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之初体验

班级读书会之初体验

——阅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 杨波

内容摘要

“班级读书会”以内容的广泛、形式的多样、环境的轻松、目标的自主等特点成为时下推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热门方法。而开设阅读校本课程则为实施这个方法提供了时间和课程上的保证。本人对如何在阅读课上实施“班级读书会”活动进行了实践研究,文中详细阐述了四种类型的阅读课组织和实施策略,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为更深入、有效地推进班级读书会活动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班级读书会 阅读校本课程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从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这在我国教学大纲中还是第一次,充分显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地位。而我们学校也在去年正式开设了校本课程——阅读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之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深知广泛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无穷益处。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究竟怎么上?因为缺少现成的教本和读本,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总感觉操作的随意性比较大,缺少一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其他老师交流了一下,发现也有许多相同的困惑,如:1、阅读材料从何而来?2、究竟该侧重阅读能力的专项训练还是侧重自由阅读?3、如何帮助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能力低下的学生达到保底的阅读量?直到有一天,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网页上浏览到王林博士(国内第一届儿童文学博士,目前正致力于儿童课外阅读和班级读书会的研究与推广。)关于“班级读书会”的推广文章,我才发现自己对儿童文学的认识是那样的肤浅,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我不得不赶紧补课,了解相关信息。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一般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老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它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推进课外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而我们的阅读课不正为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课程的保证吗?据说,“班级读书会”这种形式在英美等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台湾、扬州等地也早已开展过不少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何不在前人的经验上进行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二、研究目标

1.建设“班级读书会”,挖掘阅读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以“书香”为特色的班集体。

2.探索阅读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3.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法、调查法为辅。

研究步骤:

1.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及“班级读书会”的相关文献。

2.制定本学期阅读课实施纲要,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正。

3.向学生及家长说明开展“班级读书会”的目的,公布“每月共读一本书”的书目,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4.成立班级图书角,制定相关要求和规则。

5.认真上好每一堂阅读课,利用博客及时记录和反思。

三、结果和分析

这个学期虽然还未结束,但收获已经不少了。按照“每月共读一本书”的计划,已经和学生共同阅读和探讨了《逃家小兔》、《昆虫记》、《亲爱的汉修先生》、《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爱的教育》、经典童话故事、世界名人故事、杨红缨、郑渊洁系列小说等,数量已经超过了原先的计划,保证了每个学生至少40万字的阅读量。还先后开展了“课外阅读星级制”、“课外积累PK赛”“持续默读”“大声朗读”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论是我还是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观念都有不少变化,对“班级读书会”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初体验。 学生的变化:

1.因为我经常为孩子们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要感谢“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和“亲近母语”课题组提供的资源),因为有了专门的时间来读书和讨论,因为阅读课比较轻松有趣,没有什么负担,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阅读课,喜欢阅读了。早晨到校,他们习惯了坐在座位上安静地阅读课外书;中午休息时,去班级图书角借书差不多是每个孩子必做的事情;还没上阅读课,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将阅读收获展现给同学和老师看了;从家长的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每天在家阅读20分钟的要求,而且对老师在阅读课上推荐过的童书,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浓厚。据统计,从本学期开始到目前为止,每个学生最低的阅读量能保证在35万到40万,而阅读兴趣浓厚的学生的阅读量早已突破200万大关。学生由原先的读短文、故事到现在都能看完整本书,并且阅读内容也由原先

比较单一的作文辅导、文学名著等拓展到包括绘本在内的所有儿童文学题材和体裁及宁波晚报等报刊。读书氛围日渐浓郁,书香特色十分明显。

2.良好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养成。有近90%的同学能把课外阅读作为每天必做的事,有些家庭还进行了亲子共读的尝试。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课外积累本,每天记录阅读摘记和抒写自己的感想。以前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常囫囵吞枣,读完就扔,现在能试着静下心来想一想、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以前学生读书多注意有趣的情节,对人物、语言、情感,甚至插图等缺少关注,现在已有了这方面的意识。

3.从语文的综合测试反映出学生整体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均略有提高。比如写读后感时出现更多发自内心的思考和感受,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摘抄故事内容;一本书读完后,能对主要人物,典型情节作出自己简要的评价等。另外默读的速度和领悟主要意思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老师的变化:

1. 开展“班级读书会”之后,为了向学生推荐更多更好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我也开始关注一直被我忽视的儿童文学。先后读了《朗读训练》、《令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等专业指导书,花了近千元购买经典的儿童文学书籍,并争分夺秒地阅读和思考。我就好象一个懵懂的孩子,闯进了儿童文学这个神奇的秘密花园,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发现。或感动,或惊讶,或沉思,我的心灵接受着纯真美好情感的洗礼,儿童文学引导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看教育。

2. 语文课强调要加强师生、生生和与文本的互动,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特性。阅读课更是如此,老师自身的角色定位由“指导者”变为“参与者”,在课外阅读的交流中,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分享的态度去倾听和鼓励。刚开始,都是我向学生推荐好书,渐渐地,学生手中的书多了起来,我还要倒过来,向学生请教,并问他们借书一读。

