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在《论读书》中如是说着。可见读懂历史的作用举足轻重。

这个暑假的历史书单上推荐了几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历史著作,《中国大历史》之前寒假时已大致看了一遍,便想着选择其他的书来看,所以把这些书从图书馆借来都大致浏览了一下。《万历五十年》以它的气势磅礴的,富有神秘色彩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然而这部煌煌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仅仅是记叙了万历王朝五十载的朝野兴亡,阐述了明清鼎盛之际社会矛盾和文化纠葛的复杂而尖锐,沧桑之变,似在瞬间,在想要了解和通晓中国历史上并不尽人意。于是便举白旗投降。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

翻开书的目录就发现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政治、经济、文化顺序的古板模式,它从史前时期一直叙述到清朝末年,也别出心裁的在前言中提出了几个有趣的观点。而后采取了很多小标题,分设专题,推陈出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虽然限于篇幅短小,文章言简意赅,但是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独立但却环环相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选择,而不必拘泥于书本的顺序,真正做到了随意阅读。 除了结构方面,在行文流水的刻画中,我认为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另一大特点就是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寥寥数字然而却也能够平铺直叙,将一件件故事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简洁明了。并不是像《中国大历史》中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极其严密和细微的思考与论证。总体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个单纯意象的简单组合,便巧妙地将苍凉悲凉的景色,沧桑郁郁的人生展现在字里行间。《国史概要》也是这样,它的笔触精炼,却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以其精密的逻辑纹理吸引读者的眼球,严谨中却不乏趣味性。

从内容上来说,《国史概要》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史模式,而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新意。

这本书属于普及性质的,以短小篇幅给人以概览,所以叫做概要,行文内容基本属于灌输讲述式,没有特定深入的研究,没有长篇大论,细致入微的论述。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爱好者读物十分有帮助,非常具有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大致了解到整个中国历史,也没有突出的不足,这是《国史概要》最突出的优点。另外比起《剑桥中国史》那样的鸿篇巨制,和《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版本众多,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这些史书来说,这本书更适合在现在阅读。

说历史,是对历史书写者是良知的考验,而对后人来说,历史的阅读者是判断力的严峻考验。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忠实历史事件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事实真相,既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取决于撰写者个人的学术良知。而本书的作者让我觉得能够以比较客观的视角来叙述。

在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纲要》,感觉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史,的确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考良多。特别是《国史纲要》这本书,它对中国古代史的陈述,起自史前时代迄至清代,以全新的方式,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或是那三皇五帝的传说,或是那大漠长烟,战火连天的汉时匈奴等。然而,这一幅幅画面辗转交替,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正是由一场场变革而组成,而文明,也是在变革中得以产生。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的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进,有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繁荣,也有法制的变化,文明的转变,这些变化目的不同,形态各异,但无疑都将历史沿着一个方向推进。而那个方向,则是前进,是发展,是进步。

中华文明的确立,是中华思想由“大同之世”到“小唐之世”的变革。夏朝的建立,正式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而同时,禹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的做法让“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可以这么说,在夏之前,人们心中向往,并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彼此,没有争斗的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图景。伴随社会的发展,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国家机器的诞生,“家天下”的夏王朝的出现,更成了一种必要,成了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需品。

春秋时代的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历史的进步。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振兴了自己的国家,更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秦的大一统,一场充满暴力的统一活动,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秦昭王时代的统一战争是残酷无比的,包括后来的商鞅变法亦是如此。但也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这样的奇迹。

秦王朝的统一是历史上一次浓墨重彩的重大的变革,而秦的覆灭的过程更是历史上有印象深刻,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笔。

读《国史纲要》,我看见了历史,而这历史中,我看到最多的则是变革,社会在变,国家在变,制度在变,人民在变,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数次经历着变革,变则通,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变革,才有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高二五班 苏美允 4号

 

第二篇:读《中国近代史概论》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概论》有感

20xx年第一季度,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个人在职教育课程对《中国近代史概论》一书进行了学习。全书共分为十章,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20xx年的十七大的召开,历时167年,综合概括了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的艰难历程。通过对《中国近代史概论》的学习使本人对近代中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本人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 探究近代中国从1840年第一战争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总根源是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导致其社会经济发展陷入萧条期,由此引发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为主要手段的侵略,而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更将中国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迷社会的泥潭里。可以说,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当然,旧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身也存在着以改良的禁锢体制和阶级冲突。

二、由思想变革、武装运动到辛亥革命的重大变革 自1840年至19xx年期间,为改变近代中国封建落后的

现状,近代中国人民从资产阶级、农民武装组织纷纷奋起抗争,试图改变旧中国落后,民不聊生的现状。

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的康有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掀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掀起,每一次思想变革或是武装运动都是一次大的进步,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以历史意义重大的辛亥革命而言,它的意义有四点:一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和建立了民国;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四是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变化;五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解放斗争的高潮。但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一是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民众和依靠群众;三是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作用。

三、中国革命胜利

从19xx年的北伐战争、19xx年的抗日战争以及19xx年至19xx年、19xx年至19xx年的国共内战,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xx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近代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一是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二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走上

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道路;三是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人说,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概论》,本人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不断强大,离不了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也少不了一个先进政党领导。在历史中学习如何纵观个人人生格局,避免以片面概括自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不断完善自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