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严塘中学 谭谆祺

由于本人是非师范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职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网上选了好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成为了我的首选。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在好些年前就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其素质教育的局面至今仍旧不容乐观,我想知道素质教育在美国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看完这本书后,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二是要不要惩罚孩子?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说明了这点。他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矿矿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却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在没有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下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在这种忽略学生自身创造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下,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复制能力,而其个性和创新性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被压抑。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也就难怪在咱中国出现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而原创的尖端产品寥寥可数的局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惩罚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使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学生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批评,学生更加放纵。

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另外,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在我国,大多认为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在走向社会之前学生没有犯错误的经历,或者因犯错而受到“不容犯错”的制度的严惩,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便会缺失或者失去方向,因此一旦步入社会,其犯错误的机会增加,学校教育育人的效果就相应降低。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古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不打不成材”,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先人惩罚了学生几千年,不见得毁灭了多少孩子。相反,中华民族几千年倒是人才辈出,而在我们大张旗鼓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呢?

读完此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要不要惩罚学生等问题,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快地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掌握一些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

注:我自己写的笔记:

作者:涅磐龙儿.陕西师范大学.欣欣向荣团队

功能简介:这本书可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引用的时候用得到,注意,在好的句子最后有本书页码,因此,可以直接引用,而不必读这本书啦。。呜呜。

《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

(19xx年12月第一版 20xx年12月第14次印刷)

(藏书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借书库 G52 16 条形码为:01606569) 作者简介:黄全愈,生于柳州。壮族子弟。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quanyu@one.net

目录

引言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尴尬的问题

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创造性不能“教”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迷惑

人有哪四种行为

素质教育的盲区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谁来射点球?

竞选班代表

投不投自己一票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

要不要尊师爱生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商量”的“天条”

六、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

做研究的目的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的前提

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八、要不要惩罚孩子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ABC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自己改造自己

九、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到底什么是教育之目的

要计算器还是计算技

中国初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最佳组合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

十、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要不要取消“高考”

要不要专业对口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

后记

参考资料

书中比较好的句子(有页码标注,可以在论文中引用)

1、 创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不打破,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

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P11

2、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3、 幼儿园有一面占了整幅墙的巨大镜子,镜子后面是一间观察室,家长可以通过镜子看到

小孩子的一切活动,而小孩子看不到镜子后面的家长。P17

4、 由于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很多人就又会从现实生

活中的竹子回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样板”般的竹子国画中去。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动力定势导致的定向思维。要回答“像不像”的问题,一定有一个依据。P19(补充:你可以去问一问学历史学的,或者学教育史专业的学生“孔子姓什么?”很多人是回答不上来的。)

5、 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

“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他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P21(但是我认为创造力是在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之上的创造,符合质变量变规律,也许创造力并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环境

增加的创造机会。)

6、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器,

而不是知识的主人。我们不应把“教”混同于“训练”。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学或不自学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P29

7、 把“教”变成了“训练”,这是中国在贯彻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的重要环节。P29

8、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

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P30

9、 创造性是鼓励出来,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生长环境。P31

10、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

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有“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鼓励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P31

11、 没有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P31

12、 左手写字:奥巴马、布什、克林顿

13、 Homeroom teacher 班主任 select team 选拔队 spelling Bee Contest 拼写擂台赛

self-esteem 自尊心,舍我其谁

14、 在中国教育领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尖

锐的批评,要废掉应试教育的“内功”和“外功”;但同时又很出色地执行了应试教育的各项政策,成为这方面的高手。P57

15、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P65

16、 没有欲望,就表明你在这件事上没有自信心,表明你自己不认为你能干好这件事,

如果你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谁还会对你有信心呢?P77

17、 美国人很不同于中国人。他们不但敢于公开鉴定和肯定自己,而且对于公开自己的

想法是如此的轻松自然,是那样的没有负担。P79

18、 路得自己走,这个道理不算深,但真正理解不容易。

19、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0、 看似秘书一句“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的话把我点醒,实

