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行政读后感

《新公共行政》读后感

行政管理02班 孙烨 20120174

《新公共行政》是西方新公共行政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雷德里克森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在《新公共行政》中以西方新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和理论脉络为研究对象,系统而简要地梳理了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公共行政理论,全面地层现了西方行政学各思想流派发展的轨迹,对新公共行政的历史、起源、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理论价值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评述,强调公共行政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新公共行政》最大的特色在于,在国内外首次对新公共行政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新公共行政》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新公共行政,是相对传统公共行政而言的。新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将道德价值概念注入行政过程,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强调政府公平,对公众需要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应当对决策和执行负责。它强调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相关控制、分权授权、组织发展、顾客至上和民主工作环境。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价值观,如社会公平、代表制、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等,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它为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

新公共行政学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先说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衰退,尤其是经过1973—19xx年的经济危机之后,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高通胀并存,资本主义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特别是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但对贫困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斗争浪潮日益高涨。至此,以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和官僚制为理论基础的、以效率为中心目标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已不适应解决时代问题的需要。于是,以倡导社会公平为中心目标的新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由此可见,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可以说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改革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上的一种回音。还有一些理论背景:公共行政学是从政治学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但其发展与演进以及研究方法仍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20世纪五十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行为主义研究,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力求使政治学"科学化"。

传统公共行政研究主张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倡导价值中立以及以效率为最高目标,这一研究方法无疑是深受政治行为主义影响的。但政治行为主义在六七十年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由于行为主义方法过于醉心于定量研究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它只能解决一些可以量化的细小问题,而对许多难以量化的重大的规范性价值问题无能为力。正是在此背景下,后行为主义兴起,它重新肯定了理论研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要更关心价值问题。后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新公共行政运动主张应将道德价值观念引入行政过程分析,行政活动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责任性和参与等方面的价值问题。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公共行政学进行解释和综合概括;二是其行政组织理论。

之所以称为新公共行政学,是因为该理论的创立是建立在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全面批判地的基础之上的。最主要的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行的批判。

首先是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的批判。严格说起来,自威尔逊和古德诺相继提出和完善政治与行政二分思想之后,就不断遭到行政学者的批判,诸如罗伯特〃达尔提出的“行政与行政二分所导致的三个问题”,赫伯特〃西蒙的“行政谚语论”等。但很多学者的出发点往往局限于政治与行政本身能否二分;而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思想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批判着眼于所导致的“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他们指出,由于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观念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尤其把研究焦点放在行政机关预算、认识、组织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的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处理好社会危机的需要。基于此,他们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一种理论虚构,而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行中,行政体系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其次是对单纯追求效率的批判。弗雷德里克森认为,传统行政学所追求的效率是一种“机械性效率”,即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指导下,可以用具体数字表示的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过分强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程度的产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这种效率观将效率视为基本价值,强调非人性化和客观化的所谓理性效率,促使组织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采取机械性的控制,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工具般的相互操纵,从而造成了行政组织与服务目标的隔阂与疏远,失去了组织本应承担的社会价值和责任,而在事实上这种效率观常常导致事实上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此外,由于对社会公平的漠视,效率至上观指导下的政府行为往往促使社会上有组织者、有权势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而造成越来越多而且差距日益增大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共”的第一个要件是,它必须建立在宪法基础之上。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政府原则、权利法案中的公民权利、程序性正当的法律程序、分权制衡,以及联邦宪法和州宪法中的许多规定,都是这种理论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稳固的、不可动摇的。 弗雷德里克森的这一观点实质上在理论上赋予了公共管理者较大的行政裁量权。他进一步强调,平等的参与过程能培养出有教养的、积极的和有道德公民。通过治理和管理的方法,我们不仅创造了公共政策,而且还塑造了我们自己。这一观点不仅赋予了公共管理者行政裁量权,也真正赋予了最一般民众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力。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共”的最后一个要件是这种理论必须建立在乐善好施与爱心的基础之上。乐善好施,或者对他人的爱心,是关键。他引用了史密斯的话:“在一般情况下,对国家的爱包括两个不同的原则,首先是对宪法或已经建立的政府的敬畏;其次是一种要尽我们所能竭力争取使自己的同胞过上安全的、体面的和幸福的生活的强烈愿望。不尊重法律、拒绝遵从政府管理的人不是一个好公民;不愿意竭尽全力促进全社会的共同福利的人,不是一个好公民”。

