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第七讲 读好书写感受 日积月累

读后感

读后感

黑糊糊(ABB式色彩词) 笑眯眯(ABB式神态词) 哆哆嗦嗦(AABB)

()所未() ()()海角 与世()绝 游手好() 落()而逃鱼( )而入

成语歇后语

(1)彩色电视——(有声有色 )(2)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 (3)大雪纷飞——(天花乱坠 ) (4)长途电话——(遥相呼应 ) (5)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 (7)断线的风筝——(远走高飞 )(8)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 ) (9)稻尖碰麦芒——( 针锋相对)(10)愚公的家——(开门见山 )

出自名著的名言

①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②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写法指导

一、 什么是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视剧,听完一首歌以后,它们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 阅读时,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从而产生颇多感触、联想和体会,这就是读后的感觉,记录下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二、怎样选书目?

选择你感兴趣的书文,有人喜欢选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 有人喜欢选写景状物的。哪些文章比较适合小学生写读后感呢?我认为选择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比较好。因为这一类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很容易提炼出中心。

三、小学生如何写读后感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1. 要研读原文。

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确立感发点。

感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

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

3.述读与发感。

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4.读后感的结尾。

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四、读后感基本框架

(一)标题

主标题(感点),副标题(所读题材)

(二)正文结构

1.点明篇目,写出总印象

2.抓住感点,概括内容

3.围绕感点议论想法

4.围绕感点展开联想

5.总结感受升华感点。

以上只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习作例文

例文1:

劳动带来欢乐

——读《养花》有感

《养花》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老舍爷爷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充分表达了老舍爷爷对劳动的热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劳动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

“要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也不在乎。”劳动中要是没有苦,又怎么会有甜呢?世间没有不劳动就获得的快乐,也没有可以不吃苦的劳动。老舍爷爷的经历不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劳动先苦后甜,我写作文不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吗?吃完了苦,看到自己满意的作文,心里是多么甜呀!

“多得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说得多好啊!不过,要获取知识,如果不付出劳动,不尝尽酸苦,怎么能行?又怎会取得快乐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远无法邀游知识的海洋。我以往学习,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掉贪玩贪睡的毛病。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我终于明白了“学习应当吃苦耐劳”的道理。现在,我放弃了过多的玩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扎实的知识,终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老舍爷爷不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为人做事的真理。

读后感

这句话将永远是

我的座右铭: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试问,不劳动又哪来什么作为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制作飞机模型的情景: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热气的人,蚊子“大军”更是令人烦恼不堪,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拼装,拼装相当困难,劲儿使大了,零件往两边滑;劲儿用小了,又粘不牢。涂胶均匀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失败了,我毫不泄气,再来第二次。我把胶水均匀地抹上去,使劲地握在手心里,毫不放松。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我的手心里积满了汗水。手又酸又痛,我坚持不懈地挤压着,连零件的锐角划破了手也不在乎。终于,一架精致的小飞机模型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愉快地想:虽吃了些苦,值得! 读了《养花》这篇课文,我深深认识到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在尝尽了苦、辣、酸、咸之后,才会有不尽的甘甜。

读后感

2.作者的感点是什么?

【我来点评】

例文2:

成功在于“再搏一下”

——读《顶碗少年》有感

今天,我读了《顶碗少年》一文,使我更深刻地知道“再搏一下”的意义。 上海大世界,露天剧场,顶碗少年在表演杂技时出现了两次失误。少年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拼搏,第三次终于成功了。我从顶碗少年身上看到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明白了成功在于“再搏一下”。

在生命的长河中通往成功的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所以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有的人不敢面对失败,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有的人面对失败,却敢于拼搏,百折不挠,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再搏一下”,最后获得成功。

我曾经并不是一个敢于向失败“挑战”的人,当失败降临在我身上时,我曾垂头丧气,失去信心。记得有一次,我做一道数学思考题,冥思苦想,草稿纸上反复运算,就是做不出来,我放弃了,结果现在还是做不出。我的失败就在于我没有“再搏一下”。

学校每年运动会我曾不敢报名。这次,我鼓起勇气报了800米长跑比赛。虽然以前没参加过田径训练,但我坚信我可以。从那以后,我每天早早来到学校训练。尽管我每次跑步都很吃力,但我不怕累,坚持再搏一下。比赛时,我跑了两圈半时步子就喘不过气来。第三圈时,我要自己“再搏一下”,咬紧牙关,加速

读后感

向终点冲去。我拿到了名次。当老师同学们都惊讶为我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时,我知道胜利源于我的“再搏一下”。

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给自己信心,给他人鼓励,让我们共同打造一次次成功吧。来,再搏一下!

1.小作者的感点是什么?

2.作者在第四、五自然段联系了怎样的实际谈感受?

【我来点评】

下水实践

同学们,请你选择一本好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读《画蛋》有感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

读后感

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当芬奇投师于弗罗基奥时,弗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他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有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做了做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练习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运用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曲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佛罗基奥讲清道理之后,芬奇便刻苦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

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这时我方感到,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

究是要失败的。

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

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

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

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现在,当我一本本地

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她是让我积累材料,感悟生活,从基

础做起,一点点地提高啊!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

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成果。

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

怠,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1.作者读了一篇名为《》的文章,写了此读后感,他的感点是

2.回答问题。

(1)作者用一件什么具体事,来说明了自己的第一个分论点呢?

