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指出,无论你生活优渥或贫困,身体健全或残缺,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会有自卑感,但人人又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有人能够克服自卑感,走上正确的道路,而有人却被自卑感打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在人生之路上从此偏离轨道。阿德勒在书中一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奉献。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四、五岁时是已经基本形成,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通常来说,身体残缺,或者被过于宠爱和忽视的孩子最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身体残缺的孩子会因为自己身体的缺陷和他人面对自己是异样的的目光而产生自卑情绪,从而走到一个别扭的角落。而被宠溺的孩子则经常一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天生就该得到所有人的宠爱,一旦他人不顺着自己就会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容易被忽视的孩子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在乎自己,常常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就会患上神经性疾病,或者走上犯罪道路。阿德勒在书中说道,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其中每一项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工作中需要与同事合作,在交际中需要与要交际的人合作,在两性问题中,需要与异性合作处理关系。精神病人、罪犯、问题少年、自杀者等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处理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在她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没有用处。没有人的人生会一帆风顺,人类是在不断的遭遇逆境和克服困难中成长起来的,但在这么多困难中,总是有些无法靠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有人跟别人合作克服了困难,跨越了阻挡自己的荆棘,有人却死守着自己所谓的自尊,任由人生中遇到的狂风暴雨将自己淹没,这些人最终就变成了精神病人,罪犯,问题少年等被社会边缘人群。

合作能力不是天生具备、而是后天培养的。如果在个体儿童时期便教会他们合作的意义,给他们创造合作的氛围,对于加强个体身心健康,预防犯罪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

这是阿德勒的一本书,也是我想谈论的一个事情。

最近遇到了很多人说自己很自卑,想要突破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为此陷入了迷茫的阶段。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阿德勒的一些理论吧,希望对一些人有帮助。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自卑,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自惭形秽,被自卑所压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

?刺激相当清冽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的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

?处于中间型的,既克服了自卑,又认识到认识社会性的人。与他人既有冲突又有合作,兼顾自己与他人的利益。

往往第二种人不相信自己自卑,也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去求助。反而埋怨他人;第一种人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情况,会寻求改变,但是却又害怕改变。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鉴于这种情况,我一般处理的方法是,首先是让她们相信改变是可能的,然后去发现求助者优于他人的一面,然后放大这种优势,让求助者建立起自信。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当你向求助者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已一无是处,没有优点,所以这些需要咨询师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当第一步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用这些成功去激励成功。让他们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当第二步走完之后求助者基本上就可以自立,成功的步入社会了。

所以我希望自卑的存在是合理化的,但是要确保自卑心理不会让你的生活陷入窘地。 转自:/alfx/20120420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