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公共行政的精神》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其一,一切行政都具有公共性吗?其二,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等于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吗?其三,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与政府的公共性有区别吗?其四,如何区分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规范性诠释与描述性定义?值得思考的就是政府不同阶段的职能转变: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善治型政府——学习型政府。自由民主、社会公平和机会公平和领域公平的区别与联系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问题。行政人格与政府职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动机、行政意志、行政思维结构和行为模式。 政治背景

影响公共行政的首要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政治。政治是公共行政运作的环境背景。政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共行政。书中,作者列举了影响公共行政的几种政治表现形式。一是美国宪法,美国制宪者设计了一个有限政府的体制,通过分权、制衡、联邦制、授权公民,实行分权化的政府,确认了多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政治过程的方式,公共行政发展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合法组成部分。二是立法政治。作者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评,提出公共行政管理者应行使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同时,立法政治受到立法—行政—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影响。三是行政首长政治。行政首长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四是利益集团政治。利益集团经常为政治候选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五是媒体政治。媒体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夸大政治家、社团领导、运动员及影视明星的个性和私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暴露他们的言行失检,惩罚他们。对媒体的有效运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技巧。五是代理的政府政治。主要形式有: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等签订合同,为社会提供物品和服务;授权并与州及地方签约;联邦和州的税收制度;联邦政府的贷款能力;各级政府均参与管制商业及私人活动。作者认为,在绝大多数立法机关中缺乏能使大多数行政官员遵从的、明晰可鉴的命令规则,需要行政官员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专家和专业人员是有效行政政治的基础。随着代理政府的发展,政府项目的成功已经更多地依赖于所有的美国人及其公民精神,政府官员必须对代理政府的责任能力和绩效给予更多的关注。

主要问题介绍:

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已经无法解决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满着动荡和变革压力的大环境下,以沃尔多为首的公共行政学大师们聚集在美国雪城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开始反思传统的公共行政,探讨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的公共行政主要探讨的问题有:

1、我们如何以现有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我们如何以花费最少来维持服务的水准(经济)?

新公共行政增加了一个问题:

3、这种服务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吗?

传统的公共行政把有效率地、经济的、协同的地管理公共事务作为作为其目标。而公共行政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公平应被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公共管理者不仅要致力于实现更好的管理,也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

沃尔多教授是新公共行政的倡导者和领航者,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是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先锋者,甚至一直扮演着旗手的角色。

除了社会公平之外,弗雷德里克森还主张:

1、他抛弃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2、公共行政要致力于社会的变革,要试图消除那些阻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和结构

3、公共行政要支持建立取代传统官组织的新型组织形态,分权化、分散化、责任的扩大、对抗、顾客参与等等这些都是这种新型组织的要素特征。

4、新公共行政主张强有力的政府。

5、新公共行政主张参与的行政,这种参与既包括政府雇员的参与,也包括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6、新公共行政的方法论是后逻辑实证主义,或者是后行为主义。

20世纪80年代,弗雷德里克森对企业型政府提出了批判,政府不是市场,以节省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政府是否做到了良好的管理是错误的,用企业型政府的方法根本不能解决政府的问题。公民是主人不是顾客,政府的真正问题在于权力

和政治,而不能归罪于政府公务员,民营化、市场化和放松管制会导致更大的腐败。他认为政府解决问题之道在于更多的政府,而不是更少的政府。 当代公共行政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行政的信念、价值和习惯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1、如何界定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2、如何在民主政治的背景和框架内实现有效率的公共行政?

3、如何平衡效率、经济和公平的价值?

4、如何实现符合伦理要求的公共行政?

5、为什么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1、如何界定公共的意涵

2、如何在民主政治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公共行政

3、如何平衡效率、经济和公平

4、怎样成为一个讲求伦理的公共行政管理者

5、公共管理者为什么要成为代表性公民

20世纪60年代处于一个人们对公共雇员充满敌意,主张人员精简,实行公共服务的契约外包、民营化和政府减负的时代。《公共行政的精神》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公共行政在改善政府组织和其他所有的公共组织的管理方面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不合时宜但却是本书的核心所在。公共行政不等同于政府行政。

一、如何界定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公民精神、公共利益、公共产品、公共意愿来替代“公共”一词,政府与公共有着本质的区别。政府是政治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政府问题,已经具备了完备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政府是公众集体行动的工具。公众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政治关系是垂直关系,权力从上到下的关系。

“公共”既可以指意见事情——公共政策,也可指一种能力——公共作用。政治共同体——城邦,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设立通行的标准和惯例,并且支持、宣传和实施这些标准。

弗雷德里克森从探讨“公共”出发,在书中介绍了公共的五种观点,即公共

是利益集团(多元主义的观点)、公共是理性选择者(公共选择的观点)、公共是被代表者(立法的观点)、公共是顾客(服务提供的观点)、公共是公民,在回顾了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的构建需要具备宪法基础、品德崇高的公民、对集体和非集体回应的制度、乐善好施与爱心等四个构成要件。这种新的理论还应该包括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解决公共空间和公共关系问题、非人情化关系的有效性以及发展当代相互依存的公共关系等四个概念。

二、治理

政府服务的契约外包,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很少是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生产者,而更多的成为实际从事公共服务的代理人的监督者。

作为治理的公共行政意味着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复存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是层级节制的、效率底下的、缺乏想象力的,而认为治理是具有创造力和回应力的。在一个发政府、反制度和抨击官僚制度的时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已经不能有效的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用“治理”这样的术语和概念替代“官僚主义”更能描述何谓优良的公共行政。

