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著读后感

国学名著读后感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四书五经”,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的知识面再不断扩展,不断的在接受新的知识,可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却一直在忽视,茶道起源于中国,而现在却流行于日本,韩国也在申请中秋节,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在过圣诞,过2.14,我并不反对洋节,但是在过洋节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要丢掉吗,你问问现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节,但对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计不多了吧。当然这好像与本书无关,但至少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知识是很缺乏的,是该补补的时候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现在图书市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了,题目吸引,而知识点也很多,每篇都很短,茶余饭后看上几篇,很是惬意。

 

第二篇:国学名著200种1

62009219.doc

说明

一、本书校印粗疏,多有莫名其妙的错误,就已经发现了的地方,加了些校语,非为炫耀,只是为了大家阅读方便而已;

二、标点符号之错误,为不烦琐起见,直接改了,不出校语;

三、本书超星、读秀均无封面、扉页、封底、版权页、前言、凡例,是我扫校的。为不烦琐,只留封面了。另版权页原书在最后,提到前面了;

四、本书用语前后矛盾、体例不一之处甚多,估计为著者两人分工完成所致,读者鉴之,不妄改之;

五、一时找不到的字,用“囗”示之,加校语表述;

六、本书据八种书目整理,疏漏甚多,著者在前言已经说明,读者自行决定取舍为盼;

七、“校书如扫落叶”,虽经多次校对,难免鲁鱼之误,读者谅之。

——头大

书籍在编信息

(沪)新登字104号

责任编辑:顾承甫

封面设计:陆震伟

国学名著200种,王燕均、王一平编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上海绍兴路74号

新华书店经销。上海翔文印刷厂印刷

开本787×960,1/32;印张7.625,字数125,000

19xx年10月第1版;19xx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0册

ISBN:7-80511-552-4/I·163

定价:2.55元

前言

哪些古籍名著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哪些古籍名著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必读书?近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国学大师曾以“开书目”的方式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有清末的龙启瑞和张之洞,民国时期的梁启超、

Franc.She 1

62009219.doc

胡适、李笠、支伟成、钱基博和汪辟疆,以及19xx年以后海峡两岸的蔡尚思、胡道静、钱穆、屈万里和高明等。他们所开列的这些“国学书目”,都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对有志研读国学的初学者们起到过一定的启导门径的作用。

然而,将这些“国学书目”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首先是在推荐名著的数量上,有的书目推荐过多,而有的书目又推荐太少。如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所推荐的书就多达2200种左右;而钱穆的《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则仅仅推荐了9种名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再者,各家书目对名著的推荐标准及其主观侧重点也颇有不同。甲书目推荐的名著,乙书目未予推荐;而乙书目推荐的名著,甲书目又未予推荐。这些差别,都有可能使初学者在学习时难以确定究竟应该选择哪家书目来作为标准,从而产生无法适从之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令人头痛的问题呢?笔者以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在原有各家书目的基础上,重新编出一种既能集中体现各家观点又比较简明适用的新的国学书目来。为此,笔者尝试著对旧有的国学书目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整理。其具体步骤为:先从旧有各国学书目中选出了8种推荐图书数量适中(大约30-200种左右)又较具学术代表性的书目,将其条目加以合并整理,并在每一条目下分别注记推荐该书的推荐者及书目名称(或代码)。去掉一些获推荐次数最少的条目和不合规范的条目,从而筛选出了200种名著作为本书的基本推荐条目。然后,再将其分类并撰写介绍,重新推荐给读者。另外,我们根据每部名著被推重程度的高低,酌选出了一批我们认为最适于初学者学习的“首要必读书”及“重要必读书”

(见附录一),以供参考。

总之,我们是在对原有国学书目作一种综合整理,以便为名著的推荐工作闯出一条新途。

本书是集中了好多位国学大师不同的推荐意见编著而成,其中所推荐的每一部名著,无一例外地都是重要的国学代表作。它们之中既包括中国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学者的代表作,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的主要经典。那些被各位国学大师共同举荐的“首要必读书”和“重要必读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的代表。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我们发现,即使是集中了多位国学大师的推荐意见,却仍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名著遗憾地没有入选。如《郡斋读书2 Franc.She

62009219.doc

志》、《直斋书录解题》、《张子正蒙》(张载)、《新学伪经考》、《山海经》、《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东京梦华录》、《华阳国志》、《魏武帝集》(曹操)、《昌谷集》(李贺)、《欧阳文忠集》(欧阳修)、《漱玉词》(李清照)、《聊奇志异》、《伤寒论》、《周髀算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因此,读者不能完全被书目的推荐范围所囿,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逐步扩大阅读的书目范围,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籍名著蕴藏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精华,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也给予今日中国人以荣誉和自信。可以说,没有这些古籍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享有像今天这样显赫的世界声誉。如果没有《论语》,孔子就难以被西方学者推举为世界十大古代思想家之首;如果没有《道德经》,西方文化界也不可能掀起令人瞩目的“老子热”;如果没有《楚辞》,屈原就不可能被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如果没有《梦溪笔谈》,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可能被历史永远埋没,中国的“四大发明”就可能大失光彩。可见,今天我们学习这些古籍名著,正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古籍名著正越来越受到西方现代化高技术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如《孙子兵法》,不仅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规定为人手一册的军事必读书,而且在日本甚至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又如《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却常常被日本的企业家和商人奉为经营和竞争的智慧宝典,从而在日本社会畅销不衰。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古籍名著还能直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派上用场,给人以指导和借鉴。

总之,中国古籍名著需要科学地、大力地推荐。这种推荐工作不仅具有文化学术方面的意义,还有着更重要更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愿这本小书能在这些方面发挥一些微薄的作用。并希望得到读者和方家的赐教,以使这种推荐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最后,谨向那些关心过本书的同志们,特别是为本书作出过直接贡献的施、刘二君

