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成功是一场自我修行》

成功是一场自我修行

——《靠自己成功》读后感

成功,是世间每一个人的渴盼,是每一个年轻人找寻的最美归宿。但凡成功者应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得体会,而更多无法收获成功的人则未必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近日,阅读了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的著作《靠自己成功》,受益匪浅,与大家分享感受体会。

本书作者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成功学的典范。他3岁失去母亲,7岁时又失去父亲。他在农家当过十多年雇工,做着繁重的工作,饱尝别人的冷漠和白眼。就在连他觉得自己就将这样失意地生活一辈子的时候,一本《自己拯救自己》的书让他顿悟了,而命运也就从此改变。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奥里森·马登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他希望这些文字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实现抱负,收获成功。

在奥里森·马登的这本书中,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为认识自我,第二篇章为对自己进行投资,第三篇章为修改决定成败,第四篇章为成功之路。四个篇章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首先,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因为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抛下自满或自卑,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不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他追求留学未能成行,却让他找到了创业的路径;他自知自身的缺点,漂洋过海找回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来一起创业,纵使这样做让他备感难

堪和痛苦。

其次,成功是自我投资累积的过程。当今时代早已是信息爆炸时代,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一个一成不变的人,不管他原先有多么优秀,也会迅速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才能永立潮头,才能收获长久的成功。美国苹果之所以在数码行业中立于领袖地位,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断创新;而创新就是对自己进行不间歇投资的结果。

再次,培养更能接近成功的个性。每一个个性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形成的,也都是可以通过毅力来进行克服和培养的。所以个性不是失败的借口,任何一个渴求成功的人都应该积极进行良好个性的锤炼,让自己更近地接触成功。由怯弱到勇敢,由犹豫到果断,由消极到积极,由脆弱到坚强,由莽撞到冷静,每多培养一种优秀个性,你就离成功更近一点。

最后,归纳总结,让成功成为一种常态。每一种成功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所有成功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因素,我们就能让成功更强大,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当许多人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总想再选择一次,他们认为那样自己就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努力;然而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才会不再抱怨,靠自己就能获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走向成功,不仅要想,更要去做,还要会做。我们只要抓住人生中的每一次的机会,有困难克服它,进行一场走向成功的人生修行,就会获得完满人生。

20xx年5月

 

第二篇:自我的追寻读后感

自我的追尋讀後感

姜惠文

這本書並不像一般很理論的書,作者把自己和迪布斯的治療過程完整的呈現,再加上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很真實的呈現了一位治療師治療一個個案的過程及分析步驟。

根據行為改變技術,迪布斯的行為確實和其他孩子不同,但是那並不是單純的行為有問題,慶幸迪布斯的老師及治療師都不願意放棄找出背後的原因,而並非像迪布斯的父母一樣選擇逃避。其實,很多特殊兒童的父母,從剛開始的不能接受到幫助孩子會經歷一番掙扎,大部分的父母最後都能真正接受事實,而去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但是,一些對自我要求極高、社經地位高或顧及面子的父母,往往選擇最消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不願意真正去幫助他;就像迪布斯的父母,他們都是高知識份子,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及社經地位,而迪布斯的出生卻破壞了這一切,他如果是個傑出漂亮的孩子,一切一定都不會有問題,就像迪布斯的妹妹一樣,可是,迪布斯擁有的情緒障礙,讓這對驕傲的父母飽受挫折,甚至後悔他的出生,儘管他們努力的去對待他,情況仍然糟糕,使得迪布斯的父母開始選擇相信他是智能不足,也不願意相信他是情緒上有障礙,是可以尋求協助的。所以,治療師才會觀察到迪布斯母親的眼裡也有和迪布斯一樣的無助和空洞,除了要去治療迪布斯外,他父母親給予他的影響或許才是最大原因,一個感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在一個重視才智重於一切的家庭,可以想見他背負的壓力有多大,而他的冷漠或許就是他沉默抗議的方式。