新型的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管理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机关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强调权威的等级界限及控制命令机制;新型的公共行政经常涉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伙伴关系,运用分权化的管理运作以及协商和说服的技术。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自己生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变成公共服务代理人的监督者。行政的任务就是有效地达成既定的目标,一个有活力的政府是可以行善的。

加维对治理这种新理论进行了描述,认为其所运用的是市场逻辑、民营化、契约外包、交易费用的逻辑和问题网络。在论述治理的定义和作为治理的公共行政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治理是在公共行政急需积极符号之时出现的一种积极符号;第二,治理是有关政府改革的流行看法、民选的行政首长政治、严肃的经验学派理论及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融合;第三,就像所有的改革一样,在作为治理的公共行政中,迎头出击总比坐以待毙好;第四,用治理代替公共行政,掩盖了非民选的公共官员在民主政体中的正当角色之一基本问题。但作为治理的公共行政本身体也潜伏着许多危险,因为它与民选的行政首长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此它处于政治的风险之中。市场化的模式忽视了

政府的角色和政府可能发挥的作用。严重的公正问题可能会折磨治理途径的公共行政。治理途径的公共行政还可能引发合法性问题等等。

三、社会公平

长期以来,效率和经济是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支柱。效率即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金钱实现更大的公共利益,它是公共行政实践的理论基础。经济即尽可能少地使用纳税人的金钱去实现某一公共目标。当代许多的公共行政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途径的公共行政理论,都把效率和经济作为评估政策或政策执行的正确尺度。“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指导方针是有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必须加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支柱,使公共行政能够回应公民的需要。” 某一政府方案对一些公民来说非常有效率,但对另一些公民来说则没有效率。并且,某一公共方案对一些公民来说可能是经济的,但对另一些公民来说则是昂贵的。如果不考虑政策实施的分配效果,不遵循社会公平的理念,公共行政可能忽视全体公民的合法利益。追求公正,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探讨公共行政领域的社会公正问题。首先应该讨论的是行政自由裁量权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存在自由裁量权的话, 那么许多社会公平的观点都会悬而未决。允许行政机关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适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注意力转向社会公平的理论以及公平理论在当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应用问题。

 

第二篇:师爱使校园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师爱使校园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桐乡市屠甸镇小 陆顺生

寒假学校给每位老师推荐了一本优秀读物,因为没有做班主任,我选择了刘念、黄涌主编的《教师人文读本》。其中季羡林写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深深吸引了我,季老在文中回忆了一生遇到的六位恩师,胡适之先生以朋友式的笑容与他相处,关注他的学术研究。而后我认真阅读发现这本书是通过一个个古今中外名人生动的小故事,分一代良师、教师的任务、美从何处寻、我的世界观、人生的乐趣五个专辑,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教师的思想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先爱其生”的道理我们都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本书中也说到: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但我们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守和充分我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实、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坐标,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础。

一、抱着一颗爱心,共建“民主”氛围。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和畏惧,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在课堂上的我,有时侯会不经意就出错了,学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他们也会将一些竞赛题目等他们喜爱的知识来考考我,久而久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既平等又和谐。在优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环境中,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爱好,给予期待。

研究表明,爱好是人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中事物发生兴趣爱好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我们都知道,科学家法布尔,从小喜 1

欢昆虫,常常迷到了忘我的境界。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好,促使他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观察,从而写成了一部10卷集的巨著《昆虫记》,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给学生一种期待的目光。面对学生众多不足称道的小爱好,老师应多一份理智,少一份冲动。

2、尊重差异,鼓励进取。

差异普遍存在。人的知识有多少,能力有大小,学生是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教材和考纲为本,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给有差异的学生一份公正,让他获得一种进取的力量。

几年前,我班上转进来一位新居民子女。每次让他读课文,他总是默默站着。后来,我得知以前老师从不让他读书,而且自己也不愿意读。我琢磨他也许朗读水平差,且心理存在障碍。前几天,我课前悄悄地给他布置了上课朗读任务。课上,他果真读了起来,虽然声音小,但很认真。我知道他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心理不禁暗暗高兴。现在的他读书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还带有了一定的感情。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他们,要有包容的爱心去鼓励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转变。

3、尊重权利,平等对待。

我们的学生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尊重学生的任何权利。刘岩是班级里令人头痛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调皮、不听话。一次,我请附近的同学星期天到班级了布置教室,许多远路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让他们把手放下,惟独他高举不放。接着他请求道:“老师,给我个机会吧。”我思考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星期天,他准时到了,整个人影似乎脱胎换骨。星期一,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守时、做事认真负责。

扪心自问,我们教师常常一副严肃的面孔,有多少次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了学生正当的要求?多少次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正当的权利?学生又有多少次失去了发展自己的平等机会?

二、拥有一双慧眼,挖掘学生潜能。

“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 2

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当我看到书上的这一个片段时,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有很多孩子在学习上特别懒惰没有吃苦的精神,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激发出热爱学习的欲望,让她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样才会有动力。比如,面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老师首先要从心里接受他们的差异,认同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放大他们的优势,从内心接受他们,喜欢他们,冷静思考他们目前的状况,找到问题所在,想办法一点一点帮他们把基础补上,把能力提高。发自内心的关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能感动学生的,它能让老师耐心指导,能让老师想方设法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内心的关爱也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兴奋,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求知充满渴望。我们身边很多优秀的老师,她们用无私的爱,用真诚的心,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健康的发展。

三、成为一个全才,全面发展学生。

教师应该是一个全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工作中的人,不仅要学习实践知识,还要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因为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旧的知识会不适应这个社会快速前进的车轮,你不努力去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课堂教学一种形式,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教师要想维护其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正确引导学生,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所以,教师要学为人先,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我们是教师,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只有我们付出了爱,才会得到的是更多的爱和尊重。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