3.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阅读课不用象语文课那样严肃,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更注重游戏性、参与性,始终牢记“课外阅读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它的乐趣,即“阅读”=“悦读”。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教学实践,我总结出阅读课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可分成四个类型。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类型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一)导读型阅读课,旨在介绍好书,激发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1.从课文入手

学习《蟋蟀的住宅》时,我给学生讲了法布尔从小爱观察昆虫,毕生与昆虫为伍的故事,引起他们对这个人的好奇,然后推荐阅读《昆虫记》,去深入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和法布尔的过人之处,水到渠成。同类的如《爱的教育》也是这

样操作。这是对语文课的有效补充,因为有了课堂内的精读示范,所以省去了很多导读的过程。

2.从故事入手

记得我第一次给学生推荐好书,就是通过每天读一段《夏洛的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他们听得如痴如醉,随时的提问引得他们跃跃欲试,而适时的戛然而止让他们充满了期待。当时,孩子们都是自发的去买或借这本书阅读。没过多久,我进行家访的时候,发现许多孩子的书架上都竖着一本《夏洛的网》,有的还把EB﹒怀特的其它作品也买来看了。

3.从作者入手

杨红缨、郑渊洁的作品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于是,我就提出“我喜爱的作家”这个阅读主题,学生自然一呼百应。学生先后读了杨红缨、郑渊洁的童话和校园小说,了解作者生平、个性、故事等,深入交流对作品看法,有的还进行了仿写。虽因条件有限不能与作家面对面,但同学们以书信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位作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4.从封面、封底入手

《亲爱的汉修先生》和《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导读都是用此法。《亲爱的汉修先生》的导读课我预设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观察插图,猜测鲍雷伊是个怎样的孩子?一个是通过阅读封底各种对本书的评价,说说读了这些评价中你对这本书有哪些猜测?《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则是引导学生读书名,由学生对书名提出疑问,大家各自解决。

此类型课的实施策略:

1.对于陌生的作品(尤其是国外的作品和年代久远的作品),教师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铺垫。

2.要引导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书籍的阅读期待。

3.要引导学生关注书的整体,如封面、目录、序、作家介绍、插图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首要条件是书目的选择,既要符合当前学生的阅读口味,同时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老师要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不断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但向学生推荐则做到“少而精”,要选择典型的,适合大多数孩子的书籍,起到引领的作用。“推荐”只是指出一个方向,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这条路上寻找和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书籍。

(二)指导型阅读课,旨在指导常见的阅读方法,引导体验不同方法带来的阅读乐趣。

1. 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好书。

我向学生推荐了红泥巴读书俱乐部、亲近母语课题主页。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网站向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儿童文学资源,有分门别类的推荐,足够丰富的书目,还可以进行网上购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读书平台。

2. 指导如何写读书笔记。

我向学生推荐了四种读书笔记类型: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有时是指定一种方式,进行专项训练,有时则任学生自由选择。如阅读绘本《逃家小兔》后,我引导学生可以评一评图画,想一想这本书与我们平时阅读的书籍有何不同之处?让学生感受绘本以图画讲故事的特点。以《今天,我读了一本特别的书》为题写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小兔和兔妈妈的形象,联系生活中自己

和妈妈的关系,以《从逃家小兔想到的》为题写读后感。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学生写写〈〈喜欢这本书的N个理由〉〉。

3.指导如何积累语言。

读《昆虫记》时,要求划出生动的比喻句;读《世界名人故事》,要求写写批注;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时,我引导学生编一编“萨哈拉的字典”,即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结合本书,进行全新的解释(类似于“词语新解”。如“证据”是证明萨哈拉是需要特别教育的纸条。“烦恼收集器”是波迪小姐的新发明,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进课堂的方法。这样的方法能激发起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探究的热情。而“课外积累PK赛”的方法则是颠覆了以往比较机械的好词好句摘抄,告诉学生真正的积累是记在心里,而不是记在本子上。

3. 指导如何深入品读。

为避免学生读书时囫囵吞枣,我尝试在阅读课安排“提问时间”环节,使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如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时,让学生模仿鲍雷伊回答汉修先生的十个问题,并写下来。这个做法,不但引导学生去认真品读鲍雷伊的回信这部分内容,而且因为这十个问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习作素材,学生由读到写,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后,让学生选择书后的问题作答,并在班级网页上交流。读《世界名人故事》让学生自主出题,相互考一考,比一比。

此类型课的实施策略:

1.找准指导点,做到“一课一得”,避免面面俱到,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

2.即使是方法指导,也不要成为教师“一言堂”,要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外习得的方法和能力,鼓励他们提出的好方法。

3.方法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阅读课只是一个突破点,许多方法要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引导学生不断运用和检测。

