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是国内少见的启发式教材。重点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58篇课文对70余个重要概念作了生动的阐述,并配以紧密结合实际的多样化习题,是对建筑视觉教育的有益探索。本书是一个有益的窗口,无论对普通的建筑专业学生和非专业人士,还是对资深的建筑师及其他相关从业者都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学?”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普通大众的视觉审美文化程度一直未能超越四年级水平。如果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层次上徘徊,那么人类将不会再怀念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是与国家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发展水平紧密的联系。从古至今,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是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目前,人们讨论的焦点是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因素等,还没有将建筑的视觉表现属性看作是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还无法描述人们对建筑的全面需要,这一现象令人遗憾。可能长期以来人们并不太关注建筑在视觉上带给我们的感受,或者说人们觉得这样的影响其实是很微妙的,甚至可以忽略的。序言中提到的《愤怒的葡萄》的结尾部分,那个问题引人深思:“难道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可以继续活下去吗?如果没有了过去,我们怎样知道我们是谁呢?”人们不能忘记过去而空白盲目地活着,放在建筑上来说,我们不能一味试图毁坏掉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我们的城市原本可以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好地方,但城市似乎情愿变得塞满难看的方格街区,满眼全是没有规划的临街建筑和汽车废弃物。这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我们难以改变这一切。也许最有希望的改变来自民众视觉审美水平的提高,并加强对下一代的视觉读解能力的教育。

如同以光速前行的粒子一样,大量的工作亟需去做,而且面临的问题又是如此紧迫,密切关系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目前和将来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一个视觉文化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设计、理论、功能和结构方面,还是在文化遗产等方面。已经建成的环境也不容忽视,要把它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本书的目的正是把建筑上重要并非常基础的概念组织起来。概念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概念是行为的指南,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个性和文化行为,理解概念是必要的。序言中提到的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影子是什么颜色的?”当问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很惊讶的发现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灰色”或“黑色”。而你应该告诉你的朋友们:“影子的颜色是承影面表面自有的颜色,但色调更深,还隐隐含有它的补色。”这个时候,再让他们看看室外黄绿色的草地,他们就会看见草地上的深绿色以及带有紫罗兰色的影子。他们第一次看见了影子的颜色!借助概念上的理解,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并且是令人兴奋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视觉概念的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概念能够帮助大脑理解视觉信息,。没有了概念,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

因此在阅读本书后,我想说说我对于其中某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尝试运用的实例。

“阴影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阴影能显现形式,让肌理变得可见,提供明暗和对比。”(6-40阴影)富兰克林Y盖茨说过:“没有对比便没有感知。”夜晚便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傍晚,阴影变得越来越长,直到完全的阴影(夜晚)来临。建筑师可能会用灯光来给他们的建筑制造阴影,他们知道人们的眼睛是通过光与影来辨识形体的。太阳作为自然光源照亮了建筑形式和空间。光及其在建筑物上造成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当阳光使建

筑上的光和影发生变化时,建筑空间充满生机,形式和肌理成为整体。

宗教建筑在体型设计中经常采用穹顶、柱廊的形式,用光创造宗教气氛。不同的穹顶结构和周围内部空间在结构空间上不同层次性,必然导致光线分布的层次性。例如西方中世纪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试着想想,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白色的看起来是不是比黑色的要大一些?盯着白圆看片刻,会发现白圆边缘比中部更明亮,好像光从像中渗了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光渗。由光渗引起的白大黑小的错觉就是光渗错觉。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在克服光渗错觉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若柱径相同,被明亮天空映衬的角柱看起来就要比深色背景衬托下的中柱细一些。于是,设计人易科特纳斯把角柱加粗近4cm,缩小角开间约60cm,以达到视觉上的稳定。早在古希腊,建筑师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古希腊的柱式都有卷杀。这种处理是很细微的,帕提农神庙柱的卷杀为1.7cm,但正是这种细微的调

整纠正了人眼的视错觉。

环柱式的古希腊建筑,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排列整齐的的柱廊在阳光下形成“亮暗”相错的富有韵律的艺术美感,在阳光的照耀下,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强了人的审美的心理强度。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展览建筑功能的特殊性,造就了平面大空间塑造的简洁而巨大的几何形体造型。在阳光的照射下, 构成建筑外观的不同几何形体、直线、曲线、角度全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光与影,明与暗,凹与凸的虚实对比,大大加强了建筑外观的雕塑感和立体感,给视觉以有力的冲击。阳光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功能是有效而富有感染力的。光线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明亮异常,人们可以透过光感受到异常抽象的大自然的存在。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

