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

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农民除了干农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许就是整天的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悲!

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太重了,实在是太重了,他们负担不起,我们这个社会也负担不起,他们也许也不觉得了,不觉得痛,不觉得悲。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华老栓夫妇爱子情切却胆小、迷信、愚昧、麻木,终害死了儿子;茶客们麻木、迟钝,让人顿感失态炎凉;康大叔凶狠、蛮狠、贪婪,是恶势力的爪牙,是不折不扣的的刽子手;夏瑜是英勇无畏、坚信理想的革命者。鲁迅借此文表达对革命者的赞扬和脱离群众的悲哀之情;通过茶客揭示出人民群众愚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国民灵魂的目的;对康大叔的憎恶则更表现出鲁迅对恶势力的批判;对人民群众,鲁迅只能“怒其不幸,哀其不争”,中国的革命道路尚远,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觉得最难忘,也是最怪异的,便是它的结尾。这么巧,两个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条小路。可就是这条小路,分开了“罪人”与穷人。可又有什么区别呢?都一样的是被欺压,一样可怜。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点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乌鸦,乌鸦静静地站在枝头,没有一点动作。虽然知道不可能有灵魂附在乌鸦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发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纪念,可那铜丝般的枯草,铁铸般的乌鸦,却是冰冷的,生硬的。这个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凉的气氛再抹上了一层凝重,僵持着。

我心中闪过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怀念与可怜。为了事业,牺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灵魂无法显灵。也许是被抛入了地狱,永远不见天日。可正是他们的悲惨,才造就了现在的幸福。而这最伟大的,该被赞颂的人,却受如此大难,心中感情交杂,是伤心,是可怜……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为英雄正名。

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乌鸦飞走了。是不经意,还是显灵?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给了我一丝安慰。可谁又说的清,这本就是让我们思考的。

 

第二篇:读喝药有感

读喝药有感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是一朵“温室里的小花朵”刮了几阵凉风,就感冒了,妈妈给他买了一大些药,不但有中药还有西药。而他没有吧喝药当成痛苦的过程,而是把药当成了美味佳肴!他把“化痰散”当做“豆浆”,把一粒“阿奇毒素”当做“馒头”,把“枇粑液”当成“牛奶”,把“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当成“可乐”这样吃药。

我的感受是:“虽然苦但不要去想它,把它当做乐趣,苦中做乐,会更好一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