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燕均

九一年十月于京西燕园

凡例

一、本书全部条目皆取自下列五位国学大师的八种国学书目:

梁启超:I.《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Franc.She 3

62009219.doc

II.《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胡适:I.《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II.《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

汪辟疆:《读书举要》

蔡尚思:I.《中国文化基础书目》

II.《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

本书在每个条目之下,皆注出推荐该书的国学大师姓名;对有两个书目的国学大师,则在其姓名后括注书目的数码代号。如“张子正蒙注”一条后注出的推荐者为“胡适(I)、汪辟疆”,即表示有上述两位国学大师推荐,而胡适则是在I号书目中推荐了该书。

二、本书的收录范围仅限于民国以前的古籍名著(大致以19xx年为限),收录重点是那些有两位或两位以上国学大师推荐的名著;而对那些只有一人推荐的名著,则在甄选的基础上,有所取舍。

三、本书在对各家书目的条目进行合并整理时,为了更客观地反映每部名著的被推荐情况,特作了一些必要的变通。如某推荐者的某书目推荐了《全唐诗》,但未推荐《李太白集》。由于《全唐诗》实际已包含了李白的主要作品,所以对于“李太白集”这一条目,本书也算该书目为推荐书目之一。又如,某推荐者的某书目推荐了“李白诗”一条,并非具体书名,为了求得一致,也将其并入“李太白集”一条。

四、本书条目按工具书与语言文字、思想与哲学、历史与地理、文学、自然科学五大类编排,同一大类的条目再按小类集中,小类中的条目则大致按作品的时代先后排列。

一、工具书与语言文字类

本大类共收名著22种,可分为几个小类:

1.书目类。古人称目录学为“学中第一要紧事”,实因目录学有启导治学门径、概析学术源流的重要功用。故此类应首先推荐。

2.三部具有索引性质的古代工具书。分别可供查检古代的纪年、地名和见于史书的人名。

3.语言文字类(旧称“小学”)名著。又包括偏重于字形研究的字书、偏重于解释字义的训诂书及偏重于音韵研究的韵书等。最后,还有一部我国最早的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语法书。

本大类的名著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和重要工具。

4 Franc.She

62009219.doc

中国最早的系统性书目

《汉书艺文志》

班固撰。简称《汉志》。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一卷。作者班固,见本书“汉书”条介绍。《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纂而成,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成总序于志首,叙述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著作。凡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合移增删,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据此书仍可见其概貌,可知西汉文化典籍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之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之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自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以来,其研究注释之作已不下二十种。如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抬补》及《条理》、今人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解汇编》(中华书局19xx年版)、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均值得一读。另有商务印书馆19xx年重印《八史艺文志》本,附姚氏《拾补》。

推荐者:梁启超(I、II)、汪辟疆、蔡尚思(I)、屈万里

首创四部分类体系的

《隋书经籍志》

李延寿等撰。简称《隋志》。史志书目。《隋书》十志之一。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徵删定。李延寿,见本书“南史”条介绍;魏徵,见本书“隋书”条介绍。《隋书·经籍志》利用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核对,删重补缺,记注存佚,共著录隋义宁二年(618)前卒者之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并承荀勖《晋中经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正式以经、史、子、集为四部名称。下分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各部、类分作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叙述典籍聚散、学术流别、类目设置。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如称“梁有”、“宋有”、“亡”,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是《汉志》以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文化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首创了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一直沿至近代。清代以来,考补疏证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学诚、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等。有商务印书馆19xx年标点排印本,《八史经籍志》本等。

Franc.She 5

62009219.doc

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

最大规模的官修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等编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二百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乾隆任命皇六子永瑢等十六人为总裁,纪昀、陆锡熊为总纂,陆费墀为总校,总裁以下官员共三百六十人,另有抄写人员三千八百二十六人。主要编撰者纪昀(1724—1805)是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等官。除主持编纂此书外,还撰有《史通削繁》、《阅微草堂笔记》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即《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此书共收《四库全书》的入编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未入编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卷首有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表文”以及“职名”、“凡例”,记载了全书的纂修过程和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每部各有“总叙”一篇,每类各有“小序”一篇,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类再细分子目,部分类和子目后还附有“案语”,用来阐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每书皆有提要,概括其作者生平、著述渊源、主要内容、有关评价以及刊布流传状况等。故而此书是一部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情况的总汇性著作,对于文化典籍的参考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外此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了目录学事业的发展,并为后代同类目录的编纂提供了蓝本。然而此书对典籍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正统色彩,对涉及明末清初之事,带有民主思想的著作以及历史

上带有民主性的文学作品,如通俗言情小说、戏曲等,或多加删除,或进行曲讳,或概加排斥。其版本主要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浙江翻刻本,近年则有中华书局影印浙江翻刻本等。另外,涉及《四库全书总目》的著作还有阮元的《四库未收书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邵懿辰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及胡玉缙的《四库总目提要补正》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

举要性目录书《书目答问》

张之洞撰。五卷,附录二卷。清光绪元年(1875)写定。作者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有《张文襄公全集》。《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6 Franc.She

62009219.doc

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此书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按:此处疑脱“诸”字)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其中王秉恩光绪五年(1879)贵阳刻本,改正原刻讹误二百八十余处。近人范希曾于19xx年又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于订补原书错漏之外,并选取后出之有关重要新著及影刻珍本千余种,作了补充。有清光绪四年(1878)初刻本。今有上海古籍出版杜19xx年所出《书目答问补正》。

