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 郭沫若

女神》主要内容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收入作者19xx年到19xx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按诗人创作阶段分为三辑:第一辑收入《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作品;第二辑收入

《凤凰涅磐》等五四高潮期的诗作;第三辑收入《死的诱惑》等早期主要诗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女神》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反映了那个时代精神核心,其主要内容是:

1.《女神》的反抗精神。 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女神》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是“开辟鸿荒的大

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五四”的缩影,这一形象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天狗》中诗人自称为气吞日月的“天狗”,又公开宣称“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这种赤裸裸的自我袒露,正是“五四”时代心理、情绪与情感的主体化的真实反映。“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长诗《凤凰涅盘》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并不惜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与气概。在《女神之再生》中,诗人更加直接胸臆地表现:“我们要去制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体现了漂泊海外的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五四青年对祖国新生的颂扬。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炉中煤》以煤自喻,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 “我为我心爱的人心,/燃到了这般模样。”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诗人向

“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连续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3.《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总之,《女神》所表达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青年--五四青年--的心灵震颤:他们的痛苦、绝望、挣扎、反叛、憧憬和创造。这种心灵的震颤,实质上就是生活中新与旧,美与丑,明与暗,生与死、爱与恨相互冲突而给青年们造成的情感矛盾与生命裂变。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女神》的成功正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正是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在交融着叛逆与创造的五四精神冲击下,迸发出强烈的个性自觉和自我超越自我更生意识,以空前豪迈的气度渴望创造崭新的世界、美好的人生。这一“自我”形象不仅是诗人自我,也是“五四”时代青年的自我,更是在斗争烈火中锤炼着裂变着的中华民族自我。这一形象正是《女神》的诗魂。

《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的突出之处还表现在其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富于动感的形象及不羁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

1.《女神》的自由诗的形式。在形式上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与那狂飙突进的时

代精神及雄奇的风格相适应。《女神》在总体上是保持着一种自由的形式,诗行与每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也没有统一的规律。

但在特定的某首诗中,都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如《晨兴》中,全诗三节,分三行,句末押相近的韵,这在格律上相对地严谨、整饬。而在《女神》中的大部分诗,都是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于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和谐、整齐。

《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4.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早在新诗提倡初期,想象力、形象性不足和语言直白是早期的白话诗的共同特点,许多诗是“缺少幻象的作品”,郭沫若是给新诗安上翅膀的第一人。由于受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及中国古典诗歌及古代哲学的影响,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列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构成了一个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所有的一切都在诗人灵动的思绪中流动,大自然被人化了,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诗人笔下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中看到“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从而赋予其形象以飞动的色泽:“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不一而足,这一切形成了《女神》形象的特有形式: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

 

第二篇:郭沫若写女神

郭沫若写《女神》

沈鸿鑫

提起郭沫若,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女神》,这是作者第一部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具影响力的新诗集。《女神》为中国的新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女神》共收诗歌56首,于19xx年8月出版。而作品最早写于19xx年——19xx年,其中大部分则写于19xx年到19xx年间。郭沫若于19xx年到日本留学,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翌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xx年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在日本的几年中,郭沫若接触了泰戈尔、海涅、惠特曼、雪莱、歌德的作品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受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国内反帝反封建运动正在勃起,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也深深感染着旅居日本的郭沫若。

然而,最初激发起郭沫若写诗欲望的却是他在日本发生的一段恋爱。郭沫若在19xx年曾遵父母之命在四川老家结了婚,不久便出了国。19xx年8月,郭沫若的朋友陈龙骥因患肺病,在医院医治,不愈而亡。陈治病期间,郭曾前去探视照料。陈死后,郭沫若到圣路加医院去取一张X光片子,接待他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护士,她眉宇之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洁光,使郭沫若肃然起敬。安娜说,待她把X光片找出来后就给他寄去。一月之后,郭沫若收到了安娜寄来的X光片,还写了一封英文的长信,安慰郭沫若,说了不少宗教中关于忍受的教训,使郭沫若深受感动。从那时起郭与安娜便时常通信。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逐渐热恋起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等都是先后为安娜而写的。诗人在《新月与白云》中写道:

月儿呀!你好像把镀金的镰刀/你把这海上的松树砍倒了/哦,我也被你砍倒了! 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年轻的诗人借月光、白云等自然景物,抒发其爱情的烦恼和焦灼,这种清新的格调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泰戈尔的一些诗作很是相像,而郭沫若写的《死的诱惑》则看得出是受着海涅的影响。这一时期,郭沫若写的诗除了抄示给几位亲密的朋友之外,并没有发表过。他第一次公开发表诗作是在19xx年。那年夏天,为响应国内的“五四”运动,日本的一些留学生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郭沫若也参加了。他们订了一份国内的《时事新报》,一天,郭沫若在该报的《学灯》副刊上读到一首康白情写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喊了出来,我们做得出去??”郭沫若以前只听说胡适等人在写白话诗,但由于身居日本乡下,不曾读过这些诗作。现在亲眼看到了白话诗,觉得新奇。他想起自己写的一些诗作,抄了《鹭鹭》和《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两首寄给了《学灯》。寄出不久,这两首诗便发表了出来。那天郭沫若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了铅字,十分高兴,这是郭沫若第一次发表的作品。编《学灯》的是年轻的宗白华,他很欣赏郭沫若的诗,在他的鼓励下,郭沫若写诗的兴致更加高涨了。从19xx年下半年到19xx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一阶段他的诗无论思想和艺术都有了新的飞跃。

19xx年12月,学校放假了。一天上午,郭沫若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这几天他老思念着祖国、思念着工人、思念着农民??他多么想用诗来抒发这一切啊!他看着书,但书上的字像在跳舞,突然他有一股感情的热流在胸中奔涌。他走出图书馆,在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掉木屐,赤着脚踱来踱去,“地球,地球??”他嘴里喃喃地低语着,索性在路上躺下,“地球,我的母亲”??他抚摸着土地,仿佛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

诗情激荡着他的心,他连忙跑回寓所,拿起笔用颤抖的手写在纸上: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我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写着写着,诗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一句句感人的诗句跃然纸上:“??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最后一节诗在纸上出现了: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我知道你爱我还要劳我/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

写作长诗《凤凰涅》时,也有类似的情形。19xx年1月,一天上午在课堂听课时,突然有诗意袭来,他便在笔记本上一鳞半爪地写出诗的前半部,晚上临睡前,诗的后半部的意趣又袭来了,他伏在枕头上用铅笔疾书,写着,写着,全身发冷,牙齿都打战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诗句:

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歌声飞去/衔着枝枝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我们听到了凤凰的诅咒:

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囚牢呀/你阴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凰/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凤凰涅》是诗集《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揭露和诅咒了像屠场、地狱般的黑暗现实生活,歌颂凤凰自焚的壮美的悲剧。象征着旧中国和诗人旧我将在熊熊烈火中毁灭,而新中国和诗人新我将在熊熊烈火中新生。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认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真正的诗应该是“生之颤动,灵的喊叫”(《致宗白华》)。郭沫若这些诗就是生之颤动,灵的喊叫,不仅在当时有力地激励着,鼓动着众多的读者和民众,就是在80余年之后的今天也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