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有感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我读《中国人的智慧》

林语堂先生用寥寥数语,将中国人的性格,品性,勾勒于纸上,简单明了。郁达夫对林语堂的评论是:“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我们也可以在书中体味到,他对中国人的智慧的德性,总是开门见山,毫不避讳。他的幽默,乐观,或许与当时的时局显得格格不入,正是他的这种大智若愚的才发现了尘世中的天堂,他亦严亦慈,智慧却又不失俏皮轻松的风格,使得困苦的生活也多了些欢喜自在。

在林先生看来中国有三个劣根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将中国人的性格描述为:圆熟、忍耐、含蓄、和平、知足、幽默、保守…几个形容词就将中国人的性格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出来。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品性使中国人失却思维与行动能力,也正是这些性格,才使得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这样的性格,在民族危亡之际,也定了民族的出路。

他自己也说“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底,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缺乏社会纪律之习惯,为中华民族之最大致命伤”“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庭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他这样说也不无全无道理。

中国人的聪明,体现在他们以和为贵性格,无疑是社会和谐的良药。他们不争不抢,给统治者省去了不小的压力。他们知足常乐,因而又使得他们缺少革新欲,因循守旧的思想,才使得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公众精神,各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这也不能说冷漠,而是在那个缺乏公民权利和法律保障的时代,谁又会冒着风险去管别人家的事呢?同时没有法律的约束,

1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使得中国人在人情上格外看重,他们于事于人,必与情理二字挂钩,无论在逻辑上通于不通,合人情,通情理才是对的。书中说,他们服务于自己的家族,而不是整个社会,他们希望社会上有出头的人,但却不希望这样的人出现在自己的家族中。人们在自己家族互帮互助,对外界则是冷淡消极的态度。如果家族中一个人升职发财,必然会给他的家族的带去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广交能人,为的是就是在某个时候有用武之地。由此看来,中国现在的顽疾由来已久,一朝一夕不能摒除,未免让人有些无奈。中国的体制根植于家族制度,这样必然导致体制的落后,徇私舞弊,人情为重,官僚主义也就产生了,权重位高者都有特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到底,当时中国的体制就是人治,面情,命运,恩惠,构成了举贤任能的标准,缺乏完善的法制体系,民族意识的薄弱,不利于共和政体的建立。中国人没有这种意识,他们觉得他们不需要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真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林语堂先生想间接告诉人们,救国还是要从根本出发,改变人的思维想法,不得不感慨他的睿智。他的不温不火的数语,总能于无形中激起千层浪。当所有人都挣扎在国仇家恨的时候,林语堂却早已开始了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健全的人生意识,对比始终存在的各种批评,生硬无感情的美,与为了公义而不惜凶狠,形式主义地打着礼貌的旗号而缺乏内在的尊重的种种社会现象,他的眼界是如此广阔 。

然而中国人也正是因为这种聪明的性格延续了数千年,不争不抢,得之坦然,顺其自然,一种温和的性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是中国人难得可贵的品质,与西方粗犷相比中国人就显得成熟,中国人超然物外性格,随遇而安,淡淡品性,只旁观,不评论,心中自有定准。对待事情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无谓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不过这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高度。他们温润的性格,

2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不冲动,仔细斟酌,才下决定。“一种最好的文化不是过于外在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而是心灵的广大。”中国人正是如此的心灵广大。

追其根源,都是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人性格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以孔子和老子为线,贯穿全书。道家就对人类冲突争夺的狂妄心机表示讥讽,进而衍生出中国人的另一性格俏皮,也是一种圆熟,让你恼,却也说不得骂不得,而且也没什么错。它消极的处世态度,在乱世中尤为体现,老子认为人生苦短,何必计较那些如云烟般的名利,人应该自由而无为,顺其自然。孔子的思想强调“入世”,他认为人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变革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家有一种大济天下的灵魂,它们就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存在一样,它主张仁爱,知礼,求知,着重培养中国人以礼待人的温润的性格,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学识还是在为人上都是一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就是在这些思想的杂糅相融、共同磨砺下,造就了中庸之道。也正是中庸之道才造成了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性。倘与西方人相比,由此角度可见一斑。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仍然根植于社会大众的价值理念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的原因吧。不过有研究说,林语堂先生更倾向于老子的角度,因为庄子的洒脱似乎更接近中国人的内心特质。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存状态:生命在本质上太微不足道,那么人们就应该创造一种快乐的人生观,善待人生,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刻,成为自己的主人。林语堂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也是这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如此的中国人。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介绍的重点放在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格与理想上,使西方人能够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3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到的:“我们不喜欢在球场上奔驰交突去争逐一个皮球,却喜欢闲步柳堤之上与鸣乌游鱼为伴;我们实在没有探险北极或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野心,只求安安顿顿地待在家中,以享人生之乐。”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评价说“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 林语堂先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中国人的智慧》是林语堂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人的著作,同时这也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全面介绍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人生智慧,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林语堂先生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借助几千年的文化,向外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4

 

第二篇:读中国人的智慧有感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我谈中国人

— 读《中国人的智慧》有感 “我们不喜欢在球场上奔驰交突去争逐一个皮球,却喜欢闲步柳堤之上与鸣乌游鱼为伴;我们实在没有探险北极或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野心,只求安安顿顿地待在家中,以享人生之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谓是将中国人的性格描绘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中国人知足享受生活的精神状态。林语堂借助中国人的整体性格和理想,向西方人展示了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这本书于我而言,终究是有些生疏拗口,读起来并不易。我也只能结合自己的思想对他的描述进行浅层次的理解。

