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读后感

大学语文读后感

良药苦口

——读《药》有感

院系名称: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20xx年9月

1

良药苦口

——读《药》有感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能睡着。在如此深夜,小栓的碟华老栓为了只好儿子的痨病出门寻药。他从刽子手那里买来了一个血红的馒头后,“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然而,这沾染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依然没有救活小栓。这所谓的良药,失效了么?

鲁迅先生于19xx年4月写下《药》这篇文章,若想对此文做到明白透彻,需结合鲁迅先生个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赏析。

一、先生其人

鲁迅在中国,大概是一名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选集》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鲁迅身上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为了救活这可怜的奴隶之邦,弃医从文,注入一剂剂良药,渴望这个满目疮痍的民族重获新生。《狂人日记》像一剂疯药,好歹缝紧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剂愚药,令学子们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药》则是最苦最良的药,它苦的令人无可奈何,苦的令人哑口无言,苦的令我们读后默然悲戚!

2

二、社会背景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但由于资产阶级的懦弱,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9xx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的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 既作为良药,那《药》便十分苦口。《药》三苦。

一、身处底层之苦

痨病缠身的小栓、为救子花光积蓄的老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被封建愚昧蒙蔽了双眼,他们是这个可悲社会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无知愚昧之苦

老栓将沾染了人血的馒头如十世单传的婴儿抱在自己的怀中;送来人血馒头的刽子手竟以此为荣??这种种表现都向世人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百姓伸手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变得极度迷信、愚昧。

三、希望破灭之苦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百姓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然而广大群众却不支持他,多么可悲!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笑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都涌去看他热闹。夏救华而华吃夏,“华夏”本为一家人,却落得如此下场!

《药》中三味,三味皆苦。良药苦口,却利于病。鲁迅先生安排了一场近乎疯狂的情节,揭露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民族,直戳病根,仅愿救活这个颠覆的社会!

3

 

第二篇:读《喝药》有感

读《喝药》有感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是一朵“温室里的小花朵”刮了几阵凉风,就感冒了,妈妈给他买了一大些药,不但有中药还有西药。而他没有吧喝药当成痛苦的过程,而是把药当成了美味佳肴!他把“化痰散”当做“豆浆”,把一粒“阿奇毒素”当做“馒头”,把“枇粑液”当成“牛奶”,把“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当成“可乐”这样吃药。

我的感受是:“虽然苦但不要去想它,把它当做乐趣,苦中做乐,会更好一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