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从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3岁以前是“硬灌”时期: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于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俯的吸收能力。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一、 吃

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出生头半个月,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

四个月时: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再过一段时间,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

卡尔威特的父亲非常赞同“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 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洋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他认为,可以让厌恶数学的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有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二、 环境

保持婴儿健康的心情:健康始于婴儿期。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先把婴儿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天气晴朗时,把婴儿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呼吸新鲜的空气。婴儿睡觉时,

决不能像布娃娃那样把他裹得紧紧的。从两、三周时开始,让他开始进行运动。让他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或者让孩子抓住大人的手指,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他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提前进行搬迁训练创造了条件。

三、 洗澡

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注意调节水的温度每天都给婴儿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从孩子一岁时就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一天要洗几次,早起和晚上都睡觉之前都要刷牙。

四、五官(耳、目、口、鼻、皮肤)的训练

在五官中,首先要发展耳朵的听力,因为婴儿的听力比视力发展得要早。母亲的悦耳歌声、朗诵诗歌等。在孩子出生6周后,对他轻轻地朗读威吉尔的《艾丽绮斯》诗歌,效果非常好,孩子取胜马上静下来并很快入睡。朗读马克利的《荷拉秋斯在桥上》时,他就兴奋起来。 为了让孩子形成音乐的观念,可以买来能发出乐谱上七个音的小钟,分别拴上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发带,给它们分别起名叫红色钟、橙色钟、黄色钟、绿色钟、青色钟、蓝色钟、紫色钟。每当孩子在喂奶前醒来,就敲这些钟给他听,并把钟慢慢地在左右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这样不到六个月就能按指定的名称敲。

有效地训练眼睛:出生两三个星期,买一些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小猫、小狗、小鹿等,把它们都摆放孩子四周,时常移动玩具来刺激他的视觉。还常让他看三棱镜映在墙壁上的彩虹。

味觉方面,除了给各种味道的,刺激之外,老虎到糖和盐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我们坚持吃清淡的食物。

满月之后,在床上能够抬起头来了,就用手推着他脚训练他爬行。 孩子的视觉发达起来以后,就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房间的四周

挂上了各种名画的摹本,陈列大量著名雕刻的仿制品,如桌子、椅子等,并把这些物品的名称念给他听。还让他看有美丽图画的书,并读给他听。为了发展色彩的感觉,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美丽的小球和木片,以及空着色彩鲜艳服装的布娃娃,经常用这些玩具跟他做游戏。蜡笔也是孩子的好玩具。预备好一张大纸,从某点开始,先由我用红色蜡笔画一条三厘米长的线,再由孩子也用红色蜡笔画一条同样长度的平等线。接着在红线之后换一种颜色画同样长短的线,这样连续画下去,假若孩子用的蜡笔颜色与我的不一样,游戏就不再继续,孩子就输了。 学会走路时,经常带孩子出去散步,让他注意天空的颜色、树的颜色、花的颜色、原野的颜色、人民穿着服装的颜色和建筑物的颜色。 专心注意某些事物,以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玩“留神看”的游戏,路过商店门前,问他商店里陈列了哪些物品,让他在记忆中搜寻这些物品,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非常有效。

通过鲜活的物品教各种形容词。出生后第6周,买些气球,用短绳扎到他的手腕上气球便随着手的上下摆动而上下摇动。以后,又每周给他换一个其它颜色的气球,通过这一游戏,便能轻而易举地教给他红的、绿的、圆的、轻的等形容词。孩子对这一学习方法非常乐意。随后还可以让孩子拿贴有砂纸的木片和其他种种物品教给他粗糙、光滑等形容词。

此外尽量让孩子的手发挥多咱功能,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每次醒来,赶紧让他抓点东西,经常活动手指,抚摸东西和拍手掌。另外,大人经常引诱孩子观察手的功能。比如大人拿着小摇铃摇动,孩子就会甩动胳膊发出响声。八九个月时给他一支蜡笔和一张纸,大人也拿着一支蜡笔和一张纸,在纸上画画,孩子也在纸上乱画。

从十五天大开始灌输词汇。幼儿在3岁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卡尔威特的父亲主张孩子十五天就开始灌输词汇,孩子刚会辨别事物

时就教他说话。

15天大,在孩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孩子看到后就要捉它,铡开始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孩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发出“手指”的声音给他听。就这样,在孩子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就拿很多的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孩子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靠讲故事来增强与世界的亲和力。当孩子稍微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等他会说话以后,就表演故事,让孩子复述故事。或者讲到中途中断“且听下回分解”,让孩子挖空心思去创造想像故事的情节。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满六个月时,在房间四壁大约一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个地方,贴上简单的单词如狗、猫、兔子、帽子、桌子等,这些单词都是名词;在另一地方并列贴上1至10个数字,在某处画上乐谱图。

