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读后感

《出埃及记》读后感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

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

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

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些错误。这部书让人感动:感动两千年的坚持;同时也给予人启迪——自强的民族,需要每一个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强盛不衰。

 

第二篇:路得记读后感

永恒的人性魅力

圣经中的《路得记》可以算的上是旧约中短小的故事了。短小的可以在几分钟内读完,但是,体会个中滋味,却又是绵延无尽的。

《路得记》的情节很简单:在士师时代,一个叫以利米勒的犹太人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去摩押寄居。两个儿子都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叫路得,一个叫俄珥巴。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相继死去,只剩下三个寡妇相依为命。拿俄米得知因耶和华眷顾,自己家乡的饥荒已经过去,决定重回家乡。为了自己儿媳的幸福,拿俄米劝说她们回到娘家。路得舍不得婆婆,甘愿陪伴回到犹大的伯利恒。在婆婆的故乡里,路得收到人们的接受和赞扬,后来因为拾穗与犹太人波阿斯相遇,收获了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爱情。

一、主题和背景

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一种永恒的人性魅力,就是爱。有夫妻之爱,婆媳之爱,邻里之爱,男女之爱,以及民族之爱。读《路得记》,仿佛走进了一间爱的陈列所,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种的爱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当我读《创世纪》、《出埃及记》前面的章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的行为均受到上帝的干预。但是到了《路得记》,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战争,这个世界没有上帝的干预,上帝作为一个无形的存在,在眷顾善良的人们。虽然处于犹太人遭遇丧权辱国,颠沛流离的重返家园的时期,处于充斥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时代,但是这个故事中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没有歧视外邦人的排外思想,这里没有喧嚣嘈杂,一切显得异常安静,这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人都是善良的,热情、乐观,勤劳。

二、艺术手法

总体上讲,《路得记》的语言精炼、朴实,极少有修饰语和华丽的辞藻。人物的感情多用对话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人物间简洁的对话带给我们的是真挚的,活的情感。

1. 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路得记》中以路得与拿俄米的对话最为著名。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

你的国度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

除非死能使你我生死相离,不然,让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于我。

短短几行朴实的话语,节奏明快地将路得执意跟随婆婆的决心展现出来。而这种真挚的情感,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2. 极具个性的幽默语言

《路得记》中以拿俄米的话最具特色。

当拿俄米为了不让两个儿媳跟自己受苦,劝说她们回娘家时,她说“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做你们的丈夫吗?”,“我年纪老迈,不鞥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到他们长大呢?”虽然旧约历法规定,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后,应该嫁给丈夫的兄弟,以夫家保留血脉。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拿俄米是是想以幽默轻松的话语来面对这场别离。这比放声而哭更具有震撼力。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生活艰难仍然乐观,善解人意的老人。

3. 寓主观于客观

纵观全篇,作者没有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对人物的性格没有进行自己的叙述。大多采用对话的形式体现人物性格。用拿俄米幽默的语言体现她是一个乐观,坚强,为儿媳着想的人。从路得的对话和行为上,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忠实,勤劳,热情勇敢的人。从波阿斯的对话和处事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有德行的人。这些都是作者让读者深入作品中,自己体会到的。

4. 浪漫的风格

路得和波阿斯的爱情故事是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

——相识的麦田

在波阿斯的麦田里,勤劳的人们接纳了摩押的路得,波阿斯更是因为路得对婆婆的执着深受触动,给她拾穗额外开恩。在这里没有种族偏见,只有人性的美。

——拿俄米积极撮合儿媳的婚事

拿俄米得知波阿斯对路得的帮助,知道他宅心仁厚,于是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而他这种勇气来源于自己对路得的爱,她希望路得得到幸福。

——波阿斯接受路得

当波阿斯发现路得在脚边的时候并没有赶走路得,而是允许路得继续躺到天亮。并根据路得的想法,按照符合律法的方式娶了路得。这便是幸福的一个结局。

不管是他们相识的麦田场景,拿俄米的帮助,还是最后波阿斯的爱心使路得有一个平安的归宿。整个过程都是在一种浪漫又恬静的氛围下发生的。这也是《路得记》的高潮所在。这种田园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美的闪光点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热性的独特魅力。

总之,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中,我们从战争时代的安静一隅,体会美好,体会人性的魅力和光辉。《路得记》将这种永恒的人性魅力洒向充满战争的时代,充满种族偏见的时代,洒到人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