读后感

(2)作者又用一件具体的什么事,来说明自己的第二个分论点呢?

3.全文是怎样的结构,第5自然段在文中期什么作用?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字叫“《鲁滨孙漂流

记》介绍”。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到其实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会生存、

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鲁滨孙就是这样做的:当他在森林里没有东西吃时,他

自己动手播种;当他在森林里遇到野人时,他和野人友好相处,并教会了野人说

话;当他在森林里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办法克服;当他遭遇不幸时,他总能充

满信心。

其实,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等不幸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发挥自己

的聪明才智,就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奇迹。在人生的岁月里,可能会有很多困难

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应该向鲁滨孙那样勇于斗争、勇于挑战、勇于追求。

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坚强的自我,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的自我。

我是一个独生女,爸爸妈妈把我当成他们的宝贝,从不让我做家务事。我每

天一进门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宝贝,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今天考了多少分?”

“你什么都不用干,赶快写作业!”是呀,我现在的学习任务确实很繁重,但生活自理能力同样不能忽略。如果我遇到了和鲁滨孙同样的情况,被困到了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劈柴吗?我会盖房子吗?我会做饭吗?我能具有与困难搏斗的信心吗?我会生存多少天?一天、十天、二十天??我真的不敢想象。

我们无法决定命运,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当遇到困难时你可能会非常沮丧,你可能会抱怨命运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此时,想一想鲁滨孙,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许多奇迹,他用不怕困难的精神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这些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挫折。但是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能成为勇敢的人。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给我的启示。

1.小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用一个词概括。

2.找出作者文中直接写感点的句子,用“——”画下来

读后感

~~~~”画下来。

爱就是动力

——读《养花》有感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忧”是爱,“笑”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来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

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学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奖,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1. 同是读老舍先生的《养花》,和前边一篇读后感感点有什么不同?

2.作者用那几个材料证明了自己感点?

3.读了《养花》,你有怎样的感受?写一写。

 

第二篇:《大学问》读后感

天下为一

——读王阳明《大学问》有感

读完《大学问》,我最大的感触便是一个字——“一”。

“一”便是统一,相合。从大人的以万物为一体,到本末实为一体,知行合一,都表明“一”这个境界的崇高。

天下有万事万物,如若细细辨数,穷极一生也不能探求,哪怕数字再大也毫无意义。故而,看似最简单的“一”,却将无法全部掌握的无穷悉数包含,分明是至简至微却内涵无尽。而作者也明白如此的统一并非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将此“一”拆为几个方面,逐步化一,达到大人的境界。

首先是修身。此时的人尚且不能以万物为一体,对外在的陌生使人不能客观了解自己,哪怕是善恶求证也要求诸外物。然而修身是修己身,若连自己都不能了解,又怎能明辨外物的理。况且若万物无穷,己身仿佛小点,表面上看去是万物包含自己,但是,仔细去想,又怎么不是自己这一点的边界包住了整个世界呢?所以万物包含自己,而自己又包含万物,因此自身与万物实为一体,最内的一点等同于最外的无穷。因此,向外的探求耗时耗力且不得根本,而自省自问却能掌握万物的道理,并有明确的目标——“心”,也就是良知。

问询自己的良知,也就是遵循人先天的本性的善恶。“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加以明辨分析,使之有一定的准则,而非不顾善恶,只凭喜好。这也是为何要强调意诚。只有意诚,才能遵从良知,对于善如好好色,对恶如恶恶臭。这样才能令本心直指良知,而不被恶念所阻,进而再由良知出发,才能保证行为的起源,也就是意念不受恶的影响。此时,人便能由良知进而操控行为,掌握自身了。因良知本是天生,遵从着自然的规律,所以人的行为也就更加的合理了,同时也会对外界产生好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人和事。像灰姑娘的后母对亲女儿的爱护,袁世凯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可以说是模范,与他们恶的一面相去甚选,这便是他们意不诚的结果,善的良知遇上恶念便让自己听从恶念,所以本可做大人,却落为小人,实在可惜。

此时的人自己完备,才能体会到万事万物的真理,并将其统一,进而明明德,成为大人。而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亲民等行为,看似是果,其实又是因,若无亲民,就不能明明德,但明明德又务必会亲民,所以互为因果,紧密一体,所以本末不能一分为二。

王阳明的一便是探求有的,进而推知无穷化凡为简,;以一证无穷,进而统

一。这种理论看似太过唯心,但是,却又有着严谨的精神。比如数学中线段与一片大海中的点一样多,物理中由已知推证未知,不都是先求于己后统一万物么。 只是前者侧重于哲学,后者似乎偏向于具体科学。但哲学和具体的科学本就相互促进,互为本末,正如王阳明的本末之说一样,实为一体。可见这种思想的有效性。

《大学问》,岂止是《大学》之问,是大人之问,真乃大学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