推荐者:胡适(I、II)、汪辟疆

查检年号的《历代纪元编》

李兆洛撰。三卷,补一卷。署名李兆洛撰,实乃命其门人六承如编。李兆洛,见本书“骈体文钞”条介绍。上卷为纪元总载,列举汉以下至明各朝帝号、年号,以及改元的干支年份,附有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领袖、割据政权和交趾、新罗、日本等所立年号,以及钱文和拟议不用年号等。中卷为纪元甲子表,起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止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分年排列,凡同时存在政权,均于同一年中分格列入,以为对照,并附有建元以前历代甲子表,以补此前无年号之不足。下卷为纪元韵编,以年号的末一字依韵编列,下注某一年号属何朝何帝。与以前同类编著相比,较为详备,便于检索。近人罗振玉有《重校订纪元编》三卷。有民国24年(1935)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查检地名的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李兆洛撰。二十卷。初刊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作者李兆洛,见本书“骈体文钞”条介绍。《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一书,编录《汉书》以后各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名称,按韵编次,并分别考订清时所在之处。南北朝侨置州郡多无实地,故约略注释。地名下小注,以年代前后为次,郡详其所属州部,县详其所属州郡。同地同名,中隔以空圈;地异而同名者亦予著录,中隔以黑子。此书亦有失实处,如汉西陵、汉南安等条,后人已有所指订。对研究历史者查找地名颇为方便,是

Franc.She 7

62009219.doc

一部常用的工具书。有清光绪间扫叶山房本。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查检史书人名的《史姓韵编》

汪辉祖撰。史学工具书。凡六十四卷。作者汪辉祖(1731-1807)是清代学者。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乾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除此书外,还撰有《元史本证》、《读史掌录》等。《史姓韵编》是汪氏有感于读史不易记姓名而作。书中收录“二十四史”所载诸人姓名,以列传标名者为主,酌收传主的先人、后裔及其他重要人物,分姓汇录,依韵编次,每人注明见于何史何传。若一人而见二史、三史者,分行注明,同姓名者以其官籍为别。辽、金、元、明四史中,少数民族或外族人物的译名,另列一卷。以姓名首字为准,仍按韵部排列。书后附有佚姓、释氏、公主、列女四部,皆各以类编,不以姓分,依韵编次。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俱不载。该书于乾隆年间刊刻后,曾受到当时学术界极大重视。然因其按旧有韵目编排,查检不甚方便。有乾隆年间萧山汪氏刊本、光绪年间石印本。

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

第一部系统研究字形字原的

《说文解字》

许慎撰。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汉字字典。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书成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作者许慎(约58-约147)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除此书外,还撰有《五经异义》(今佚)等。《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绝大多数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今文、俗字等。按字形偏旁构造分列为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始“一”终“亥”。部首顺序大多“据形系联”,同部之字则大致按意义排列。解说计133441字。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条例分析字形。大部分字还讲解其音读,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一是用读如、读若注音。说义时多引经传及各家解释作例证或加以说明。如有古体或小篆异体,便在最后以重文列出。上述方法也就是把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解说汉字的方法,有独创性,后人认为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即是由《说文》开始的。另外,《说文》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的名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为汉语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首创的部首排字法一直为后世沿用;而其中又保存了先秦大部分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异常深远,被视为文字学经典著作,今天8 Franc.She

62009219.doc

仍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古汉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此书今存本有二:一是北宋徐铉的校定本,称大徐本,增字200多个;一是徐铉之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二者都是将原本十五卷的每卷再分为上下,故皆为三十卷。清代为《说文》作注的尤多,最著名的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见本书专条介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见本书专条介绍)、王筠的《说文句读》(见本书专条介绍),桂馥的《说文义证》。今有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蔡尚思(I)、屈万里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撰。简称《说文注》。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三十卷。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段玉裁(1735-1815)是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知县。师事戴震。除此书外,还撰有《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等。《说文解字注》主要是校订《说文》的文字,阐释许慎的说解,为该书发凡起例。注解的方式和程序是:首先根据《说文》的体例和宋代以前各书所引《说文》辞句,校正大徐本和小徐本的讹误;再据古代经籍用字的异同,阐明《说文》各字的本义的构成及其引申、假借的意义。所引古书,多达226种。以音韵和训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原书条例及说解的若干发明,以及在文字学、词义研究方面的种种创见,均具有极高价值。其中一些结论已被近年出土的古文字所证实,表现了作者惊人的分析能力。此书是当时公认的研究《说文》的权威性著作,也是今天阅读《说文》和研究文字训诂学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书后所附《六书音韵表》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把古韵分为六类十七部,是该书为《说文》诸字标注上古韵部的依据。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书店19xx年影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蔡尚思(I)

研究《说文》的名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撰。请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十八卷,又柬韵一卷。成书于道光十三年(1833)。著者朱骏声(1788-1858)是清代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道光时任黟县训导。《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部首分类体例,而以韵分类,用《易经》卦名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履、泰、乾、屯、坤、鼎、壮为古韵十八韵目,来统率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形声偏

Franc.She 9

62009219.doc

旁,将谐声相同的字联在一起。在《说文》原有九千多字基础上,又增附七千多字,共收字一万七千二百四十个。每字先就字形构造考明本义,次以古书中通用之义,分列为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等项一一注明。其所谓转注实际上是引申,所谓假借实际上是用字的同音通假,与《说文》原意不同。此书以声韵、训诂相通的道理阐说《说文》,全面地解释词义,列举与许慎不同的各家传注,也可资参考。但此书取材多囿于经传,比较狭窄;所列通假较滥;有时对《说文》的修订也稍嫌牵强。今有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附有《补遗》和《检字索引》。

推荐者:梁启超(I)

简明举要的《说文句读》

王筠撰。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三十卷。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王筠(1784-1854)是清代文字学家。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除此书外,还著有《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说文句读》主要是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桂馥《说文义证》(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基础上删繁举要而成。对段玉裁、桂馥两家不同者,则多取桂说。同时,还采掇了一些段、桂两家之外的其他诸家之说。若皆不可取,则自为解说。此书解释简明,又加句读,便于初学。有些字引用金文资料考证辨析,不乏创见。对前人说解也多有补充,并多有订正段注之处。但所引资料,不注明篇章名目,难以复核。今有北京中国书店19xx年影印本。

