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 读后感

相信学生 创造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太仓市第一中学 邵华

假期阅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而且毫无兴趣,索然无味。甚至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他们失去力量。”虽然这样的观点似乎太为过了,但确也反映出我们教学的一些状况。维持着让学生“就范”,过多地由教师干预课堂,甚至是包办课堂,效果不佳。而本书中提出的,将管理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让活动自由自主,则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老子曾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无为之治”演化到课堂上的“无为而为“,确有道理。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

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在学校开公开课。上的课文时七年级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课堂最后一个大环节,是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文中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在上课之前,怕自己经验不足,引导不到位,担心学生写不出来,闹得冷场了,甚至想偷偷叫几个作文较好的“枪手”提前准备着,以备不时之需。开课时,我依旧忐忑不安,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学生的发挥超乎我的想象。他们想象中的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有,有美丽的花园,梦幻的天堂,有邪恶的动物,黑暗的森林,而且主人公的遭遇,也是各不相同,各有主题的

当他们举手读出自己写的文字,那么急于想表达,迫切想起来展现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无比动容与感动的。

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成人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第二篇: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我开篇就读到了这令人心动的句子:“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生命的情感。”全书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千万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对美好教育的愿景。读罢此书仍觉意犹未尽,不由地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

毫无疑问,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要使命,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取代的,且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兴衰,自然值得我们倍加珍视。我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广纳门徒,到隋朝开设科举、招才纳贤,无不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懂教育、会教育的民族,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泱泱中华才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将文明之火几千年不断地传承至今!

读了此文,原有在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里寻找到了答案。

探究一:为什么我们总落在西方的后头?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吗?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够聪明智慧吗?是我们中华儿女没有胆量勇于争先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问题出在哪儿?其实主要问题出在教育上,而教育的问题自然离不开教师,教师的问题关键是对自己的定位,是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现在人们写教育类文章喜欢用的题目不外乎“蹲下来和学生讲话”“用温柔的眼神感化学生”“赏识让学生进取”等等。这些观点有问题吗?一点都没有问题,有些甚至是至理名言。但,正如水太少了会发生干旱,水太多了难道不怕发生洪涝?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时让爱泛滥绝不是好事,何况学生的个性、能力等各种因素千差万别,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其结果很有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不少教师为民主而民主,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造成师生关系失调,教育效率下降:学生明明是在胡说八道,他(她)要违心地说你真会动脑筋;学生明摆着是吃软不吃硬的角色,他(她)也得克制住内心的汹涌澎湃,一次又一次地好言相劝??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是在无意中导致了他们惰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无形中诱发了他们盲目的乐观和自我陶醉?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不等于全盘否定或照单全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则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老师施教于人,对学生起着外因影响、改造内因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则以及其主观能动性直接作用于学生,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