(三)读书型阅读课,旨在扎扎实实进行阅读,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

无论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多么丰富,但始终离不开“读书”。学生对一本书的兴趣一开始很浓厚,可是渐渐地就冷淡下去,甚至读不下去了。如何使学生保持阅读的热情,坚持读完整本书?阅读课上,我经常采取的方式是“大声朗读”和“持续默读”。

1. 大声朗读

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把整本书分成若干部分朗读,如《夏洛的网》整本书都是我朗读给学生听的,平时只读五分钟,阅读课时就多读几段,学生就特别开心,好象是额外的奖赏。尽管到后来,许多同学都买来了书,提前阅读了,但当我朗读时,他们还是听得很投入,仿佛在回味着,共鸣着。而有的书则只给学生读个开头或其中的精彩片段,引起他们的兴趣后,就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如《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青鸟》等都是用这个方法。大声朗读者不一定是老师,有时可以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来进行。如《逃家小兔》是一本浅显的绘本,文字部分都是小兔子和兔妈妈的对话。于是,我请学生一边欣赏着画面,一边听我和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分角色讲述故事,效果非常好。

2. 持续默读

持续默读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即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在《朗读手册》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这个概念有许多内涵,包括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抛开一切,专心阅读)、DIRT(Daily Individual Reading Time,每天个人阅读时间)、SQUIRT(Sustained Quiet Un-Interupted Reading Time,持续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以及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自发性自由阅读)。持续默读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而以持续默读为主的阅读课,则更能令学生形成默读的习惯和提高默读的速度。所以,持续默读不止在阅读课进行,也在平时经常进行。

此类型课的实施策略:

1.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感受集体阅读的乐趣。

2.为学生朗读时,尽可能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碰到相对枯燥和难理解的地方朗读时应该根据需要进行删改。

3.适时的停顿和猜想对保持持续阅读的兴趣作用巨大。但提问不要太理性,一般是和情节发展有关。

4.大声朗读和持续默读的时间不可过长,一般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让学生感到疲劳。

5.持续默读时,不要用任何的功利要求去束缚学生,就让学生静静地读、自由地读。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始终关注和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 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可使他们克服时间和能力上的困难,而坚持读完整本书。

(四)交流型阅读课,旨在分享阅读感受,展示阅读成果。

加拿大的帕瑞?诺德曼教授曾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最大乐趣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讨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学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可见,交流在阅读过程至关重要。

1. 分组讨论

读童话系列时,我让学生按阅读内容的不同分成“安徒生童话组”、“格林童话组”、“其他外国童话组”、“杨红缨童话组”“郑渊洁童话组”和“其他国内童话组”。阅读课上分组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自己组织成果汇报。而我则作为观众来欣赏他们的交流。因为这样内容相对集中,学生交流时就有共同话题,讨论也能更深入些。

2. 集体讨论

就一个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将阅读视角伸向更广更深的文化领域,更关注阅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文化熏陶、道德感染、语言技巧等。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围绕“〈〈亲爱的汉修先生〉〉给我的启示”这个话题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有的谈了对主角鲍雷伊的看法,有的说说从书中说到的写作方法。虽然学生的表达层次不同,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本书的了解,只有投入地看过,才能发表出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泛泛而谈。

3.成果展示

交流的形式不止讨论,往往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读完童话系列,演一演童话剧;读了世界名人故事后,开一个“世界名人故事会”、编“成长的故事”手抄报;读完〈〈昆虫记〉〉,进行“我喜欢的片段”诵读会;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提问回答”游戏;交流和评比优秀读后感?? 此类型课的实施策略:

1. 交流不一定非在阅读后进行,可以边读边交流,设计不同深度的交流。

2.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3.讨论的设计应该是粗线条的,不必抠得太细;它不以解决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扫清文字障碍,也允许学生“不求甚解”。

4.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但不以自己的感受作为衡量的标准,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4.用游戏的形式代替单一的讨论,不把交流视为检测的手段,而是快乐的过程。

以上四种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流程,有时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整合,有时一种形式可能需反复进行好几次,这都应视所选书籍和学生的阅读状况而定。

五、小结和反思

尽管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时间不长,但收获是丰厚的。它不只以阅读课为阵地,更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通了课内外的学习,连接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沟通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灵。但毕竟只是对它进行了初体验,在实施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比如:纵观这学期的阅读书目,以和语文教学有联系的、文学类读物为主,古诗文、科学百科、散文和诗歌还没有涉及。这是因为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平时自己又比较喜欢读一些感情细腻的小说,所以推荐的读物也都偏向于我喜欢的类型。那么如何能避免或减少老师的阅读倾向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对自己并不熟悉的读物,该如何在班级读书会中交流和指导?我感到困惑。

思考无止境,班级读书会的探索也无止境。我愿和学生一起在书香中成长。

六、参考文献与附录

《朗读手册》 吉姆?崔利斯

《班级读书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王林 (发表与《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12期) 《课外阅读的分层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