推荐者:汪辟疆

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尔雅》

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今本三卷十九篇。成书年代及作者至今尚无定论,据传为周公或孔子门人所作,现在一般认为系由战国末至汉初学者掇辑前人对经传诸书的训释,递相增益而成。全书依照所训释的词语内容分类,共分为十九类。每类自成一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前三篇收录一般词语,将同义词分为若干义列,用一个通用的词语训释。后十六篇则专门解释名物制度、天文地理、草木禽兽等方面的专有名词,其程序是先将有关事物比类相从,然后用下定义、描形譬况,今语释古语、俗语释通语的方法逐一加以义训。书中网罗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汉语词汇,内容十分丰富,堪称为先秦至西汉训诂资料的总汇,对今人学习古代文献,探求古汉语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10 Franc.She

62009219.doc

值。另外,书中对各种社会事物、现象的细致分类,显示了当时古人逻辑思辨的高水平。前人对此书极为推崇,不仅将其列为儒家经典,且研究之作与仿作大量出现,从而形成蔚然大观之“雅学”。注释主要有晋郭璞的《尔雅注》,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及今人周祖谟的《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xx年出版)等。另有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郭璞注、邢昺疏)。

推荐者:胡适(II)、汪辟疆、屈万里

古代训诂学名著《经籍纂诂》

阮元等编撰。共一百零六卷。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主编阮元(1764-1849)是清代著名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云贵总督。除主编此书外,还撰有《畴人传》,校刻有《十三经注疏》等。《经籍纂诂》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部,每韵一卷。以字为条目,将唐以前经传子史及字书、韵书中的训诂搜集在一起,共释字一万二千多个。所释字义,往往较其他工具书为全。而解释单字时,又往往兼释复音词。故此书实具有字书、词书的双重功用。另外,此书释字不注字音,也不解说字义,而只是汇集前代的训释,故名“纂诂”。在纂集故训时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次序分条排列,各条之间用○隔开。所引资料,皆注明出处。总之,此书是综汇我国古书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于阅读唐以前的古籍,研究古代书面语言,对于古籍整理工作,对于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今有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书店19xx年影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

王念孙的训诂学名著《广雅疏证》

王念孙撰。共二十卷。刊印于清嘉庆元年(1796)。作者王念孙(1744-1832)是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导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曾任吏部给事中、永定河道。初受业于戴震。学术上与段玉裁齐名,并称段王。此书是一部注解《广雅》的巨著,历十年而成,堪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相媲美。作者以《广雅》向无善本,讹文脱字甚多,乃广搜汉魏以前的古训材料,细加校勘,凡改正字之讹者578,脱者491,衍者39,先后错乱者123,正文误入音内者19,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疏证字义时,则广征博引,对原书各条目都作了精细的解说,并就古音以求古义,创获极多。因此,此书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提供资料方面,都颇值得参考。此书的最后一卷草木虫鱼鸟兽部分疏证,是其子王引之所作。王氏晚年还作有《广雅疏证补正》,凡补证501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影印本和江苏古籍出版社19xx年影印本。

Franc.She 11

62009219.doc

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

辨古书传写之误的《读书杂志》

王念孙撰训诂学书。着重于校勘。八十二卷。作者王念孙,见本书“广雅疏证”条介绍。《读书杂志》一书,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内篇》等九种古籍加以考释。凡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则多所辨证,并疏通全句,正确反映原意。其校释能突破文字形体障碍,以声音通训诂,因古音求古义。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汇证,引出科学的结论,极为精审。此书在训诂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书后附有谈汉代碑版的《汉隶拾遗》一种;并附《余编》二卷,系王念孙之子王引之据其遗稿编定,对《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按:此处疑脱“非”字)子》、《法言》、《楚辞》和《文选》等书进行了考释。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xx年影印本。

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

古代虚字训诂专著《经传释词》

王引之撰。是一部古代训诂学名著,性质相当于一部古汉语虚字字典。共十卷。完成于清嘉庆三年(1798)。作者王引之(1766-1834)是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之子,承传家学,精于考据,故在学术史上与其父并称为“高邮二王”。书中共搜罗周、秦、西汉典籍中的虚字一百六十个,并按古音声部加以排列。对每个词目,皆先说明用法,再援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并述其演变,对非常用义的辨析,尤为详细。另外,书中还引用了一些作者父亲王念孙的观点,并以“家大人曰”注明。本书引证广博,条理清晰,见解精辟,对虚字的解释常能发前人之未发,是一部极具创见性的古代训诂学力作,而在清代同类专著中堪称首屈一指。此书一向为学术界所推重,可帮助初学者在阅读先秦古籍时清除主要的虚字障碍;并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此书刊行后,清人孙经世曾撰有《经传释词补》和《经传释词再补》,补充了原著中未收的虚字十七个,清人吴昌莹则撰有《经词衍释》,也是对《经传释词》的补正之作。今有19xx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训诂文字学书《经义述闻》

王引之撰。三十二卷。作者王引之,见本书“经传释词”条介绍。《经义述闻》一书,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12 Franc.She

62009219.doc

《左传》、《国语》、《公羊传》、《榖梁传》、《尔雅》诸书加以考辨,审定句读,校正讹误、衍文、脱简,并对前人误释的词语,一一加以辨证。方法是旁证博引,从广泛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汇证,引出科学的结论。其中训释,大都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

“述闻”。清著名学者阮元在《经义述闻·序》中评价此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此书解决了汉以来不易解决的许多经学问题,是阅读古书和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本。书后附有《春秋名字解诂》、《太岁考》和《通说》各二卷。