4岁开始学写名字,学会写名字之后开始学写简单的句子,然后让他天天写日记。

玩出孩子的各种能力

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操作能力都是通过游戏玩出来的。

认识事物、传授和巩固知识的游戏:哪儿错了?什么动物吃什么? 训练正确发音,让他准确地说出一些常见的同义词、反义词:动物怎么叫;指好几相同颜色的物品;说出正反词。

训练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游戏:让孩子看清楚桌子上或者盘子里的东西,然后让他闭眼睛或者用遮盖物盖住东西,悄悄地取走蒙昧无知调查换物品,再让孩子仔细观察,说出

取走或调换的物品。问他“什么东西不见”“什么东西变了”等等。 有时让孩子闭上眼睛,让他仔细听我击掌,敲桌子等,然后叫他说出敲、击的数目。

形象思维能力游戏:搭房子(搭积木)在游戏之中,他逐渐对前后、上下、左右、中间、旁边等空间有了认识,逐渐形成了高矮、长短、厚薄、轻是、大小等观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第二篇: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一、坚定自主教育孩子的信念、信心

“无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学识多么渊博,教学能力多么强,对教育孩子怀有多么良好的愿望,如果孩子的家长不能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所做的努力背道而驰,那么学校教育无论如何也收不到良好的成效。”(24页)

遗传决定论还是教育(环境)决定论都是不可取的,但作为父母,如果定要在两个极端中选一个站队的话,我们宁愿站在后者这边。因为孩子来到我们身边之后,如果他有缺陷,我们都已经不可能做徒劳的事情,不可一味怨天尤人,惟有相信教育与环境的巨大作用,才能让我们振作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措施,努力往好的方向改变;如果他是“神童”,我们更要谨慎从事,不能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仗此而做“甩手掌柜”,更不能再犯《伤仲永》的毛病,让人“棒杀”,使孩子生活在虚荣、清高、过于争强好胜的环境里。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早期教育功利化和神化,迷信幼儿园门口的各种培训班测试班,整天担心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校、家庭、社会三样教育,即“三位一体”,通常是这么定位的:“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我以为不然,家庭教育至少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说法也欠妥,肯定“第一”的同时,还要讲“家长是孩子永远的教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而不是当孩子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后,教育的事情都一古脑儿交给“第二任”教师、“第二所”学校了。家长、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不仅是“启蒙”,更是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语言、行为的示范、熏陶,是对孩子成长物质、文化环境的创设和营造,是有意识的持之以恒、讲究科学与艺术的教育。

二、限制家长的“小自由”成就孩子的“大自由”

“在众多上流社会的家庭中,有哪些家长会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而心甘情愿地去放弃自己的社交活动,消除自己的偏见,放弃那些个人享受,身体力行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54页)

中国的父母往往愿意在经济上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以及“讨饭也要供你上学”的培养孩子(大多直奔功名利禄而去,而不是他们的终身的真正幸福和谐),为了孩子世俗的出息乃至出人头地而“可怜”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然而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期望过高,一旦未及,难免“恨铁不成钢”,乃至怒火攻心,期望变成了失望,爱变成了恨,热变成了冷。与对孩

子的高要求相比,与为孩子的高物质投入相比,有多少父母很自愿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每时每刻都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站在孩子面前?以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教养出现在孩子面前?每天都留出宝贵的时间与孩子独处,共同娱乐休闲、谈心交流、学习探索?

我们的父母往往忽略的正是陪孩子的时间、做孩子的榜样这些从工人农民到达官富商都可以做的事情——这些最不需要物质条件、对孩子最重要,但最容易被忽略、最不容易坚持的事情。

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是“麻将家庭”、“赌博家庭”、“牢骚家庭”、“暴力家庭”、“婚外恋家庭”、“网络成瘾家庭”、“酒来酒往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是“单亲子女”、“留守子女”??,家里常有酒气而无书香,常有吵闹而无宁静,常有不满之音而难得知足之笑,在这样的家里,我们仅仅凭着一点钱就可以培养好孩子了吗?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作为父母,你到底为孩子付出了什么?

三、重视“心灵的培养”和“均衡的营养”

第六章“把孩子培养成用世界最美好词汇形容的人”(69~72页)短短4页,却有很多精彩精辟的论述,语句非常优美。看这个标题,似乎有点世俗功利味,实则不然,与我们动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同。请看:“我打算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少年老成的学者吗?不,我绝对不想”,“把儿子过早培养成一位非常著名的拉丁或希腊学者,或者培养成一个数学家,都会是让我感到极不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一位少年老成的学者,一株温室里的花草,一个病兮兮的孩子,一具孩子的尸体,在我眼里是同义词”。“如今社会上培养出来的许多只知道关起来做学问的学者,都体弱多病,毫无生气,不懂得社会交往,成了书呆子似的人。他们的外部视野很少跳出他们最近的书本,他们掌握的知识也仅仅局限于所钻研的那门科学”“古人能够做到忧国忧民,对自己祖国的兴衰非常关心;而那些所谓的学者却是把国家的兴衰抛逐脑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才子的年轻人,或者靠着自己的温文尔雅而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时常在演讲厅里重复同样的段落,总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细品这些语句,对照当今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你不觉得似曾相识吗?

