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约翰逊《礼物》读后感

《礼物》读后感

阅读《礼物》是件饶有趣味的过程。书中以递进的论述方式表达着“礼物”的核心价值,没有说教,而是以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人生故事启发我们思考。语言生动智慧,让人深受震撼。书读完,我们都能对“礼物”获得清晰、饱满的认知,毫无疲惫感。带着认知服务于应用的想法,随后几天里,我也尝试和书中人物一样,在“礼物”的陪伴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生活的触动

生活容易变得枯燥,太多情景在重复循环。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

5月21日,晚,下班回家天色已晚。赶公车的2小时不是滋味,如体力活般汗流浃背,心情很沉闷。一进家门,疲惫的身躯便习惯性地倒在沙发上。按照以往,我这会儿应该放空思想安静休息一阵,或是回放一下,在拥挤的公车上又看到了哪些不和谐的画面。 兴许是有所思的缘故吧,我突然想起那句话:“当你感到不快乐的时候,礼物就是把握此时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这时,我开始专注当下,努力观察周围正在发生什么。思绪仿佛让环境变得凝重而安静。突然,媳妇从厨房里传出两声咳嗽,让我猛然惊醒。

这一刻,我看到了眼前的礼物:她在厨房忙活的景象。

她的工作压力很大,身体同样疲惫,可是爱美的女孩却自愿在

油烟、热气中为家庭付出,这难道不是值得我珍惜和欣赏的东西吗?

惭愧之下,我开始审视自己。工作中,我能够用专业的心态去分清各种形势利弊;可生活中,我却没能延续理性的思维,而被负面情绪所控制。这不禁让我想起《礼物》第29页,智慧老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每件事都和它(礼物)有关系。”现在看来,诚全而归之。想到这,我很遗憾,原来我习惯了长期忽视这种美好,甚至肤浅地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理当应得的。回过头来看,把握此时此刻,知易行难。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喜欢抱怨外界的不公,却很难审视内心的富足。此时此刻,有好也有不好,只有怀着感恩惜福之心,才能控制负面情绪的膨胀,感受到事物美好的一面。这件事教会了我自持的重要性。

当晚,饭后。我主动洗碗,还为媳妇冲调一杯她每晚都喝的蜂蜜柚子茶。这样普通的举动,竟引发了她的调侃

“今晚你哪根筋不对呀,变这么勤快啦。”

“之前抽筋,这会儿抹顺了。”我笑着回应。

当晚我俩很开心,一些微小琐事也能成为谈资,而说道《礼物》一书时,她充满惊喜,也渴望阅读……我们愉快地聊了整晚。真是久违的感觉。

深夜,我躺在床上久不能寐,心中满是激动。人真的很容易忘记自己已拥有的东西,真的很容易羡慕别人所拥有的,殊不知自己在别人眼中或许也是一道风景线。

剖析自己的案例:上下班的路途虽辛苦,可距公司的另一头,

我却拥有自己的房产,因此不用租房住;路途虽耗时,但现在的工作让我有闲暇时间去考取驾照,不久也能开上车;生活虽不易,但家中还有媳妇的爱护和亲朋的关心,所以从未孤单过。如此看来,我实在很幸运,真不该时不时地纠结在负面情绪中。

回顾完毕,我会心一笑,明白此刻最重要的是忘忧舒眠,而明日,就该咨询报考驾校之事,为将来付诸行动。是啊,有目的的生活是一种实际的态度,告诉我们该如何搭建快乐的生活。我为自己开了个好头。

工作的共鸣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潜规则的不断发生,公司员工的心态日渐浮躁,不得不为自己的职业未来焦虑。人才的流失成为许多企业的心病。因此,企业主和高管们总是希望他们的员工能够稳定伴随企业一同成长、发展。《礼物》正是为达成这种目的应运而生,宣扬快乐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成功者,“礼物”其实早被他们部分应用。成功者感恩此书让自己对“礼物”看得更透彻,因而变得更快乐、高效、成功。对于某些人,《礼物》虽是一本一读就懂的书,可反响截然不同,或嗤之以鼻,或践行困难。而对于我,它是一本人生指南,更是一本哲学书,我感恩那些被成功者应用的心态技巧随着书的发行,被系统归纳出来,公平展示在每个人眼前。

我相信“礼物”只与具备生性、觉悟的人有缘,市侩之人不会真正认同它的存在。这么说可能太武断,不过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早有

定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了解”和“接受”,“懂得”和“做到”完全是两码事。看完《礼物》的人,其实都能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思,但是未必都能理解它的意义。只有理解它的意义,并接纳、认同,才会自发地去点滴应用,直至娴熟,培养自己更专注于此时此刻。

