这在现实的学校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作者们还列举了更多、更精确的数据,也进行了更全面、更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确实如此,与低年级教师交流也得到这样的结论。在日常教学中,同样刚刚入学的孩子,小女孩的自理能力远远比小男强得多。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男孩子表现出很明显的弱势。同样这也就证实了目前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小学女孩当班干部、学习委员的比男孩多的多,这就是一个主要原因。

研读《拯救男孩》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思考,营救男孩也好;拯救教育也罢。作为主管教育的部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极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不是设一个“教师节”就 能起到尊师重教的功效,而应该更细微的了解教师的生活、工作状况,在医疗、住房等各方面关心教师为他们排忧,在全社会倡导尊师爱师只有那样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学生的热浪中。

其次是抓好继续教育;借助目前开展的继续教育的这个平台让教师在教育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方面全面的了解认识儿童心理,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而不是走过场形式化。

第三调整教师性别比例,使更多的是男性教师步如幼

教、和小学教育的课堂舞台中。以便是我们的男孩骨子里有更多的男性品质。

第四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要心中有学生,要时时刻刻以“爱”施教。以“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为宗旨。对问题学生能像父亲、母亲那样包容他们。

第五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建温馨的网络教育舞台,使孩子特别是男孩摆脱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第六正确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辩证的理解教育质量与考试的关系。而如今,社会、学校、家长包括我们教师,都过度迷失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葬送着一批有一批学生。因此主管教育的部门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试制度唯有这样才能扼杀应高考带来的负面效益。

综述可见教育是一个长效机制是急不得,不能盲从,要走循序渐进之路,要有长效发展的教育意识,让教育回家、回归自然。而主宰教育的人师,则要在教育的改革之路中为“教育营造一个释放激情的后花园”, 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窝,让他们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张扬个性,塑造不凡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