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3 , . s

, , ,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景晓娜

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中外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 中外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别

国外老师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但是中国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中国老师上完课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好了,美国学校上完课以后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回答,没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他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让孩子自己产生问题。 1

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这是中国老师跟美国老师教育目的的一个明显区别。我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在家庭听到的是父母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只有

二、三个能写软件,有硬件设计能力的几乎为零;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见过模具,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这样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缺乏创造性和知识运用能力。欧美日澳等国家培养的学生自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堪称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发明源自美国,这些发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养,我们应向外国学习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

二、 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

同样的知识点,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中外在教学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述。如我国高中二年级考试有一道题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继承人渥阔台,公元哪一年牺牲?建立哪四大汉国?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则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加以分析。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蒙古人如果当初没有牺牲,那个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2

一直到20世纪才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600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没有牺牲,那么就不会有黑死病;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教授一看就说:“棒,分析得好。”其实教授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都来思考。

又如我国高中有一道题: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而日本这道题目是这样考的:日本跟中国近代以来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叫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 20世纪打了一仗叫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在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时,人家却在分析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这条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线,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中国未来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如果中国政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日本的货轮若非要从台湾海峡经过,日本就会派出主力舰和驱逐舰,中国海军马上就会上场。按照 3

这样的判断,公元20xx年-20xx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日本现在就开始做好了对华做战的准备,把这个事情当作是时事,在小心谨慎的准备,他们的学生统统在思考。我们的学生却在孤独、教条地死背李鸿章、伊腾博文等等。

三、 中外在教育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差别

比如中国小孩撞到桌子哭起来了,中国的妈妈通常会说:“小宝不要哭,妈妈打这个桌子。”而在日本,这个妈妈就马上把他带过来说:“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这种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吗?所以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妈妈就会对孩子说:“一个小孩会撞到桌子,通常会有三个理由,第一是跑步太快,来不及刹车;第二是头一直低着看地上,没有注意到桌子;第三是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哪一个原因呢?”这就是日本的教育。美国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则会说:“汤米站起来!”小孩若仍在地上哭。妈妈就会坚定地说:“汤米!站起来!”孩子若还是耍赖,妈妈会更加坚定地说:“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妈妈把他带到路边开始训斥:“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子汉吗?还说长大以后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妈妈吗?”

再如,一家美国人在上海火车站出现,爸爸背一个大包,妈妈背个中包,还有个小孩背个小包,三个人排成一条线在等火车。爸爸那个大包里边,肯能是一些帐篷、毯子之类的,妈妈那个中包大概是日常用品,小孩那个小包大概是巧克力 4

和玩具。同时在上海火车站还有100多个上海小孩,统统抱着可乐,拿着汉堡,啃着署条,没有一个身上背包的。美国小孩从小就背一个小包,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点心装在自己的包里。中国小孩从小总是依赖父母,不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个现象。但中国孩子这种做法并不是他们天生养成的,而主要是我们的中国父母教育所至。美国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分开住了,刚开始感觉很残酷,其实很利于孩子心理断奶,使他从小就自己长大,很容易独立,不像我们很大的孩子还跟父母睡,老是依靠父母。

还有一种现象,一般的我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都会向他交代,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目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但是美国教育不是这样,美国的家长则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于利用规则,利用法律,利用学校的力量保护自己,将来到社会上,要知道利用警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能自己去打,自己打是违法的。

中外教育之所以有如此诸多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 教育目的的差别,源于中外历史对教育的认识。 我们的师道从古至今形成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就是把问题解决了,殊不知起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孩子不会产生问题是不好的,能够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观点是最好的。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有升学和考试排名,社会上也 5

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也更多看重学习,于是就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书即读已经形成的、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知识,只需掌握、运用即可,无形中便在我们的孩子头脑中没有了创新动力细胞。而国外历史经过若干次变革,不断更新,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新事物,并努力去推陈出新,在教育方面便体现出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化发展。

第二, 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源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每每回顾起来,都让我们引以自豪。唯独提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让我们无法接受,但回顾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人们便提出,牢记屈辱的历史,不忘家仇国恨,但人们更多的时候应该展望未来,为了将来的强大而努力。国外很少经历过中国这样的历史,所以他们则立足于现在,更多的是展望未来。

第三,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观 念不同。

中国人大多受封建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总是有“父为子纲”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边便永远是孩子,永远受到父母的爱护,孩子也要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国外大多崇尚个人奋斗,所以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再有,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人治”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依赖人,而不是法。国外目前法制比较健全,人们已经习 6

惯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是以个人暴力来对抗暴力。

总之,中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光要认识到我们的长处,更要的要认识到我们与国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完善中国的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7

 

第二篇: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

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

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一)

——王跃洁

著名作家毕淑敏,是我多年来一直喜爱的作家。她以精细、平实的文风,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著称于世。在其新散文集《藏在这世界的优美》中,贯穿了毕淑敏一贯的风格:>温暖冷静,平和亲切,给心灵以安定,给生活以信念,向人们展现她用优美邂逅的世界。

这本《藏在这世界的优美》,以旅行为契机,讲述沿途风物美景、人文地理。毕淑敏书写了近十年来在中东、巴尔干半岛、北美、西藏等地的旅行心灵感悟,19篇心灵美文,18个异彩国度,39张异域照片。从风景、历史、人文等多重方面,将生命之旅中经历过、浮掠过、哭过、笑过的万千风景,绘织成最美的心灵地图,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慰藉。毕淑敏描述当地历史,体验纯正风情,所写内容包罗万象,融合历史、政治、风景、人生、>故事为一体,使该书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读之,在她优雅的>游记中,不经意间,就会遭遇躲闪不及的灵魂撞击,找到心灵的归宿。

毕淑敏的游记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她参观过罗马斗兽场和凯旋门,见过位于沙漠中的叙利亚古都巴尔米拉皇宫的建筑遗迹,还有约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等无数神圣的废墟,当然还包括耶路撒冷的圣殿哭墙……巍峨、高大、冰冷、残破、森严是它们给毕淑敏的统一印象。'我曾想,不知道这些残墙断壁当初完好时,是怎样雄霸一方不可一世?穹窿之顶飞檐走兽可曾遮天蔽日金光灼灼?'