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

俞樾的训诂学著作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撰。七卷。作者俞樾(1821-1907)是清代学者。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曾校刻古书多种,世称善本。除此书外,还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易贯》、《论语小言》等。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对古汉语中特殊语文现象进行集中和系统地分析的专著。作者鉴于周秦两汉之书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专门阐述其“辞例”,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共八十八例,以训诂为主,兼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语文学之诸方面。每例皆有题目,各成专题。先引前人对群经史传诸子中的疑义数例。后加以阐述辨疑。其阐释往往颇为精当,可以使读者举一而反三。此书引用资料极富,范围亦广,并颇具创见,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不但是俞樾小学类著作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而且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书中巯漏,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相继作有《补》、《继补》、《校录》、《增补》19xx年中华书局曾将原著与上述四种订补著作汇编出版,名《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中国书店也于19xx年影印出版了此书。

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

最早的官修韵书《广韵》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修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法定韵书。五卷。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主要修订者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宋朝南城(今属江西)人。雍熙进士,官至兵部侍郎。除修订有此书外,还曾重订过《玉篇》等。《广韵》一书,是陈彭年与丘雍等人奉诏修订《切韵》而成。此书对《切韵》原书作了大量增广工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分

Franc.She 13

62009219.doc

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平声韵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则各占一卷。共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注文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第一字下,都是先释字义,然后注音,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分别释义,不再注音。《广韵》是汉语音韵学中一部极为重要的韵书,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它既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和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较的基础,也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此外,还保存了不少唐宋时代已经散佚的古代文字训诂资料,对研究中古文字词汇的价值也很大。沈兼士主编的《广韵声系》有该书的单字笔画索引。今有19xx年北京中国书店据张氏泽存堂影印的《宋本广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882年的影印本《巨宋广韵》等。

推荐者:汪辟疆

著名大型韵书《集韵》

丁度等修订。十卷。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主要修订者丁度(990-1053)是宋代文字训诂学家。字公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官至端明殿学士。除修订有此书外,还曾奉诏刊修过《韵略》(改称《礼部韵略》)等。《集韵》一书,是丁度与宋祁等人奉诏修订《广韵》而成。全书仍按《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不同的是:韵目和排列顺序略有变动,对于“同用”的韵部也有新的改动和归并。反切改动较大,最明显的是把《广韵》反切上字的类隔切改成和音切,使反切用字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小韵的第一字之下先注反注,然后释义,释义多本《说文》,《说文》所无的,则引他书解释。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比《广韵》增加了一倍,其中包括大量的异体、古体、俗体字。此外,收异读音也很多。此书是古代韵书中收字最多的一部。比较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但书中错字错音较多,且索检极为不便,皆是此书的缺陷。清人方成珪《集韵考正》可资参考。今有北京中国书店19xx年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影印本及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等。

推荐者:汪辟疆

清代官修的标准韵书

《佩文韵府》

张廷玉等编撰。相当于分韵编排的辞书。正集四百四十四卷,拾遗一百十二卷。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敕编撰。主要编撰者张玉书(1642-1711)是清代学者。字京江,号素存,又号澜甫,江苏丹徒人。顺治进14 Franc.She

62009219.doc

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除主编此书外,还主编有《康熙字典》一书。《佩文韵府》一书,以康熙的书斋“佩文斋”命名,共收单字约一万个,以单字统词语,以各词语的最后一字归类,按一百零六韵排列。各韵部中先列常用字,后列非常用字。各字头下先注反切、训释,然后汇列以该字为词尾的双音、三音、四音词、词组或成语。词语下面标明出处,引征原文。有些词语还加以解释或说明。最后列“对语”(对仗的词语)、“摘句”(列举包括这个字的诗句)。此书是在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两书原有的词语列前,称“韵藻”,新增补的词语列后,标以“增”字。此书是供旧时作诗文查辞藻用的工具书,搜集资料丰富,可供参考。但错误甚多,引文出处不详。另外,书后还附有《韵府拾遗》一百零六卷,体例同于前书,是对前书内容上的增补。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本。

推荐者:汪辟疆

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书

《马氏文通》

原名《文通》。忠撰。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专著。十卷。作者忠(1845-1900)是清末语言学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光绪年间曾被派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办洋务。除此书外,还撰有《适可斋纪言纪行》。《马氏文通》一书,参考拉丁语法体系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并搜集了先秦到韩愈的各种经、史、子、集中的语言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作为例句。全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其中实字、虚字二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并且还开导了白话语法研究的先河,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间有以拉丁语法强解汉语之处。今有19xx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xx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

推荐者:梁启超(I)

二、思想与哲学类

本大类共收名著59种(包括两种互见条目的名著)。可分为几个小类:

1.几部儒家经典类的思想哲学著作。可供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Franc.She 15

62009219.doc

儒家思想的渊源和精髓。

2.早期的诸子书。主要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经典著作。这些书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盛况的几个主要侧面。

3.中后期的各家论著。包括历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及各时期所达到的高度。

4.学术思想史著作。可供了解各主要学术思想流派的发生发展及传承情况。

5.佛教经典著作。反映了佛教的传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阅读本大类的名著,可以较系统地了解到古代各主要思想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思想方法论,从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统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孔子语录《论语》

孔子等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代有《古论语》(二十一篇)、《齐论语》(二十二篇)、《鲁论语》(二十篇)三种,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曾任鲁国司寇。并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者七十余人。《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全书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和品德修养等。其中在天道观上,笃信天命论,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怀疑鬼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天看成是不语的自然。反对鬼神迷信,注重人事的努力。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用“正名”的方法恢复周礼的等级尊卑制度,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行要合等级名分。同时提出要“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等,反对封建的宗法血缘统治。在教育上,认为人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学习方法。通过“多闻”、“多见”的渠道,开扩知识面,以“学”“思”并用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全书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精练,常常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声容笑貌和性格,同时书中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意深刻,富有文学意味。注释者极多,历来国内外多达三千余种,为群经诸子之冠。著名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16 Franc.She

