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

长寿校区五(二)班 金天范

《孔子》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孔子并非生来就是圣人,他也有过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孔子从一个呱呱坠地时头顶凹陷的丑小孩,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虽然有许多偶然因素,但是偶然中有必然,那就是孔子自身的勤奋好学。“吾十五而志于学”,在一个十五岁男孩子青春年少、最贪玩时期,他却在此时确立了自己的伟大志向,更是以行动向这个目标前进,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求教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知识日益丰富渊博。

向师襄子学琴一事,更让我深有感触。师襄子是鲁国很有名的乐官,孔子向他学琴,他在讲授了乐理知识后,教孔子怎样用指法音调去弹奏一首曲子,孔子认认真真地听讲,反反复复地练习,一连几天练习同一首曲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换新曲了”,孔子却说:“老师,曲调学会了,但奏曲技巧还未学好”。过了一阵子,师襄子又说:“技巧已学会了,可换新曲了”,孔子又说:“老师,我还没领会曲子的神韵,理解它表现出来的志趣呢”。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我听你奏曲,你已领会它的神韵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1

孔子说:“我还没体会曲作者是谁,并想象他的为人风貌呢”。不久,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此曲除了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这一说,就连师襄子也为之一震,不禁对孔子大为佩服。我也在学钢琴,可常常有喜新厌旧之感,一首曲子稍微熟练了,便想换新曲,跟孔子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是汗颜,真要学习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钻研精神啊!

孔子还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虽然他官场失意,但仍然踌躇满志,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讲“仁”、“礼”。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2

 

第二篇: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王 珍

(2010.12.24)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春秋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人杰辈出,孔子更是在他73年的人生岁月中,以耀眼星空般的思想闻名于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即使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因为他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为他周游列国,广布政治、教育思想。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甚至在国外也深有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xx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鲍鹏山所著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以孔子的年龄段为主线,分别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从心所欲”为名,分六章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政治思想及其影响。本书并非流于形式,而是以一段段叙事的手法讲述了孔子身上的诸多发光点,当然也有诸如“孔子也是普通人”的一面。在本书书页中还间歇穿插着一些名句、名词的解释及作者个人的感悟了解,颇得读者的心思,让读者们乐不思蜀,徜徉在与作者一起解读孔子的诸多快乐当中。

孔子的影响深远,最大表现在后世朗朗上口的诸多名句上,给予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他教导我们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乐于并勇于向他人学习;坚定学习的信念,不好高骛远等,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也跃然纸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要接触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当如呼吸一样,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养分、维系生命的氧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