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高一(7)周思昊

历史的长廊,洪荒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英雄好汉就如同珍宝静静摆放,那一次次震撼人心的大事件在长廊中画卷似的展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一把打开历史长廊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而这本书的人物太多太多,有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有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有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而我只想说说这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在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人——朱元璋。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看到朱元璋霸气的说出这一句话时,我心中一荡,即使隔着千年,我依然能感受到那是一股君临天下的霸气!还有那无畏的勇气。若无这些胆识与霸道,他如何成皇?如何建立有一个王朝?!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而作者也曾表明自己的观点“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没错,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果断,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而这些品质何不能用于我们的高中生活?特别是我们临近高二,高考这两个神圣而庄严的字在我们心中的烙印越来越深,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假设朱元璋只是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但是他身上有得种种品质难道不能令他在高考超常发挥么?那种自信,那种果断与关键时刻毫不紧张或许能让他在考场上只以中上的成绩笑傲许多比他成绩好的人?那么我们呢?我们如果能学到这种精神会不会对我们的高考有所帮助?我想一定有吧。一本好书不一定是那种情节十分吸引人的,也可以是这本书中所蕴含的精神或经验对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帮助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抛开那扣人心悬的情节不谈,《明朝》也并不失为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第二篇:读后感前序

《读后感前序》这是20xx年暑假,我17岁。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读后感。仗着自己读过几本书,我心中暗喜,这个嘛,难不倒我。骄兵必败。落笔之时,我真的犹豫了,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大脑一片空白。我有些惆怅的望望书架,密密麻麻的书,我开始嘲笑自己有些附庸风雅了。耷着头,我抱来一摞书,翻了一遍,是写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还是写高尔基的《童年》,还是《汪国真诗集》……不谦虚地说,这些书我都有涉猎,但是涉猎和精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走马观花,后者是如饥似渴。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瞧,我一个高中生,知识分子,连篇读后感就想几天,说好听点是一丝不苟,难听点是文思枯竭。于是我想起了白落梅,白——落——梅,很美的名字,被誉为“隐世才女”,人称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可见其文学造诣多高。的确,我曾拜读过,她的文章很恬淡素雅,重点是她多读人,读林徽因,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三毛,写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读唐诗宋词,写下《半季花开情暖三世》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个人,读一本书,便有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可她读了多少本书,拥有了多少人的一辈子,这些人生,在她笔下,竟被解读的如此深刻,如此透彻,如此清越。他是真正的读书人,别人用眼读,她用心读。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这个喧嚣浮华的世间,她像一朵清莲用文字的香气宁静了多少人。而我呢?我并非说自己也如白落梅一般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和白落梅是一样的,我欣赏她的文章,就像向日葵迷恋太阳,可我却没能想她一样解读,蜻蜓点水款款飞。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位好的读者。这个“好”字就是深究,解读之意。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亦如此。然而光看书,不深思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有几个极端,一是书呆子看书,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二是心浮气躁,又想博得美名,装模作样的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三是以书为宝,手不释卷却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后一种了。诗人金波曾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他小时候喜欢做读书笔记,深究文意。一有什么感悟立即记下,而这也是他长大后诗作的源泉。我感慨颇多,他的作品来自他的笔记,而笔记不就是一个个零碎的思索?我明白了,于是趁着夏风,我写下这小小的思索,也希望,爱读书的朋友。请你也向我们这样做,放飞出一只只

文学的白鸽。高一:影舞荧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