那么,“用世界最美好词汇形容的人”应该是怎样培养的呢?“我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条件,依靠我的知识与经验,来做到这一点,让他首先成为一个健康的、强壮的、富有活力的、幸福的年轻人”“我尽可能均衡地去培养他的感觉”“开发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微妙的感觉等这些很少被人考虑的方面的能力”“从孩子整日依偎在母亲的怀抱时起,我们做家长

的就根据道德准则,尤其是根据最纯洁、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要求去引导孩子的憎恶。(这样一来,孩子一些不恰当爱好与憎恶便被抑制住了,与此同时,其他一些令人称道的爱好和憎恶则得到了鼓励)”“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孩子心灵的培养上”。

在第八章“如何向孩子传授知识”中,作者还认识到“倘若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让孩子接受了错误的道德观念,那么它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旦人类心灵的能量得到合适的开发,从此之后它们便永远也无法被抑制。即便有人给他们戴上枷锁,他们也必将奋力挣脱这些枷锁,无所畏惧地继续前进”。另外书中不止三次提到“全面的教育”、“人的全面性”。

小卡尔.威特的成长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心灵培养”和“全面、均衡营养(培养)”的重要性:“尽管我对过早成熟比较厌恶,可当孩子的教育基础已经打好的时候,结果自然便发生了,就如同把一个球放在一个斜坡的最高处,当你一放手,球自然会从斜坡上滚下来一样”(第七章开头段)。

“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是急切的、直接的奔向自己期待的结果,忘了过程,甚至想把孩子成长过程应该有的道路和道路上的风景省掉,一步登天,自然是“有心栽花花不发”了。

联系今天不时可见的“见分不见人” “片面的教育(营养)”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重智轻德”“文理壁垒”诸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远见。

四、关于心灵的培养

在第八章“如何向孩子传授知识”中,作者反复强调心灵的培养问题:“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倘若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让孩子接受了错误的道德观念,那么它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94页),“一旦人类心灵的能量得到合适的开发,从此之后他们便永远也无法被抑制。即便有人给他们戴上枷锁,他们也必将奋力挣脱这些枷锁,无所畏惧地继续前进”(96页)“他之所以能够快乐的学习,是因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方面的乐趣,并且观察到了他的能力一天天地不断提高”(95页)。

心理健康当下已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甚至纳入课程。但我的理解,“心灵”与“心理”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很大区别。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重视了对小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那么孩子进入中小学后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心灵”美了,“心理”自然就健康了。

五、关于奖赏与激励

心灵的培养离不开奖赏与激励。该书专章阐述“如何对孩子施行奖赏” (第19章),另

外第12章“培养孩子谦逊的品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

“不要用酬金来奖励孩子获取知识”、“我从来不会因为卡尔做了某件好事而用钱或值钱的东西来奖励他”、“奖赏很容易演变成纯粹的报酬,从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提防他仅仅满足于获得奖赏”(187~189页);“提防孩子变得自负和爱慕虚荣”()“提防外人对孩子的过度赞扬”(127~129页)。

那么,怎样进行合理的奖赏呢?

“因采取某种行为获得成功而心情愉快;因战胜自我而感到快乐,并受到我们的爱抚;将发生的事情记录他的《操行书》;我们的朋友对他的十分喜爱??,这些就是他得的所有奖赏”(187)、“赏罚一定要分明”(190);

“卡尔仅仅能够得到我们有节制的表扬。诸如‘好的,儿子’、‘干得好,孩子’、‘你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你说得对’之类的话”。

“要想得到爱抚或亲吻,卡尔必须做出对他的年纪来说不寻常的事情??我对他的爱抚与亲吻因而很受他的重视”(120页)——哈哈,连父母对孩子的亲吻都这么有讲究和克制! “然而,对他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方式莫过于我对他的肯定,尤其是在他的生命中最值得注意的时刻给予他的肯定”(120页)

“真正的表扬,它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温柔的一瞥、手部的轻轻一按、发自内心的几个字、有时甚至是面颊上的轻轻一拍或一个亲吻,但最为重要的是关爱与仁慈,或者为了受表扬者的好处而采取的受欢迎的行为”(124页)。

如今,家庭里双方两代6个成人每天围着一个小孩在转,众星捧月之下,对孩子的奖赏——无论是体现于食品、玩具、服装、娱乐等物质上的,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甜言蜜语”,很多孩子都已陷入了“奖赏过度”造成的“审美疲倦”,激励效果没达到,却往往滋生了孩子的虚荣、自负和娇弱,于是“小公主”“、小霸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家里的“老大”。另外,很多家庭采取的孩子做家务、完成作业就给几块钱作为奖励,或曰培养其理财意识,也值得我们三思。

从学校看,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对已往否定式教育的矫枉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难免片面,于是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老师动不动就朝学生竖大拇指(哪怕是简单重复的问答),不绝于耳的是“太好了”、“太棒了”等“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此这般,过度的、过于频繁的激励导致激励的“边际效应”急剧递减,学生陷入了群体激励性麻木状态。看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应该有个辨证地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