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以他及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写给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

二、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谕 龙肝凤髓 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四、感知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2、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哪些感触呢?

讨论明确:

1、课文用小标题自然分开,从五个方面去写“我”的童年: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

2、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单调的、灰暗的。但正是这样的童年生活才造就了作者的生活作风: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生活,作者才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五、问题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用“灰黄”来形容自己的童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会提及那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呢?

3、“开始认字”这一部分,作者没有写“怎样认识字”,却大篇幅写了儿时的小伙伴,为什么?

4、离开故乡,来到了济南,吃上了白面馒头,还能吃上肉,可作者为什么却说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

讨论明确:

1、“灰黄“写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单调、昏暗。有两个作用:

一是点明题目;二是引起下文,概括自己童年的特点。

2、这些小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有时激励“我”前进,有时鼓舞“我”振作。

3、突出了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也表达了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4、这是因为作者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告别了童年。

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七、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可谈谈读后感,也可谈谈自己的童年。

八、课堂小结

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赋予的意义。季老一生都在用心思考如何写好大写的人,如何把自己的光和热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他将是我们心中一座永远不倒的精神丰碑。

九、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师友互助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你也这样认为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言。

若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哪种颜色?

学生思考后自由阐述,如:红色、绿色、黄色??

然而,有一位老人当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给自己那段本该多姿多彩的时光,用“灰黄”一词来形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童年,怎样的一位老人呢?我们走进课文《我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2、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1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待人十分谦和,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1.字音:

诞生 ( dàn ) 教谕( yù )私塾( shú )

溺爱 ( nì ) 发酵( jiào )椽子(chuán)

光大门楣( méi )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龙肝凤髓(suǐ ) 蹿( cuān )房越脊( jǐ )

2、词语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光大门楣:光耀门第,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2、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五、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明确答案,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明确: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六、迁移拓展

读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你是否想起自己的童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七、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才是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2

1、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2、预习下一课课文、了解写作背景、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凄苦的童年

艰辛的父辈 心酸的回忆

我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伙伴

十、教学反思:

离乡到济南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