际上,这经历了一个好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打通经脉关节”的痛苦过程,在内心实现了一个质变的飞跃,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P91

21、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是一种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去扮演的角色。教师的角色规范可

以制定得尽善尽美,但是一旦由具体的个人去扮演这个角色,就一定会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陷。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校规中确认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承认这一点,学生才有了“启疑”的前提。

只有具备了“启疑”的前提,学生才有机会磨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既“尊师”又“尊已”。P111

22、 “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一方面教师角色神圣化,另一方面是老师并无尊重学

生的义务。P111

23、 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4、 马歇·詹姆森的观点,孩子应该拥有如下权力:

(1)被了解的权利;

(2)发问的权力与了解的权利;

(3)与别人不同的权利;

(4)学习成功的权利;

(5)做儿童的权利;

(6)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

25、 吾爱吾师,尤爱真理。

26、 人们判断是非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27、 人非草木,有多少人又真正做到三缄其口的?

28、 每个教育工作都是生活在尘世间的凡人,其个人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政治理论等背景因素或基础因素必然顽强地通过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方面折射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一样,教育工作者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P123

29、 学生的年龄愈小,教师的影响力就会越大。P124

30、 规定与孩子的思想解放相分离

31、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以为”、“根据我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

是??”P149

32、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观念认为:初

级阶段要打牢基础,才能在高级阶段做好学问。也就是说,初级阶段是学,是吸收的阶段;到高级阶段挺起“腰杆子”做学问,做研究时,才能说“我认为”。P151(我们大家在写文章,读文章的时候,有时总会有一些“灵感”出现,如果我们不是很快的将它记录下来,我们很快就会忘记。)

33、 当我们认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

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教育对任何智力程度的人,都有教育作用。

34、 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对有天赋的孩子的“智力开发”,以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学

习过程为目的。天才少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看看报纸就知道了,这些天少少年大学生现在都在做什么呢?P154

35、 中国教育的“初级阶段打基础”,一是指吸收知识,二是指开发智力。不可否认,

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但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

一是以加压加量的知识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影响了孩子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不可否认,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需要适当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要知道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P163

36、 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37、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

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P179

38、 美国的天赋教育同中国教育主张的“开发智力”中的发掘潜能不一样。美国的天赋

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中国那

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P187

39、 美国所谓的天赋班并不独立于其他的普通班。进入天赋班学习的孩子,每天只有一

个小时是单独聚在一起上课的,大多数时间是同普通班的孩子在一起。??天赋班仅仅是为这些精力过剩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可以脱开缰绳,心情驰骋的快乐天地。P194

40、 所谓强者,一指智力,二指经济。学生智力的高低并不代表他们的主观努力的强弱。

41、 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观念已经否定了“结果均等”的

平等观念,并成为指导和推动中国教育的主导观念。这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机会均等”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同时,往往又忽略了人的先天或客观条件的差异。

42、 中国的家长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为改造孩子,大到成人后的志向,

小到脾气、爱好、吃饭、穿衣,甚至交朋友,等等,无不唯家长之意为尊。即使孩子哭笑也不是随心所欲的。P233

43、 若家里有个男孩,你就得做好他要摔断门牙的准备。

44、 年轻的守门员必须有过犯错误的经历。他必须通过犯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也才能不

犯类似错误。因为犯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也才能不犯类似错误。因为犯了错误才知道怎样去避免再犯错误。

45、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

务。P249

46、 日本的物质资源极端贫乏,但由于他们有一个开放的胸襟,他们吸取了许多国家和

民族的文化资源。虽然他们的有形资源非常贫乏,但是他们的无形资源却非常丰富??P256

47、 我认为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见得是最佳组合,最佳

的组合应该是打牢“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创造力的结合。

48、 兴趣还仅仅是兴趣,要把兴趣变成现实,还很多事情要做。

49、 人毕竟是要长大的,童真童趣毕竟是要与人说再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