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第二篇:阿勒泰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①

一开始听到这个书名——《阿勒泰的角落》,觉得这本书肯定会很古董,其实不然,这本书的内容实在精辟,语言轻松,没有一点说书先生的话语。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家庭在很多年里一直在阿尔泰深山牧区中生活,开着一个半流动的杂货店和裁缝店,跟着羊群南上北下。后来虽然定居了,也仍生活在哈萨克牧民的冬季定居点里——位于额尔齐斯河南面戈壁滩上的乌伦古河一带。

书的第91页《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我挺喜欢的。开头作者很细致的描写了巴拉尔茨的月亮,在这线条凌乱,形容粗糙的荒野上圆的不可思议的月亮。短短的话语,我好像看见黑夜,没有星空没有银河的天空,无比巨大的圆月嵌在上面。涣散着的月光好像洒在了地面上,可四周还是一如既往的黑,唯独抬头可以望见那一片皎洁。还有夜深时的那只猫,辗转反复难眠。

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抬眼可见的事物,作者写出了他们的生命。我想,作者很孤独,在这片荒野里。若是在这个城市,很容易便被专注的事情以外的事物所吸引。就像我,我的梦想——随时随地的将脑海里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以文字的形式,或者以图片的形式。那么也许早就实现了吧。作者身在荒野,也许是她的孤独成就了她的专注。深吸一口气,我读完了这本《阿勒泰的角落》。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②

似乎有些意犹未尽,似乎有些没事干,我随手又拿起了刚放下的书。翻到了《孩子们》。 孩子总是最令人向往的,无论是哭,无论是笑,亦或者是生气吵闹。总是那么纯真没有一丝杂质。很多文人曾赞美过他们,例如世纪老人——冰心奶奶,她一生中创作的多少文学作品是献给孩子的啊。

《孩子们》中的小库兰,拥有美艳得让人心醉的银绿色双眸,还有满头蓬松浓密的金发,整个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也许是受了作者老妈的怂恿,小库兰的爸爸信以为真的以为小库兰怕热,结果三下五除二的给库兰剃成了光头。结果小库兰再也没有喊过一句热。孩子很好骗的,一块糖果,一个拥抱。现代社会的坏人总是很多,他们总是会利用孩子的天真去伤害他们,我真替他们感到感到可耻。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他们是支持地球未来的房梁,这个神秘的世界有许多地方要留给他们去探寻。每个人都需要奉献一点爱给孩子们,给他们一片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想每个人都喜欢看到孩子的笑脸,听到孩子的笑声,看到孩子童真的动作。只要有孩子的地方,总会有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