政府的目的就是把政体价值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的公民。拥有一种建立在乐善好施基础上的公共的观念,是公共权力的根本指向。乐善好施所要体现的是一种服务的意识,这种意识长期以来一直与公共权力的施用密切相关。同样地,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此而献身于公共领域的信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客观的说,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思想的创立是对自威尔

逊、古德诺开创行政学以来、西方行政学历史上一次广泛而较大规模的理论变革与创新。他们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存在的问题的批判,对经济性效率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否定与对社会公平价值观念的倡导,尤其是他们对传统行政学中的基本研究范式——威尔逊-韦伯范式的突破与创新,在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弗雷德里克森关于民主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的主张对我国行政改革意义深远。就我国传统行政生态而言,儒家贤人治国学说中所包含的民本主义、大同思想与新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相异。

大同社会的确能够给人以民主的遐想,但是在本质上却与近代以来的共和政治截然不同,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表面上以民为本,其实质则是把人民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层国家的公共事务如政治制度的确立、公共政策的制订,是一般民众不得与闻的,所谓“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同时,当政者对民众舆论十分惧怕,根本不可能让公众舆论对政策产生影响,更不可能接纳民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他们对民众舆论总是会采取措施予以钳制;而下层民众的自愿组织只能是以自救为目的。所以,它们不太可能服务于社会的公共目的。这些都与“以民为主”的思想有根本的区别。

另外,弗雷德里克森关于公共精神和“宽容”的论述,对我们国家从传统统治模式到民主行政的价值转型有很大启发。首先要借鉴多元的理念,将单纯政治控制转变为社会协调的模式或秩序,强调不同行动主体的自主性、替代性和协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树立“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天下之物,多元多样,可以和谐相处,容各共生,共补互济,但不能苛求同一;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多样思潮,最终从多元走向和谐。 任何一种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之上,而且被深深的打上了产生该理论的那个时代背景的烙印;因此就决定着一种理论自产生之初便具有先天的缺陷,而正是这种缺陷也为后来的学者对该理论的批判提供了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思想同样也不是完美的,在今天的公共行政实践来看,该理论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我认为是超理性主义和极端主义倾向。从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后来理论的产生都是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但是新公共行政学的肇始者却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大批判:诸如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效率取向的全面否定。无庸质疑,纯粹的经济性效率取向会使政府行为缺乏社会公平基础,但是经济性效率取向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仍是当今政府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此外,新公共行政学倡导的政府再造运动的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这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明显是不现实和不具有操作意义的。

 

第二篇:新读后感

重生靠创新,发展靠和谐

-----河南邮政《中原突破》一书的读后感

很荣幸看了河南邮政的三本业内书,我才有幸真正的拜读了解中国邮政业的发展史以及河南邮政的破茧化蝶的艰辛重生历程。仔细阅读了《员工心中的河南邮政》,《记者眼中的河南邮政》,《中原突破》这三本书,就河南邮政改革艰辛历程一书-------《中原突破----一个传统国企的重生》所阐述的内容而言,我感受和体会颇深,在这里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完《中原突破》这本书,让我认识和了解了总经理杨海福先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一些故事,及作为他作为公司领舵在整个河南邮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有思想、生动及鲜活的读物的阅读和学习,使我们达到认识思想的重要性,及只有靠不断的学习,才能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促进超越自身,为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更好的服务公司、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积极做准备。