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不失为一个整体。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则偏处一隅。而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巨大而简洁的几何体在阳光下被分成清晰的明暗面,并投出巨大浓重的阴影。整个体型显得明确、肯定,能在第一眼就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难忘的印象。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对事物光看而不仔细观察的人们 ,他们回忆中的画面也是残缺不全的。而那些认真观察而加以识别的人们就会有一双相对机敏的目光。”( [美] 保罗 ·拉索. 图解思考 .建筑表现技法. 邱贤丰 ,刘宇光 ,郭建青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受肌理和色彩的影响,形式和形状会产生视觉重量。(3---20)说起色彩,会让人想起妹岛和世白色连绵的设计。对于妹岛来说,她继承的是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发展了库哈斯的观察和思考现实的方式。也就是,妹岛继承了他们对于建筑“不确定性”的理解和探求。最重要的是,她从伊东那里学习到一种轻盈,飘逸的建筑语言,并逐步凝练成一种“极少主义”的风格。作为东方建筑师,发展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妹岛被称其为“妹岛的白色暧昧”,这种表现力让人不禁想起了国画的空灵魅力,空间在雨雾和山峦之间含蓄的辗转,一层层的渐次展开,也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特征,妹岛又在其中加上了让人冥想的气氛,这是禅宗和

日本的融合。因为,有种灵魂的潜意识是没有消融的。妹岛的作品轻盈,光滑,柔弱,喜用暧昧的白色,透亮中有种模糊,这是他们关注行为的表象,他们希望在室内建立一种私密性,在四周的玻璃墙围合成的透明空间内加入一个混凝土块,这个体块内包含的就是私密的空间,这个体块有时很低,离屋顶还有很高,这样整个空间的连续性完全没有被打破。”元素的变体能使空间的分割更加有趣。“(4---26) 暧昧的白色,通透的玻璃,都使得人在感知上觉得建筑物轻盈起来,减轻了视觉重量。伊东说妹岛是平面图建筑师也说明妹岛对人的行为的关注,他在分析人的活动,设计人的活动,把普通空间变成让人冥想的所在,所有那些表象特征(白色,轻盈,超薄,透明)都是创造这一氛围的手段。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外观上看来共有六个盒子,实际总楼层数是地上八层和地下一层。盒子不用柱子支撑,方便展览空间灵活运用。一楼临街面是4.6米高完全透明的玻璃幕墙,裡外一样没有柱子,因此「叠叠乐」看起来是悬空的。為了不让窗孔破坏了盒子的整体感,以及让盒子有更轻盈的外观,SANAA在盒子外覆盖一层薄纱般的铝网,它会随著阳光照射强度、时间和天气的不同,而有银、灰、白多种颜色变化。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海伦凯勒说过:”如果我可以从触觉上得到很多乐趣,那么从视觉上又应获得多少美好的东西呢?然而,有视觉的人们却熟视无睹,色彩和活动的全景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上天赋予的视觉能力仅仅被用作一种能带来方便的工具,而没有被用来找寻生活中的美,这真令人惋惜。“

人们应当珍惜现有的视觉享受,并在基于建筑概念之上进行合理的视觉思考,用眼睛真正地去看我们周围的那些建筑物。

 

第二篇:系统思考读后感

《系统思考》读后感

系统思考不是那种充满学究气、象牙塔中的活动,它是极其实用而且务实一种思考工具,可以应用到各种商业和组织管理活动中。

系统思考就是以整体的观点对复杂系统构成组件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认识到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正是因为系统各个组件间的联系。如果想要理解系统,就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系统思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是一套适当的、用来理解复杂系统及其相关性的工具包;同时也是促使我们协同工作的行动框架。

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一个系统,并进而能够预测它的行为,就非常有必要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将系统各部分割裂开来,很可能会破坏系统内部的连接,从而破坏系统本身。如果你希望影响或控制系统的行为,就必须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采取行动。在某些地方采取行动并希望其他地方不受影响的想法注定要失败——这也就是连接的意义所在。因此,系统思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它周围的事物。只有拓宽视野,才能避免“竖井”式思维和组织“近视”这一对孪生并发症的危害。当然,视野的拓宽不能够以忽视细节为代价,要适当划分系统的范围。

系统思考又被称为"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系统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实质上系统思考更重要的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它要求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系统,考虑问题时要整体而非局部、动态而非静止、本质而非现象的思考,就像中医疗法,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五脏六腑气血脉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该部位问题所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