在治療的過程中,看的出迪布斯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和他人互動,他會用觀察代替互動,用沉默保護自己,但是他還是一樣很喜歡探索這個世界,只是他用了他自己的方式,所以進入遊戲治療室後,迪布斯在認知方面的表現一直很好,他能認得的字很多,只是,語言上,他不願意用第一人稱的「我」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是因為以往的經驗中,他的意見總是不受到重視,漸漸地,他當然就不願意表達了,因為他並沒有辦法預期他說了之後會得到什麼回應,就算有,應該也都是被忽略。

所以,在遊戲治療室中,迪布斯從陌生到喜歡這個地方,因為他發現,在這裡他可以做任何事,全都由他決定,他的意見不會被忽略或否定,而治療師也和他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係,迪布斯不會排斥與她接觸,算是開始治療前一個很棒的契機。但是我很佩服作者在治療過程中,只要每一次治療時間結束,就算迪布斯會用一些藉口想留久一點,治療師仍然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定的告知他不行,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常常容易因為不忍心拒絕他的要求,而沒辦法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其實老師或成人堅守原則是一種承諾,一種安定的秩序感,有原則孩子才能遵守,否則每一次都因為他的要求而改變,孩子也會無所適從,有的孩子則會一直去試探你的底線在哪,所以,讓迪布斯知道原則而且他必須遵守,也是要讓他為自己負責,學習為自己獨立。

迪布斯在治療過程中慢慢的改變,他開始會去表達他內心的想法,其實,孩子不管說什麼話,一定都有他背後的原因,他不會平白無故說一些沒來由的話,差別只在於大人是不是真的有用心去傾聽或找出這些話真正的涵義,迪布斯的爸爸沒有真正的去了解,才會覺得他像個白痴一樣瘋言瘋語,其實,迪布斯的冷漠及打人的暴力行為,都有可能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正常的發洩他不滿的情緒,他只是個孩子,一出生就不受到肯定,他會很敏感感覺出來的,只是他的生活經驗不多,沒有人教他如何正確的把不舒服的情緒表達出來,所以,他只能最本能的選擇攻擊行為;但是,在看著治療師治療的過程,其實,迪布斯的進步很明顯,他從第二次進入遊戲治療室之後,就一直都有一些突破,他會開始表達感覺,雖然不多,但是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後來,當他把對爸爸的不滿和恨大聲喊出來,並錄在錄音帶中之後,他終於解決了一些這部分壓抑已久的情緒。

在治療過程中也會發現,迪布斯很習慣用無生命的物體去保護自己,因為他知道這個無生命的東西不會傷害自己,所以他摒棄與有情緒的人接觸、互動,因為他不知道在互動中他是不是會受到傷害,所以,他寧願跟汽車說再見,也不願意跟小女孩說哈囉,或許這是一種他的「自我防衛機制」吧!這樣的習慣一定是他從他以往的經驗中累積來的。

看到遊戲治療師一路的治療過程,這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除了專

業外,我感受到的是,治療師非常有耐心,比迪布斯的父母有耐心多了,他不會去逼迫迪布斯做些什麼,完全以他的需要為需要;而遊戲治療室中的沙箱及娃娃家遊戲則給了治療師很多觀察迪布斯的好機會,因為,從與玩具的互動中,迪布斯真實的呈現了他直接不掩飾的想法,而治療師的敏感也是決定了找不找的出癥結的重點所在,所以,看完這本書後,雖然它是一個個案分析,並非一個都可適用的通則,但是,對遊戲治療的詳細過程也多了很多深入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在治療過程中,作者所提到的一些觀點和治療師的角色,他所選擇的兒童中心治療方式,給予迪布斯自己去解決的能力,而不是給予他意見教他怎麼做,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他有他自我生存的內在驅力,所以,只是要培養他自己釣魚的能力,而並非釣魚給他,所以,我很認同這種治療方式,至少,孩子結束治療後,他在心理上有能力好好的獨立生活,不再是一團混亂,而是有他自我的一套秩序感,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也會正確的去判斷事物及處理自我的情緒。很高興最後迪布斯終於恢復了他應有的自信,孩子的情緒本來就應該正確的得到抒發,越積越多當然會有爆發的一天,只要大人願意耐心的去找出原因,不要用大人主觀的價值觀去評斷他的行為,認真的傾聽及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想法,才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