读了邮政改革艰辛历程的一本书——《中原突破》,感触和体会颇深,在这里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杨海福一个当了7年兵,一个寒门学子,一个从基层干起,一个到20xx年已经年营业收入达到600多亿元的企业,一个迅速崛起的国际知名企业,能有今天的作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在服务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联系,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河南邮政自19xx年独立运营以来,积极发挥邮政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与地方经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共进步,共繁荣,共服务,在服务“中原崛起”中实现了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的转型。 《中原突破----一个传统国企的重生》一书,以“河南邮政”这个典型的国有企业为“样本”,全景式地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邮电分营体制改革10年以来河南邮政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让我们在了解河南邮政的同时了解河南,理解河南,发现河南。河南邮政诞生于改革年代,它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10年前的邮电分营,打破了几十年一贯的体制机制,当初确实使河南邮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然而短短10年时间之后,这个原本不被人看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的浴火中却奇迹般的获得了重生,成了全国邮政系统“交易稳定,形象一流”的现代服务企业,也成了河南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功勋企业”,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邮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基层,给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原突破》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河南邮政人顽强拼搏的的英雄精神,当时作为一个负债累累又被社会经济发展边缘化的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其难度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不一样的是河南邮政,河南邮电当时分掉的只是资产,没分掉的是河南邮政的精神,是那些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是知难不畏惧的双拐英雄王德武的精神支撑着河南邮政走过最艰辛的三年,并成功的变成自己的优秀基因,10年后回望,河南邮政黄金10年的大发展更是一场上下齐心,波澜壮阔的攻坚战。当一个企业有了这样一批具有敢于吃苦敢于拼搏精神的领导和员工,还怕企业不能复苏和崛起吗?一定的,一定可以重生,一定可以繁荣昌盛!

河南邮政在分营时一片烂摊子的基础上崛起了,突破了,上下齐心的奋斗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他们抓住了市场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国企改革的洪流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

动下的业内创新潮流下,遵循邮政发展规律以及国企发展规律,在“以人为本”,“经营创新”,“构建和谐”,“服务三农”,“技能培训”,“企业文化”等邮政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努力,完成了河南有邮政的破茧成蝶重生,而且走在了各省邮政界的前头,成了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引得其他各省邮政界及国外邮政界纷纷来河南邮政参观学习。河南邮政积极适应市场化要求,率先在全国邮政系统建立了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创造性的开展“三保证三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和谐邮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邮政网络优势,积极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宣传中原文化,提升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软实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南邮政也从一个基础破若,发展困难的传统国有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先, 现代服务企业。

邮电分营1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邮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赢得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才能打造和提升河南邮政的品牌、形象。公司化后,河南邮政一方面要继续主动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做好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积极宣传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遗余力地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要抓住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切机遇,实现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20xx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等,这些都为河南邮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河南邮政的发展时实践也表明,任何一个企业的改革成功,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机制的创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唯有如此,才能正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河南邮政的“重生”是靠“创新”,而“发展”靠的则是“和谐”,这也正是领头人杨海福所说的。这一点,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河南邮政的全体干部职工。10年来,他们在亲身体验改革艰辛的同时,也充分上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和发展的喜悦。 可以说,《中原突破—--一个传统国企的重生》不仅是一部河南邮政改革开放的“创业史”,也为外界更多的了解河南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河南精神和河南文化。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经历复杂的变化过程,在国际邮政运营与设备供应这个竞争异常的市场,河南邮政是怎样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为国家顶级的客户提供产品、服务以至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拓展历程说明了邮政物流行业走国际化道路的艰辛和价值,正是企业领袖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今天的国际化的中国邮政。

我们做为一名年轻的邮政企业员工,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真正去理解书中提到的目标、权利、沟通、利益、心态这五个方面内容的实质。先锋者们用10年的奋斗工作当为学习,诚心诚意为公司服务希望对我们能够有启发,做事先做人,就应该有个简单+坦诚的态度。“欲取之,先予之”,中式教育没有使我们学会“社会”经验,更理解不透公司的“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员工,应该抛开眼高手低,脚踏实地的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面不只是技能方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和管理。我们被河南邮政的艰辛奋斗历程和英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加入这个生机勃勃,宽厚宏大而和谐慈爱的大家庭,希望可以为邮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邮政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期待

着河南邮政一定会有更新的活力,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