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烦恼》读后感

《成长不烦恼》读后感 今年夏天,我读了商晓娜最新儿童成长小说系列《绝佳拍档》之《成长不烦恼》。读过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马一左,马一右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也是一对绝拍搭档。书里还有关爱他们的父母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同学。马一左身为哥哥,却胆小如鼠: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坐过山车,不敢惹别人生气……相反,马一右作为弟弟,却胆大包天:他非常愿意听鬼故事,愿意坐过山车兜风,愿意为了妈妈做一份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水果拼盘……

这两个人的故事仿佛波浪一样让我的心情起伏不断:为他们吵架而难过,为了他们乐于助人而开心。《成长不烦恼》这本书。这本书由“马一左马一右吵架了”、“运动会之前”、“成长不烦恼”等故事组成的。其中,我最喜欢“成长不烦恼”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马太太自从有了自己的微博后,就关注陌生人。有一天,马太太从微博上看见了几条寻人启事后,就计划每天去接自己的孩子。她害怕马一左和马一右会被陌生人拐走。“成长不烦恼”讲的就这两个主人公成长中的事情,让我体会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浓浓的关爱。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很多,我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有跟这本书的内容相似的地方。爸爸妈妈希望我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给我报游泳班是为了让我有一个好身体;给我报声乐班是为了让我不怯场;给我报电子琴班是为了让我有一个音乐特长,增加音乐细胞。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吗?但是一开始我却极力反对,举出各种理由不配合,虽然后来勉强去上了,却每次都烦恼的不行。 有一次数学测验我考了80几分,主要是计算出错,丢分太可惜,我感到对不起妈妈平时对我的辅导,回到家后,在妈妈的不断追问下磨磨蹭蹭的拿出考试卷。妈妈毫不客气,很生气地骂我:“80几分的成绩,你对得起我吗?太不像话了,长大了去扫大街……”面对妈妈的严厉的话语,本已很伤心的我,心里更加难受了。“去,把我给你买的卷子再做1张。一会儿拿来给我检查。”我赶紧钻到书房,拿出卷子做,这次再也不敢粗心大意了。这次考得不错,妈妈看完卷子后,脸上的表情好看了许多。我看到妈妈心情好了,一股不知从何来的勇气促使我脱口而出:“妈妈,留下来,陪我谈谈心事,行吗?”母亲欣然地答应了,坐在我身旁,等待着我的倾诉。当我长篇大论地说完我的成长烦恼后,母亲和气地说:“孩子,妈妈也知道你学习很累,可此时的努力,才能换来今后的幸福,每个人都会有烦恼,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样去面对它,不能总是依靠妈妈,妈妈总会老的!”我突然顿悟,每个人在成

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因此,我要珍惜锻炼自己的机会,成长不烦恼,我要学会自己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把读书作为乐趣,不让妈妈再为我操心。

济南育文中学小学部四年级四班

张馨月

 

第二篇: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伴我成长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读后感

城中小学 霍 丹

对于80后的我们,一直选择读书的对象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小说类、有情感丰富的散文类和有幽默特征的文集,自从踏入教师的行列,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多少有涉猎,但捧起来津津乐道的阅读的还是屈指可数。但是,读了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了解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感受了他们的修养学识之后,我找到了自己今后前行的方向。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但包含了教育工作者的句句箴言和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能读善写是教师的基本,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他说:教语文很简单,一是多读,二是多写。

喜欢“把读书、教书看当成人生两大乐事”的吴正宪老师,她以“心求通而自奋也”时刻激励自己,潜心阅读哲学、儿童心理学,让自己的数学教学独树一帜,充满着无穷的智慧,散发着浓浓的温情。 “被阅读改变教育人生”的无法复制的窦桂梅老师,她边读边思,让

写成为一种阅读;她栖居书海,倾听自然,仰望星空,品味律吕??她以一颗柔软的心,以趣味十足的文学魅力,成就了极具感染力、极具思想内涵的语文课堂,成就了她瑰丽的教育梦想。

在阅读中“读出来的真性情”的李镇西老师。他用红色阅读奠定了人生底色,坚信“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他三十年如一日亲近阅读,保持教师本色,“清醒地活着”——他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教育的追随化作了自己一生的信念。

反思我的语文教学,当我备课时遇到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内容和评论时,也有大找相关书籍来读,但通常都是浅尝辄止,功夫没有下到,最终没有像名师那样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没有迈向研究生长的高度。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让我明白了我的阅读缺陷,以后将有计划地多读一些理论性的书籍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多读一些理论书籍,进行“有坡度的阅读”。

12位名师的共同之处是都非常善写,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他们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记得我手执名家名著阅读时,学生颇感兴趣的围上来问东问西,并在课下也找来这本书,学生最初的兴趣并不是书的内容有多丰富精彩,而是因为老师在阅读,他就想也来读读。渐渐和我的讨论也围绕这本书展开,我就引导他带着哪些角度去读书,慢慢地,学生由最初

的“好玩”心理来读书,过渡到有目的有兴趣的阅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是的,一个个故事读下来,一个个读书史看下来,使我更加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读书史。决定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是否在读书的路上,是否读了该读的书,是否能做到教书、读书、写书。

二、阅读要有方法,成效在课堂呈现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我作为老师,很希望自己也能被学生喜爱被社会认可。朝着目标我努力的工作着,可是,在我的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自己不断地看书,听课。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听课的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而我自己,有时尽管精心准备,但在课堂上却显得捉襟见肘,语言贫乏,感染力不够。原来,这就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的差别呀。是呀,课堂每天都是新的,教师本身就是教材,只有博览群书,注重平时的积累,我们才会有深厚的底蕴来充实课堂。那一刻,我就告诫自己:读书吧,不要再找出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我也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我让自己尽多的时间去捧着书,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知识丰

富起来,思想不再贫瘠。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课堂也活起来了:我能与孩子们诚挚地对话,倾心地交流,孩子们爱上了我的课,从他们开阔地视野他们活跃的思维中我感受到身为人师的幸福。读书促进了我的教学,教学的进步又引发我想要更好地读书!是书,让我沉醉于工作,沉迷于讲台!是书,让我的教育变的美丽,充满了创造的快乐! 以前有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书中自有科学的理论,书中自有高明的方法,教师读书是改善自身条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的方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这句至理名言至今仍然是我们教师工作中的努力方向。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读书学习可以使教师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可以促进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反过来,要想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教师也需要大量的阅读书刊,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特色,更有成效。

看名师的成长,思自己的成长之路,借鉴名师经验,成就自己成功希望。

最后用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感想:“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这样的偷懒,偷来了技巧,偷来的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也偷来了自己的进步。”这样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懒不偷,岂不犯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