现在借书中原文,分享我自己对《礼物》中不起眼章节的理解。我认为这些章节是易被忽视的重要信息,是“接受”、“做到”,是开启“礼物”真知的钥匙。

在书中讲故事之前,是一段比尔和莉斯的对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莉斯,我不知道我给你讲这个故事有没有用,因为你似乎总是在怀疑一切。你很可能轻易地把这个故事贬得一文不值。”

上文是比尔讲述“礼物”故事前对莉斯说的一句话,是比尔基于充分了解莉斯个性作出的否定假设。这虽是两个老外间一句无关紧要的对白,可当我看到这的时候,一下子就触动到神经,联想起很多“轻易地把这个故事贬得一文不值”的国人。这类人普遍消极且没有信仰,狭隘又不自知,凡是仅凭笼统的知识、偏执的阅历来判断事物的对或错,可行或不可行;对不同声音,往往直截了当地给予批评和讥讽。而这,很遗憾,恰是多数国人自大个性的真实写照,也是传统“子成龙、女成凤”教育的必然结果。

企业喊创新,国家喊创新,民族迫切需要创新,可这样的劣根性就足够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没有土壤,种子何谈发芽。

曾经看到一篇短文,文中作者同样对这种劣根文化深恶痛绝,可是在他自己当上主管的一天,竟然在洗手间无意听到自己的部属一如他当初痛骂自己主管那般痛骂自己。这时,他醍醐灌顶,明白了什么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重复前人矣。”他更为劣根文化的深远遗毒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看似简单的道理远比想象复杂。

“正视过去,才能学到东西,才会真的过去。”

从“剖析自我、重塑自我”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树立责任观,接受包容和恭谦的教化。这种现实中未被重视的文化正是导致如今社会乱象的根源。道理很简单,传统文化中,自己要成龙成凤,又怎会承担社会责任;一将功成万骨枯,眼睛只向上看的时候,又怎会用包容和恭谦容纳周围人。

在讲究团队合作的当今,观念必须调整了。应认识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尽力认清自身的有限,去肯定团队的重要吧。若以此为基础并练习情绪控制,胸怀和气度培养的时候,遗毒文化自然会被涤荡。

比尔和莉斯的其他许多对话,能让人感受到西方职场人际交往的优点。那就是轻松、愉快的面对建议,放下脆弱的面子,不要为了否定而否定,更多应思考从中获得的启示。切忌为了顾全面子或标榜才能而有意否定别人。否则,自己既学不到东西,像个小丑,别人也不会再对你多说什么了。

记得有一次公司部门会议,领导提到了“头脑风暴”的思维方法。我在想,如果男职员不能成为比尔,女职员不能成为蜕变后的莉斯,

“头脑风暴”何谈真正开展。没有包容和恭谦的修养,只会脑力激荡不成,内心抗拒频繁。同仁之间的相互服务做得不够好,流于形式之下,公司强调的“服务”二字将无从说起。

所以,我们需要一颗充满责任、包容、恭谦的心,有此基础才会心甘情愿地接纳“礼物”。

第二个想分享的片段是礼物正文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在青年时期曾前往朋友山间小屋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的他无比烦忧。

“一天傍晚,他匆忙赶回小屋,点起炉火驱散寒意。这时,他注意到一些先前不曾留意的东西。壁炉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石头之间只涂了很少的石灰。看得出,当初砌壁炉的人曾非常细心地挑选、打磨和堆砌每块石头……不管这个壁炉是谁砌的,砌它的人都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位艺术家。”

这只是一段普通的剧情,但带给我别样的三重触动。其一:生活是枯燥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仔细品味当中的细微美好,才会活得有意义。其二:浮躁和焦虑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而专注却能让我们看清事物,感受到美好。其三:专注做事,还能为别人创造美好。就如砌这个壁炉的工匠,因为专注,他的工作成果已然超脱了一个物理形态的壁炉,升华为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尤其第三点,让我回忆起身边一个真事:一个年轻人,接触某个行业不久,他太资浅,就像一个工匠,顺理成章地被认为只能干些堆砌壁炉的简单事。他所面对的同事和商户是从业十多载,看似

全知全能、能说会道的前辈,这些前辈们高傲的诉说着自己曾打造过、经手过哪些商业艺术品。年轻人当时无法分辨真伪。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在新的任务面前,前辈们的能力越发捉襟见肘。于是这个年轻人也被安排打造这个重要艺术品的一部分,可我们都知道,年轻人仅仅是个工匠,仿佛命中注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件高水准部件的。但是,他因为具备十足的韧劲,这个蹩脚的工匠最后竟然成功打造出艺术品中最夺目的一部分。之后,他甚至能感受到周围人看他时候的眼神变化。他赢得了尊敬。

年轻人因此总结了一个规律:资龄越高、越发疲惫、缺乏创新、遇事悲观。所以在前辈面前,工匠们理应无惧,尽可展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豪气,但须保持恭谦敬谨,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他的经历告诉我,能力和资龄完全无关,只和专注有关,成败与年龄无关,仅与“勇”字有关。只要勇于改正过去,勇于拼搏当下,勇于闯荡未来,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礼物”,成为一名成功者。成功者看问题是距离成功还须解决多少个障碍,而失败者看问题是存在多少个障碍,因此无法成功。