62009219.doc

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有新印本)、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思孟学派的《孟子》

孟子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仅存“内书”七篇。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人。曾为宣传儒家学说,历游齐、宋、薛、邹,鲁、滕、魏诸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仁政”,强调“省形薄敛”,恢复井田制,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主张“民贵君轻”、“保民而王”,反对不义战争,同时又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天下之通义”。认识论上,主张人性本善,先天具有“良知”、‘良能”,提倡“尽心知性”、“求其放心”和“养我浩然之气”,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强谢人的主观精神,在儒冢哲学中形成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儒学分化过程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对后代特别是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文章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常以比喻和寓言说明道理,引人入胜,逻辑严密,对后代散文发展影响深远。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见本书专条介绍)等。近人杨伯峻所撰《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版)后附《孟子辞典》,尤为流行。

推荐者:粱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儒家经典《大学》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曾子所作。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全书从内容上包括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而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之根本,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仁政”思想,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获得民心,指出“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又提出“生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生财之道。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Franc.She 17

62009219.doc

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子、子思传到孟子这一儒家道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其成员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并且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书。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

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作。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中庸》一书阐述了“中庸”之道,作为君子的最高道德规范,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对知和行的关系,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成功一也”。同时,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宣传的“至诚如神”。这种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宋代唯心主义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南宋朱熹将该书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本。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

富有哲学思想的《周易》

亦称《易经》,简称《易》。古代占筮用书,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周人所作(一说“周”是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或称《易经》,或称《周易古经》,包括由乾、坤、震、离、巽、兑、坎、艮等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卦名,次卦辞;每卦有六爻,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辞为名卦内容的主要方面。传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爻辞。成书可能在西周以前。卦辞和爻辞大多为古人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说明,用来占卜,指告人事吉凶。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

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书中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注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18 Franc.She

62009219.doc

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义》,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中华书局19xx年新出有周振甫《周易译注》一种。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蔡尚思(I)、屈万里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十八章。作者众说不一,当为孔门后学所著。《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书中主要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阐述孝顺为道德之本的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产生较大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有唐玄宗注、宋邢昺疏之《十三经注疏≥本,清皮锡瑞《孝经郑(玄)注疏》。另有清丁晏所撰《孝经征文》,录两汉以前群书征引《孝经》者,并广搜古注,各附于原文之后,亦可参考。

推荐普:胡适(I)、屈万里

与思孟学派对立的儒家经典

《荀子》

亦名《孙卿子》。荀子撰。共三十四篇。其中《君子》等七篇,近代多疑为荀子弟子或后学所作。荀子(约前313-前230)是战国末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名况,号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游于齐国,三为稷下学宫祭洒。后至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废居兰陵,著书终生。《荀子》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各方面的思想学说。作者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其学术源于儒学,但也吸收了道家和墨家的一些思想精华。在儒家中则推崇孔子,而反对思孟学派的主张。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调尚贤使能,反对世官世禄。哲学上,继承宋尹学派“精气”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反对鬼神迷信,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有其自身规律,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认识论上,主张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在人性论

上,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和刑罚禁止,使人向善。在名实关系上,肯定“实”为第一性,“名”则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张正名说,反对诡辩学说,强调名实必须相符,丰富了古代逻辑学理论。其文气势雄厚,长于论辩,分析透辟,论断精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注释最早有唐杨倞《荀子注》。清代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最佳,有中华书局新印《诸子集成》本。今人梁启雄有《荀子简释》,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Franc.She 19

62009219.doc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道家经典著作《老子》

老子撰。亦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先秦诸子散文之一。分上下篇,八十—章,五千字,故称《老子五千文》。老子,是春秋末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商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问礼于他。后见周朝衰微,遂隐退。《老子》一书,基本记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该书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着重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万物皆由“道”产生,“道”为世界本源。同时,无所不在的“道”,在不断地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切矛盾的双方,如美与丑,高与下,损与益,刚与柔,祸与福,荣与辱等等,都是互相依存的,互为条件,而且可以向反面转化。具有明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色彩。在政治上,作者追求“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主张统治阶级“无为而治”。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思想后来演化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政治主张。其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注释者极多,汉代以后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甚为罕见。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老子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影响较大。近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新译》及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等。19xx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为现在发现之最古抄本。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庄子》

亦称《南华真经》、《南华经》。庄子撰。道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任漆园吏。与惠施友善。相传楚威王曾许以为相,然辞不就,“终身不仕”。《庄子》一书,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主张。其哲学思想,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学说,尤其强调“道”的自然无为。表现在政治上,则主张绝对的无为而治;表现在处世态度上,则向往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作者对现实取悲观态度,提出“齐物论”,要人们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主张对大小、美恶、

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等都不作计较,追求放任旷达,逍遥自得20 Franc.She

62009219.doc

的人生境界。在认识论上,则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但又否定事物的稳定性,陷入到相对主义。其思想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都曾深受其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想象丰富,仪态万方,善于融合神话和寓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价值。其名篇《齐物论》、《逍遥游》等,都是其代表作。历代注本甚多。主要有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有新印《诸子集成》本),王先谦《庄子集解》及今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xx年出版)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墨家学派著作总集《墨子》

