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

《李岚清音乐笔谈》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李岚清音乐笔谈》,让我爱不释手。它以经典音乐作品为中心,追溯了从维瓦尔弟到格什温等50位西方音乐大师的人生历程和心灵乐史,凝聚300多年的欧洲经典音乐于笔端,非常得别开生面。

这是一本普及欧洲经典音乐的通俗读物,它通过对跨越300多年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50位著名作曲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评述,以及他们各自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欧洲经典音乐的面貌。

李岚清原本是一个中央领导同志,并不是专业从事音乐工作的。这本书就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写的书”(李岚清语)。它的的最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不过分专业和过分生僻,而是言简意明,通俗易懂,读起来十分流畅。当然,接触欧洲经典音乐,必然要遇到若干无法回避的专业术语或概念,对此,书末特别附录了“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栏目,供读者查阅,解除疑难。李岚清原本是一位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视野必然不同一般,现在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与人们平等谈心,使人倍感亲切,因此也更有吸引力。

作者从自己上小学时因为“贝多芬与盲女”的故事而爱上音乐这一切身体会,在写作中尤其注重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引导读者的兴趣。书中的音乐家生平介绍和作品解读化为情节曲折的美丽故事娓娓道来,沁人心脾;高深难懂的阳春白雪变得兴味盎然,让人豁然开朗。像交响曲《告别》,因乐手们渴望休假,海顿灵机一动,一个寓意明显的“告别”乐章诞生,海顿的幽默个性也跃然纸上。肖邦的《雨滴》,是在某个等待乔治·桑归来的夜晚,静听窗外梧桐更兼细雨,滴滴思念,在琴键上化为乐史流芳的经典,也成了忧郁肖邦的最佳诠释。面对故友的画作,穆索尔斯基在钢琴上倾诉着不尽的思念,于是名曲《图画展览会》降临人世。对照意境,读析乐曲,作品中乐器声部的变化、持续雨滴的模拟、信步画廊的主题无一不是洋洋盈耳,经久难忘。

加强美育,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本书奏响了西方经典音乐的瑰丽乐章,引导着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畅游乐海,共同构建华夏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

 

第二篇:读《李岚清音乐笔谈》有感

读《李岚清音乐笔谈》有感

乔庄镇中心学校

李岚清同志以他开阔的文化视野、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艺术和睿智的语言底蕴,畅谈了加强音乐修养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向大家展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的价值和意义。从经典音乐到通俗歌曲,从全脑开发到培养创新能力,从艺术教育到提高全面素质,从工作到生活,从内政到外交,从音乐到人生,内容广博而生动,内涵深刻而丰富。

首先我要感叹的是李岚清同志的“认真”。在这本书中,一人一事,一曲一作,一图一像,从整体构思,到斟字酌句,无论是音乐家“传略”,还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样不浸注着作者的认真精神。在这个颇为浮躁的时代,“认真”做事真是比金子还要宝贵啊!他从收集整理资料,阅读大量的音乐书籍,结合工作和人生体验,写了《音乐笔记》和音乐感想,到成书断断续续前后花了八年多时间。日积月累,收集整理的资料就有几大箱,有关图片有上万张。在“笔谈”中,他力求准确地撰写每一位人物生活经历、家庭和时代背景,精心取舍每一幅画像、图片、每一位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音响以及对他们作公允之论。他深知,这种创造及其硕果是每一位音乐家用生命写就的,所以,他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他对所有音乐大师生命历程的尊重,对他们留下的每一笔遗产的尊重,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尊重。这本书虽然只能算普及型读物,专业性、学术性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但就写作态度的认真,资料取舍的认真,遣词造句的认真,评人论事的认真,所引起我心灵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李岚清同志列出的50位音乐家都是中外文对照,这点看似小事,但非常重要,这也反映了他做学问的一种严谨态度。

其次,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长者,他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让我也很钦佩。他热爱经典音乐,但是也没有对流行音乐嗤之以鼻。他说,流行音乐、通俗音乐,节奏快,很适合这个时代,简单,易懂、易唱,深受青年人喜爱,他表示理解。但他同时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它将流行音乐比作零食,他说,现在流行的大部分通俗音乐是精神快餐,与真正的艺术是两回事。对一个高素质的知识分子来说,吃零食是不够的,只吃快餐也是危险的,还是要吃

主食,否则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成长。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能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意思维,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青年学子更需要高雅艺术的熏陶。”所以要对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普及欧洲经典音乐,要补课。我想他的话对那些抵触古典音乐,一味地盲从流行音乐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会有所触动的。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古典音乐,帮助他们欣赏古典音乐,从而使他们热爱古典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