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著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盛赞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女士则称其是“万世师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基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历久弥新的。我把《陶行知教育名篇》放在案头随手就能翻阅的地方。每次掩卷沉思,我都深深折服于他爱生重教,以教兴邦的高瞻远瞩,折服于他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民主思想。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教学合一》一文中对“教学合一”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为中心”,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教育走了许多弯路,蓦然回首,才发现陶先生早在八十年前就给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指出了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时刻记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应试教育的阴霾才能彻底驱除!

 

第二篇: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读《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有感》

余海荣

读了这本书,首先我学习到教育论文的种类。教育论文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观点研讨型、经验总结型、教育评述型、叙述报告型、教育案例型、教育反思型、教育随笔等几种类型。

教育观点研讨型论文的写作要求:1.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观点问题 2.分析和研究观点问题

3.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方案 二 如何写教育经验总结 1.积累是基础 2.提高是关键 3.筛选是重点 4.修改与完善 三 教育综述的格式:1.前言 2.主体 :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发展前景预测 3.小结 4.参考文献 四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1.叙述的故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2 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3.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五 教育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的特点:在内容上,应该具有“个案”的特点,但能“以小见大” 2.在结构上,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体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六 教育反思的特点:

1.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2.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3.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策略的栋梁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准备材料,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信息。收集材料并不是把别人的论文拿来拼凑一下,必须根据自己的选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那么如何收集材料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提供参考:1、自己的教学心得;2、有关书报、文献资料、名家名言;3、优秀教案、论文积累;4、网络查询;5、优质课的积累等。总之要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记。

论文的撰写

1、拟写提纲

在钻研材料的基础上,要将材料按选题加以整理,形成

论文提纲。拟写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出发,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考虑各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及所占的篇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互相配合,从而保证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教学论文提纲大体有三种写法。

(1)论点写法。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及其小论点及论据一一列出来,我的这篇论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写提纲,我确定了中心论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与挫折”后就“罗列”出了分论点:①善待学生的“失败”,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②适时调整教学思路;③寻找“失败”原因,培养科学精神。

(2)标题写法。一般按论文内容层次列出一系列名词或短语,作为论文章节中的小标题。

(3)提要写法。即写出论文各段落的内容提要,它是文章内粗线条的描述,不仅要写出各个大层次,而且还要以要点的形式写出每个层次中的各个层次的提要。

2、撰写初稿

提纲确定,就要撰写初稿,提纲只是拟定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考虑周密完善,写初稿要根据所要论述的基本观点,全面考虑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组织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写时应注意论点突出主题,层次要分清,不要滥用修辞。

3、修改定稿

初稿刚写成,往往不易发现毛病,可以放一放,做“冷处理”,等头脑冷静些再来审看和修改。修改时要审查是否符合要求。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论据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合理,文字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都是修改的方面。

总之,要写好教学论文要靠平时多听、多看优秀的教学论文,从中吸取好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再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现新的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