毕淑敏用灵性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的优美。诸如写美洲的牛仔,给人独特的气息。'生锈的巨大铁钉上,坠着形形色色磨损的马鞍,马鞭带着力度和虎啸余音,不甘心地蜷曲在墙上,兀自乱颤。两边翘卷的牛仔帽,一排排整齐地悬挂着,散发着牛仔热腾腾懂的汗气……'后来,老牛仔缩回到雪原中的小木屋,缩回到包围他的生死动物王国,缩回到他的回忆和期望中,一如既往地过他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纯粹的牛仔风度。字里行间的视觉刺激与探险游历,唤醒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出行因子。

毕淑敏哲理化的旅行文字,已成为当代文坛的独特存在。她比任何作家都更敏感于人的内在自我,即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她印象最深的是北美的印第安公主。因为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他们迁徙到北美大陆,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从驰骋山川大地的原住民,到压缩一隅的保留土著,有着太多的辛酸和忧患。长久地沉浸在感伤和愤慨中,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印第安公主,既铭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敞开襟怀去拥抱新的生活,才会在传承中注入新鲜的活力。读后,感到作者一个个别样的故事,流露出异域的风情。

毕淑敏的旅行文字,让久久困顿在城市中的人,领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毕淑敏说:掐指一算,已经走过70多个国家,不由自主地用医生、作家、>心理学家的眼光

打量这世界。丑陋俯拾皆是,不必寻找。优美多喜潜藏,等候发现。它们凝成文字便是这本全新的散文集——'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在她看来,旅行像一块膨胀的发面团,必有最早撒入的老面肥。对她而言,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更好地生活,而不仅仅只是对沿途风景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的毕淑敏,其人也如其文一样,真切而豪爽。读她的这本书,宛如清冽的山泉,可以洗刷心灵的疲惫与惶然。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我想,在当下浮躁、拜金的时代氛围下,读她细腻优美的文字,能激发我们对>幸福的不懈追求,能抚慰我们躁动的心灵。

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二):一场别开生面的逐梦之旅

--秦延安

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放飞的心,踏遍山河,尽揽人间风情万丈,弹指沧海桑田变幻。当拿到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xx年11月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先翻看了所有的插画和照片,然后再如蚕吃桑叶似的细细咀嚼那些精细平实的文字,渴望行走的心便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逐梦之旅。

该书是一本旅游散文集,收录了毕淑敏近十年内游历各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作者通过书写在东欧、中东、北美等地的旅行和心灵感悟,从风景、历史、人文,多重方面为你呈现你所未见的世界所蕴藏的无限美好。全书19篇心灵美文、39张异域照片为你呈现了18个异彩国度,带你从眼至心地>倾听地球低语,所写内容包罗万象,融合历史、政治、风景、人生、故事为一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旅游时的唯美私人收藏照片,而且还邀请享誉欧洲的画家golo为全书绘制插图封面,让人在精神和视觉上都得到尽情享受,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的渲染、文化的学习,更有心灵的洗涤和梦想的追寻。

世界旅行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但是能实现的还是少数,而《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则让读者在作者舒缓的文字间,进行一次神游与心灵感悟一番。《欧洲人珍藏最好的秘密》写的是由古罗马人兴建,从公元9 世纪开始,受拜占庭帝国保护的杜布罗夫尼克小城,先后成为威尼斯、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南斯拉夫等多国的属地或一部分,直到1991 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1200多年的辛酸历史,不仅让杜布罗夫尼克犹如一部摊开的欧洲建筑百科全书,更让杜布罗夫尼克人对温暖和安定有着特别的期待。《送你一枚捕梦网 》记叙的是作者在加拿大北部山区看北极光时邂逅捕梦网的经历。古老的神话、美丽的传说为发源于印第安人的捕梦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印第安人想用捕梦网保佑孩子梦境平安,健康成长,而作者>收获的则是'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讲述的是以色列马萨达的犹太人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让我们明白人们追求国家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整本书笔触唯美,风格不一。作者将生命之旅中经历过、浮掠过、哭过、笑过的万千风景,绘织成最美的心灵地图,意在启迪人生,勇于探索和追逐梦想。

旅行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在旅行中发现优美,发现那藏在世界的处处优美,进行

心灵上的洗涤,增长生命中的见识,最终成就幸福的自己,这是每一个旅人的追求。谈及创作的初衷,毕淑敏坦言,自己不仅仅是将《藏在这世界的美好》定义成一本游记散文,而是想通过旅行更全面地认识世界,让心真正变得沉静,更加宽容。毕淑敏表示:'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在矫正世界观的同时,也让眼界更加开阔'.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毕淑敏以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被喻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延续了作者以往精细、平实又略带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的心灵如沐春雨,在满是温情中感受到幸福和温暖。所以,与其说《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是一本游记散文,不如说是一剂心灵'高汤',它让人在乐观惊喜的心灵之旅中更加懂得感恩,宽容,爱,更加相信美好和不懈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