第三个想分享的片段是四句话:

1.“有两样东西会影响你此刻的快乐;过去的消极想法,以及对将来的消极看法。”

2.“把握此刻,建立信心和勇气。”

3.“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你已尽力而为,比过去懂得多。”

4.“积极情绪是能影响周围人群的。”

这四句话是书中独立章节的散句,却存在逻辑关系,因此被我刻意串联起来。它们虽然不全是红字标注,却同样深刻。

四句话联系起来的理解是: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这时就要自我分析原因,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消极想法在影响自己;找准原因后,立刻调整自己心态,以把握此刻为重心,审视存在问题,拿出建设性措施,用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在改善过程中,一方面竭尽全力,一方面包容尚存的不足;以此培养上进、宽容的个人魅力,并积极地影响周围人群。

除了理性而积极的内容外,这四句话在结构上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四句话代表了四个科学的转换过程,它们的关系有点类似著名的PDCA循环(戴明环),是对后者更细腻的补充。所以,我特别喜欢这四句话,单独提列出来就是为了能让我在今后工作中,从情商层面更有效贯彻“礼物”的信念,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同时,我也警告自己,如果做的不好,将会是反作用力,变成团队的病毒,造成危害并复制扩散。

后记

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礼物”,可发现它,并著书立说的是一个美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礼物》这份舶来品,我尝试用传统道家思想来消化这份恩赐,毕竟哲学都是互通的。

欧美正引领着当代人类意识形态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进步,但是我记得它们也说过:“BE GLOBAL,ACT LOCAL.”显然,在中国市场,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还是具备广泛价值的,西方人都肯定和

尊重国学,国人就更不该妄自菲薄。

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在职场道路上承嬗离合中西文化,为企业也为自己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工具,就像斯宾塞·约翰逊先生一样。

未来,我会努力变成自己更想成为的那种人。不崇尚拜金和享乐,也不去附和社会里浮躁的声音。我清楚该做的是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以及内心格物致知的那份快乐与平和。

“在独自领悟生活真谛前,你首先得活得真实。”

谢谢领导送我的礼物。

重庆渝高:廖人可

扣扣:13345396

2014-5-27

 

第二篇:读《礼物》有感

读《礼物》有感

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深受感动与启发,便会时时激励自己不要过分的沉溺于新的安逸生活,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要不断地走出去探索新的领地,以便使自己与周围发生的变化随时保持联系。欣闻他的又一力作《礼物》问世,正巧遇上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并欣喜的收到了精美而带着墨香味的《礼物》一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感觉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10页的一本书,而留给读者的思维空间却是扩展而绵长的。本书讲的是有一位年轻人从睿智的老人那里听说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据说那是每个人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拥有它就会变得更快乐,更成功,但只能*自己去找到它,年轻人用尽方法, 终于发现——纵里寻她千百度,灯火阑珊处

其实,"礼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把握此刻,就能使自己更成功,更加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拥有一份上天赋予的独特的礼物,这份礼物能带给你快乐,幸福,让你享受学习和工作,从而感觉到活着是非常美好的事,而且会让你觉得在做事的时候的自己就是那个最满意的自己。

其实书中所说的“礼物”,就是让你懂得如何利用此时此刻来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三种方法。

首先是把握此刻。当你想过得更快乐、更高效,这个时候就要把握此刻——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只要你专注于此刻美好的事,就能感到更加快乐,也会得到你所需要的力量和自信去解决任何不妙的难题。当然把握此刻就不能分心旁顾,而要专注于此刻事情的重要,你将注意投向此刻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此刻,这也是你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其二是向过去学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你想让现在比过去好,这个时候就要向过去学习。审视你对过去发生的事有怎样的感觉,从中学到宝贵的东西,再用你学到的东西让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令人愉快,当然你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从中学习,当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今天你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并因此变得更快乐、更高效和更成功。

其三就是着手创造将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你想让将来比现在好,这个时候就要着手创造将来。没有人能预知将来,也没有人能操控将来。但是,对你所期待的事情想象的越清晰并为之计划,今天就做些事使之成功,你此刻的担忧也就越少,将来对于你也就更明确。

其实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资源和能力着手创造自己的将来。就在今天!有些人在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物”,有些人则要到中年、甚至老年才能领悟,有些人却永远也无法领悟“礼物”的意义。

我庆幸,此刻,我就拥有《礼物》。从现在开始,我就要追求“礼物”,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应该好好把握此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争取工作中更多的收获与快乐。在新

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有目标地工作和生活,并认真做好今天最重要的事,努力工作,争创更多的辉煌!

最后重新复习一下这三个“礼物”:把握此刻、向过去学习、创造未来!我会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