墨子撰。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十五卷。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曾为宋昭公大夫。《墨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墨子言行,为研究墨子思想主要史料。作者在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反对世袭政治;反对不义战争(非攻)。强调“节用”、“节葬”、“非乐”。同时又提出“天志”、“明鬼”,相信上帝鬼神。认识论上,认为知识来源于客观实践,并提出以历史根据、百姓亲身经验与实际应用效果等“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下层成员的思想倾向和社会要求。另外,书中所涉还包括军事、经济、伦理、逻辑、数学、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对研究先秦逻辑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其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质朴,说服力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树一帜,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注释有清代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有新印本),近人高亨《墨经校诠》、谭戒甫《墨辩发微》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韩非撰。原称《韩子》,唐以后为与韩愈(也称“韩子”)区别,改称《韩非子》。先秦诸子散文之一。二十卷,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作品,也收入部分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旅公子。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多次上书韩王劝其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其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极为赞赏。后出使秦国,遭谗自杀于狱中。《韩非子》一书,主要阐述了作者的政治主哲学思想。在政治上,作者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思想为一体,又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提出

Franc.She 21

62009219.doc

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倡奖励耕战,厉行赏罚,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将法治理论系统化,奠定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在哲学上,则批判改造了老子“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运动总规律,肯定了“道”的物质性。认识论上,主张运用“参验”方法,循名责实,审定言辞是非。在社会历史方面,认为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统治者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变法措施。其文锋芒锐利,说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书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注释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有19xx年排印本),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新印本)等。

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

法家另一经典著作《商君书》

又称《商子》。商鞅撰。法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五卷。作者商鞅(前390-前338)是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故亦称卫鞅;因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封于商,故名商鞅。初在魏,后入秦向孝公宣传法家主张,被任为左庶长,在秦两次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今本《商君书》题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刑约》有目无文,第二十一篇无目无文,故实存二十四篇。书中主要记述商鞅的政治、经济主张,哲学思想及社会历史观点等,也载有一些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及变法的事实。作者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权,建立君主专制国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统一法令“为治之本也”,并以“壹刑”、“农战”等政策为其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哲学上强调在“适于时”、“恃其势”、“恃其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历史观上。则认为历史是按上世、中世、下世演变发展的,所以“世事变而行道异”。其思想对战国末与秦代影响深远。注本有近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高亨《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有新印本)等。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

孙子撰。亦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十二篇,图九卷。唐杜牧认为原书“数十万言”,经曹操删削而成。东汉高诱谓只“五千言”。《史记正义》引《七录》称有三卷,除上卷十三篇外,另有中、下二卷。今本十三篇,共七千二百余字。[吴]孙子,是春秋末期兵家。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陈国公子完后裔。后入吴,故与齐孙子孙膑22 Franc.She

62009219.doc

相对,称吴孙子。曾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一书,是吴阖闾三年(前512)孙子面见吴王时所献兵书。全书包括计、作战、谋攻、势、形、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书中总结了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中许多基本规律。认为“天”不是主宰宇宙的人格神,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条件,反对在战争中搞求神问卜等迷信活动,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是否能够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战略、战术有全面的了解,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另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皆是其哲学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具体体现,而成为两千多年军事家指挥作战的守则。不但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且具有很高的哲学思想价值,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李世民则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时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注释者甚多,其中以曹操《孙子注》为最早,另有杜佑、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十家注。近有中华书局19xx年所出《孙子兵法新注》。另有文物出版社19xx年所出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亦可参考。唐代传入日本。现有日、法、英、德、俄、捷、越等多种外文译本。

推荐者:胡适(I)、蔡尚思(I)

杂采各家的《管子》

《汉书·艺文志》定为道家著作。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子》一书,大致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等八类。全书内容庞杂,虽被列为道家,实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如《心术》、《白心》、《内业》、《水地》等,属道家思想;《度地》、《地员》等,属农家思想;《明法》、《任法》、《君臣》等,属法家思想;《四时》、《幼官》等,属阴阳家思想。而此书在政治上,认为社会的兴衰与否,主要取决于民心的顺逆;在法制上,认为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是建立礼节、法制的前题;在哲学上,保存了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在经济上,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在农业上,则记述了水利、土壤诸方面的知识。总之,此书思想之庞杂,所涉及事物之繁多,涉及范围之广泛均是先秦诸子中所少有的。注释有唐代房玄龄注本、清代戴望《管子校正》、近人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等的《管子集校》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

Franc.She 23

62009219.doc

名辩思想代表作《公孙龙子》

哲学著作。公孙龙撰。一卷。作者公孙龙(约前320-约前250)是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事迹散见《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淫辞·应言》等篇。《公孙龙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原著录十四篇,至宋时八篇已亡,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首篇《迹府》为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指物论》论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固定性,强调立不得自相矛盾律。《坚白论》强调坚、白同不分离,可以独立自藏;《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白马非白,看到了白马是由白与马两个概念组成,指出了一般概念与特殊概念的差异。此书对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是研究作者名辩思想的重要材料。但其中多用诡辩,实不足取。通行本有宋代谢希深注本,原作三卷,后皆作一卷。近人谭戒甫《公孙龙子发微》,有科学出版社19xx年排印本;庞朴《公孙龙子译注》,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蔡尚思(I)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一作《吕览》。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凡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计一百六十篇。书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吕氏,即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原为商贾,后助秦公子子楚即位为庄襄王,被任秦国之相,封文信侯。《吕氏春秋》一书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写成。因以月纪为首,故以“春秋”名书。其中《大乐》、《适音》诸篇,反映儒家思想;《贵生》,《审分》诸篇,反映道家思想;《当染》、《高义》诸篇,反映墨家思想;《振乱》、《禁塞》、《决胜》、《爱土》诸篇,反映农家思想;《月令》篇反映阴阳家思想;《劝学》、《遵师》诸篇,反映教育思想。内容庞杂,故从汉代起就被列为杂家。其思想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对法家、墨家则有取舍和批判,并吸取了阴阳的思想形式。作者要求建立统一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以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认为“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二则乱”。(《执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另外书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保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古代史料。此书系统性强,纲举目张,富有独创性,文章往往以议论发端,再举例证,摆事实,引比喻来说明,首尾一贯,逻辑性强,文章沉博艳丽,语言生动简练,富于形象。注本早期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蒋维齐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24 Franc.She