中国人的性格和理想

中国人的性格在我看来就是不争不抢,得之坦然,顺其自然,一种温和的性格。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中国人的性格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也是文化的缩影,我想中国文化之所以历久不衰,也是性格所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文化,都如一杯茶,评不完,道不尽。

就我看来,中国人性格的形成是道家和孔家的结合。道家就主张出世,与世无争,中国人便养成了这种超然物外性格,随遇而安,淡淡品性,只旁观,不评论,心中自有定准。对待事情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无谓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于是,道家就对人类冲突争夺的狂妄心机表示讥讽,进而衍生出中国人的另一性格俏皮,也是一种圆熟,让你恼,却也说不得骂不得,而且也没什么错。而孔家则主张入世,孔家有一种大济天下的灵魂,它们就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

1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存在一样,它主张仁爱,知礼,求知,着重培养中国人以礼待人的温润的性格,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学识还是在为人上都是一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并且使中国在人情上格外看重。他们于事于人,必与情理二字挂钩,无论在逻辑上通于不通,合人情,通情理才是对的。中国人的这种以和为贵性格,无疑是社会和谐的良药。他们不争不抢,给统治者省去了不小的压力。他们知足常乐,因而又使得他们缺少革新欲,因循守旧的思想,才使得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公众精神,各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这也不能说冷漠,而是在那个缺乏公民权利和法律保障的时代,谁又会冒着风险去管别人家的事呢?所以,那些不需要法律保障的土匪和盗贼便成了中国人心中最仗义的代表,梁山好汉,就是如此。

在这种淡淡品性的性格下,中国人的理想就不言而喻了。中国人追求的是田园生活,乡村典型生活,勤勉淳朴而崇尚简单生活的家族理想,乐天知命,享受朴素的生活。所以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他们在机械上就不如西方了。他们追求本真的东西,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与道德上的健康状态。这是他们的生活理想,他们不一定要多富裕,多耀眼,只不过求得心灵的宁静罢了。所以林语堂也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来得知足。如果中国人的欲望无非就是让他快乐的东西,然而要是无法达到,也就没有坚持的意思了。中国人善于归纳而不是分析,逻辑是中国人讨厌的,它把人和人的关系刻意冷漠疏离,觉得太过僵硬,不通情达理。所以中国人的另一理想便是人文主义,以人中心,合乎情理即可,处事也按照这样的标准来,便使得中国缺少了纪律。中国人为人的理想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好像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可就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圆熟,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

2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中国人的女性

女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林语堂认为中国的女性在孔子之前是自由,受人尊敬,男女平等,而到了周的时候,男女不平等就有所显现了,孔子的男女有别,及后来的宋明理学的崇拜贞节,把女性推向了低贱的地步。女性只是在教育上不及男子,在女性所处的家族,女性还是有一定的权利。如果女性遇到一个讲情理的,好脾气的男子,女子便不会受苦,这样的女性便成了人们眼中贤妻良母的典范,而女性自小灌输的男尊女卑观念也会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对,可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性,从身为一个女性的角度而言,我觉得中国以前的女性是深受压迫,她们没有权利,不可以像男子一样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林语堂则认为女性在与婆婆的关系上受的苦比较多,而且女性与婆婆这种矛盾是由来已久,并且根生蒂固。再说说女性的缠足,肉体的痛苦造成美的另一模型,在它出现以来,人们对它趋之若鹭,甚至康熙帝下令废止缠足很快就被废止。反观现在女子在气质,装饰,举止和自立的精神,完全不同于以前。不由感慨,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中国人的体制

中国人的体制根基于家族制度,中国人缺乏公众精神。

在中国人看来,社会工作常被视为干预他人的事。他们希望社会上有为社会奉献的人,却不愿这样的人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毕竟社会对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活在自己的家族里。家族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底。家族制度首先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文中以孝道为例,“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是对个人追求的否定,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能力,盲目的孝道,在我看来是盲孝。在家族内,家族主

3

英语135 赵雪玲 2013013417

义有一定的成效,比如知礼,对于国家而言则为危害,有人愿意为家族而死,却不愿为国家而死。人们在家庭内部互帮互助,对外界则是冷淡消极的态度。不言而喻,这样的社会基础,它的制度必然是徇私舞弊的,人情为重,也容易导致官官相护,为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如果家族中一个人升职发财,必然会给他的家族的带去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广交能人,为的是就是在某个时候有用武之地。由此看来,中国现在的顽疾由来已久,一朝一夕不能摒除,未免让人有些无奈。

这时官僚主义也就产生了,权重位高者都有特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到底,当时中国的体制就是人治,面情,命运,恩惠,构成了举贤任能的标准,缺乏完善的法制体系,是不利于共和政体的建立。中国人没有这种意识,他们觉得他们不需要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人的抗争

书中讲到中国人的抗争,无论从作者作序所言,还是正文所言,都能看出后人撰写的痕迹。

中国人经历了一个由唯我独尊到吸取百家之长的过程,而这过程是艰难的,有战争,有改革。无论这路多么艰辛,庆幸的是我们走过来了。中国曾一度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文明,唯一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狂妄自大,一是小农经济的狭隘自守,二是当时环绕在中国四周都是蛮夷民族。随着现代文明的亮光照过,中国开始自我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到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有所变化。留给中国的就两个选择:和平+奴役;进步+战争。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进步是要先在外力的前提下,中国人自己才会开始改革革新。中国人开始了抗争。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