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十三章读后感

第13章6、7、8节

第十三章第六、七、八节读后感

本章第六节,马克思主要对“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进行批驳,本章第七节主要讲的是工人随机器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第八节主要讲的是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马克思主要是这样论述的:

在当时,像詹姆斯·穆勒等一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宣扬一种“理论”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工人。马克思经过严密的分析,认为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断言是一种谬误

首先,马克思认为,机器虽然游离出工人,但不游离出雇用原有数量工人的资本。他假设,资本家雇用100个工人,每人每年30镑,则每年支出的可变资本为3000镑,假设不变资本为3000镑。如果机器价值等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总额,用1500镑来购买机器,则这1500镑可变资本就转化为了不变资本。机器排挤出了50名工人,而有力出的资本额却为0:;如果机器价值少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总额,假设资本家用1000镑来购买机器,排挤出50名工人,游离出的资本为500镑,但游离出的500镑资本只能雇用16人,而不是50人。如果500镑要转化为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买不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用的工人人数更少。若假定制造机器的部门会增雇工人。如果机器的价值为1500镑,那么作为机器制造部门的产品价值1500镑中包含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因而也不可能全部用来雇用工人。进一步说,机器使用年限较长,使用机器的部门不会每年购买机器;所以,机器部门用于雇用工人的可变资本也不可能通过机器的需求每年得到支付。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补偿理论”是错误的。

其次,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所谓游离出资本,是指机器排挤工人后切断了工人与生活资料的联系。他们认为这些生活资料就是可以雇用工人的资本。因此,机器的作用在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的购买者,变成了非买者。这不但不是游离资本,反而减少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进而影响生活资料部门的就业。被机器排挤的工人需要有新资本的进入才能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另外新增劳动力更难以就业。

然后,马克思认为,机器游离工人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的,机器就其本身来说是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而如果是社会主义,机器的使用减少了人员,但并未减少社会产品,社会可以用这些产品养活从使用机器部门离开的人员,让他们从事新的生产活动。

关于工人随机器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

在这一节,马克思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谬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带来的苦难。

首先,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不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尽管机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人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可见,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

其次,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就业的不稳定状态。由于工业循环的这

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无保障和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除了由此造成的资本家竞相采用代替劳动力的改良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以外,每次都出现这样的时刻:为了追求商品便宜,强制地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可见,工厂工人人数的增加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在比例上更迅速得多的增加为条件。但是,这个过程只是在工业循环的涨潮退潮中间实现。而且它还经常被技术进步所打断,这种进步有时潜在地代替工人,有时实际地排挤工人。机器生产中这种质的变化,不断地把工人逐出工厂,或者把新的补充人员的队伍拒之门外,而工厂的单纯的量的扩大则不仅把被驱逐的工人吸收进来,而且还把新的人员吸收进来。工人就这样不断被排斥又被吸引,被赶来赶去,并且被招募来的人的性别、年龄和熟练程度也不断变化。

关于第八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

在这一节,马克思论述机器大工业如何征服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揭露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给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通过对这几节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条件下,虽然机器本身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条件下,机器的使用还是对工人等带来极为深重地不利影响。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的使用才不会给无产阶级带来灾难。

但是这种理论却与当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的大规模运用的现实相背离,而即使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我们机器的生产与资本主义并无太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水平,就像刘少奇曾经说过的一样“其实在现在的条件下,有一点点的剥削还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的”。

在我们当今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在我们当今的生产力水平下,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它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因因为理论上的观点去教条的应用于现实,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犯教条主义错误。

社会主义的时刻早晚会到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经历一段资本主义的痛苦历程,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尽量减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机器运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减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机器运用 给无产阶级带来的苦难。

2012/12/26

 

第二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初步拜读了前辈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一些肤浅的理解与想法。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我对《资本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暂时只能看到一些片面而又浅显的内容。

透过《资本论》,我感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伟大,更感觉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在伦敦博物馆参阅文献的时候,马克思曾经对别人说过:“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而这所有一切,马克思都是在为《资本论》奋斗,也是在为了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让他们为自由和公平而战。

这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它的意义绝对是非凡的。《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

元,还可能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资本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经管管理劳动,生产精神产品劳动,科学研究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曾被马克思定义为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他们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先进制度,吸引、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通过对科学的创造、垄断和应用,保持并扩大他们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劳动价值量指数方面的差距,他们总是用少量的复杂劳动交换后者大量的简单劳动,用少量的工业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用少量的高技术信息产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初级工业品。但最后,如果劳动价值量指数的差异是人对人的剥削、或强者攫取弱者之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基础,那么经济学就是剥削技巧的总汇,是强者掠夺弱者的理论,?它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和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我认为《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科学是得意生产力,提高科技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在满足资源合理利用前提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或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

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贵金属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

三、我们在社会主义实际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四、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哪些是需要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的具体观点,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

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 产 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

总之,《资本论》是人类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诚然,我们祖国已经做出很大成绩,经济的连年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深蒂固,“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应用等都昭示着社会主义初期的繁华进步。我们应该不骄不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