62009219.doc

中华书局19xx年排印本;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文字古籍刊行社19xx年排印本;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xx年排印本。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屈万里

集采先秦诸子的《淮南子》

刘安等撰。亦称《淮南鸿烈》。杂家著作。现仅存《内篇》二十一篇。原有《外篇》三十三篇,已佚。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刘安(前179-前122)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有集,已佚。《淮南子》一书,是作者杂采先秦诸子之说著成。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其学以阴阳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论立说,杂糅儒、法、刑、名。所集思想资料较为庞杂,但亦经一定的加工改造,足以反映作者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政治思想。作者注意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相对抗。其中如《天文训》、《原道训》论述宇宙形成、世界本体;《氾论训》论述社会历史演变;《精神训》阐述精神起源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并提出了“道”、“气”等著名哲学学说。在文学上,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且文笔宏丽,气魄过人,堪称佳品。有《四部备要》本及《诸子集成》本。注释有东汉高诱注本及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杨树达著《淮南子证闻》。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

“贵虚”的《列子》

又名《冲虚真经》或《冲虚至德真经》。道家经典著作。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一百三十四则,文章体裁和先秦诸子之作不尽相同,近代学者疑为晋人伪托。原作者相传为战国人列御寇。列御寇(约前450-前375),又称圄寇、圉寇,郑国人。生平事迹无考。其学说散见于《庄子》、《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今本《列子》思想内容十分庞杂。全书贯穿“贵虚”思想,宣扬生异死同,性交逸;反对身交苦,守名累实。讲求人生享乐,要“肆情于色”,“恣口之饮”;承认天命,主张安命乐天,自我陶醉。其观点融通神仙、佛道之说,契合于魏晋时期的思想状况和颓废风尚。然而,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神活传说和寓言故事,著名者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则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其文“气伟采奇”(刘勰语)、“高劲宏妙”(宋濂语),在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注释主要有晋张湛《列子注》,今人杨伯峻《列子集注》(中

Franc.She 25

62009219.doc

华书局有新印本)及严北溟《列子译注》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西汉政论名著《贾谊新书》

贾谊撰。又称《新书》。政论著作。十卷,《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八篇,今本佚三篇。作者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官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佚,今人辑为《贾谊集》。《贾谊新书》一书,分为事势、连语、杂事三部分。其中事势是政论文字,连语大体是说理和讲学文字,杂事是杂记。作者在哲学上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道”多所阐发,并把“道”具体运用于治国。否认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认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自然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在社会伦理方面,运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变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其中著名的《过秦论》一篇,总结秦亡国教训,尤为深刻。其他诸篇则针对时弊,提出了削藩强边,加强中央集权,重本抑末,注重礼仪等等措施,是研究当时政论、经济和思想状况的宝贵资料。有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众本合校,最为称善。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本和《四部备要》本等。

推荐者:胡适(I)

强调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撰。哲学著作。共十七卷,八十二篇(亡佚三篇)。作者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除此书外,还有《董子文集》等著作。《春秋繁露》一书,是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发挥《春秋公羊》的“春秋大一统”之旨。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又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故而“天不变,道亦不变”。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在人性论上,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三流”、“三正”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将儒家哲学神学化,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制度服务。有《四部备要》本,19xx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注释有清代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

26 Franc.She

62009219.doc

古代会议文献《盐铁论》

桓宽编著。十卷,凡六十篇。桓宽是西汉学者。字次公,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人。宣帝时任为郎,官庐江太守丞。治公羊春秋,学识渊博,善于文章。《盐铁论》一书,是其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会议召集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六十多人。从反对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开始,对政府的政策进行了全面批评,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反复辩论。此书第一篇《本议》到第四十一篇《取下》,是会议正式的辩论记录。第四十二篇《击之》到第五十九篇《大论》是会后有关的议论,最后一篇《杂论》是桓宽的论述,可看作是全书的后序。此书各篇分立标题,但内容仍互相连贯。书中所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尤其记述了双方的论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矛盾、思想斗争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较通行的版本有《四部丛刊》和《诸子集成》本等。另,今人有杨树达的《盐铁论要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

批评伪书俗文的《论衡》

王充撰。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共二十多万字。作者王充(27-约97)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论衡》一书,是其积毕生精力,历时三十多年而撰。其“论衡”之“衡”字,乃指天平;“论衡”即意谓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其《自纪篇》云:“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说明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以事实为根据,批评当时的“伪书俗文”。作者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论。在认识论上,反对当时盛行的“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与恶,将人性分上、中、下三等,自有命定论。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就停止。批判了谶纬迷信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汉高于周”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等诸家,以及汉代儒生、道教等都有批判。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必须讲求社会实效,认为所作文学都应补于教化。另外,书中还涉及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颇有价值。此书以宣传唯物论及无神论思想和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而闻名。书成后,曾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而被长期埋没。通行本为明通津草堂本,《四部

Franc.She 27

62009219.doc

丛刊》本即以此本为据。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印本。注释有近人黄晖《论衡校释》(商务印书馆)及刘盼遂《论衡集解》(中华书局)等。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葛洪撰。杂家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作者葛洪(约283-343)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咨议参军。晚年辞官谢客,于罗浮山精研炼丹,追求神仙之术。著作共二百余种,除此书外,还有《神仙传》、《金匮药方》等。《抱朴子》一书内容庞杂。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包罗了比较系统的道教理论与方术,并保存了不少化学、医药、天文等方面的科技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外篇则多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了作者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其说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故有“内道外儒’之特色。有《道藏举要》本、中华书局19xx年重印《诸子集成》本。近人王明曾撰有《抱朴子内篇校释》,校勘精审,诠解详尽,可供参考。

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 回目录、国学名著200种2

28 Franc.Sh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