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影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影后感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中的现实美与艺术美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国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导演,美国国演员蒂姆·罗斯和普鲁特·泰勒·文斯主演的一部极为震撼人心的电影,曾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的《佳片有约》中放过好几次,非常受观众的欢迎。此片被定义为荒诞片或音乐片。影片描述一位被抛弃在一艘往返于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型客轮“维珍尼亚”号的弃婴的奇妙的一生。他在头等舱的钢琴上被一好心船工发现并抚养,被取名为“1900”。后船工因意外身亡,“1900”从此在船上生长,一生未下船,并因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钢琴天赋而成为船上的钢琴演奏师,他以即兴的演奏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极为受欢迎,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切都没有人教他,全由他自学成才。曾有人为他录制唱片,他却因为不想音乐与自己分离而抢回母带,放弃大好机会;曾有黑人爵士音乐王向他挑战,他以出色的乐感和技巧赢得比赛,令人为之神往;他在船上曾有过心仪的女孩,想把自己唯一的母带送给她,但是却因为机缘巧合而错过,有过一个女孩不知的亲吻留在女孩的唇上,他曾想过为她下船,却最终放弃;他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无尽的城市中,在“维珍尼亚”号即将被炸毁的最后一瞬都没有下船,最后葬身在船上,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当我第一次在英语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第一次发现我竟然可以因为一部电影而哭泣成这样。再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我开始对这部电影的审美价值产生了兴趣,因此想联系美学原理来分析结构一下这部经典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中的现实美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可把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大类型。而在现实美中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海上钢琴师》一片根据其情节被定义为荒诞片,其艺术性也大于现实性,但是它本身也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一部影片,只是在某些情节上有些夸张,而主人公本身的遭遇也很难令人想象得到,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最美的地方,然而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谁可以断言说世上根本没有一个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艘船上呢?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所以《海上钢琴师》一片中也有不少的现实美,它只是被更为精致华丽的艺术美所掩盖而已。

现实美中所包含的社会美在影片中体现不少。社会美有三大特点,分别是:与社会实践的直接联系、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以及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联系。影片中的“维珍尼亚”号的本身就可看作为一个小型社会,里面根据船舱的等次把人也分了等级,穷人在三等舱,富人在头等舱,这完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男主角不论是在头等舱的表演还是在三等舱的娱乐都是没有任何的不一样的,环境对他的音乐来说并不造成任何的影响,他的世界只有音乐,区别的只有风格的不同,而我觉得他在三等舱似乎更为的释放和接近自己。他因为不想与自己的音乐分离而抢回自己的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母带,放弃了可以功成名就的大好机会。黑人爵士王的挑战,其本身就是社会美的代表。黑人受歧视,这是和社会历史条件有关。爵士王出身和成名于妓院,他的音乐饱含妓女们的辛酸,直达人们心灵深处,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但是他成名了,但是他也输在了1900的手中,不仅在演奏钢琴的技巧上,更输在心灵上,所以他识相的退场,明白这不是他的舞台,如果他不甘心,只是更加说明他的愚昧。在这里也体现了社会的残酷,1900也从此明白了竞争,他在最后赢得爵士王的演奏开始前说到:“You ask for it(你自找的).”最后他以惊人的琴技和音乐赢得了比赛,这是美的,但是这都是建立在残酷的社会的现实基础上的:两者必有一输。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其美包括形体美和人格美。毫无疑问,作为一部电影,男主角本身在形体上是美的,有湛蓝而又深邃的眼睛,就像他的生活所在地——大海一般美丽,似乎望不到边却又一眼见底般的透明清澈;美丽修长而带着些许神经质的适合弹钢琴的手指,还有他的声线和语言,浪漫美

丽而简单,有丰富的想象力,符合所有的艺术家的条件。这也为他的悲剧结尾而设下铺垫。男主角的形象设定符合想象,然而片中让1900心动的女主角却是“第二眼美女”,一眼看上去并不好看,但是多看之后越来越为之神往,她的气质独一无二,引人入胜,让人感觉平静温柔,安详舒适,难怪1900在第一次录音时看到她之后写下如此美丽动人的曲子,简直就是经典啊!片中其他角色无论在相貌还是在服装设计打扮上都是如此的与角色性格相符合,让人难以忘怀。当然,影片在塑造人格美方面比在形体美方面更胜一筹。男主角本身性格温和中庸,大概是因为没有和社会真正接触的关系,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不含任何的杂质,也是他最终未踏下轮船的最后一步的原因,他感觉自己会迷失在无尽的城市生活中,他毫无方向,他感到恐惧。他时而疯狂,弹奏出的音乐让所有的上层人士可以不顾形象的疯狂起舞;他时而温柔,从指间流淌出来的音乐温婉柔情的让所有听到的人可以从心里渗出水来。他是寂寞的孩子,孤独的和钢琴做伴,制造自己的乐趣,留给别人美好的遐想。他不懂岸上的社会的那些莫名的被人们疯狂追逐的东西,他也不想去懂,他直觉地感到它们的恐怖,这大概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吧。但是越纯净的东西越容易被污染,拒绝被污染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早的被破坏以保持自己的完美,所以在“维珍尼亚”号被废弃即将被炸毁的最后一刻,1900也没有下船,最后葬身于他出生的船上。第二男主角麦克斯是和1900搭档的小号手,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同时也是贯穿影片的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由他的口中向别人讲述1900的故事。相对于1900来说,他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不如1900般完美,他是一个讲义气的男人,并且也因为习惯岸上的生活而有着与常人同样的“偏见”,但是他最终理解了1900的做法,说明他心中还保有孩子的一面,纯净剔透的一面。同时导演也藉由他完全表达了观众的心绪,由此和观众产生一种共鸣,对1900的命运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响,也由此看到自己与1900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女主角似乎在影片中出镜不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是她的气质之美和个性之美却符合1900梦寐以求的女神的形象,对她的描述不多,但是感觉她的存在却也不可或缺,她的出现更完美了1900的形象。这是一部发生在海上的故事,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很多海的镜头和画面,导演并没有利用海的多变来预示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但是那并不代表影片不含自然美因为人作为自然界的精华,其本身的美不就是自然美的最好写照吗?

下篇:《海上钢琴师》中的艺术美

毋庸置疑,《海上钢琴师》中的艺术美实显而易见,显而易“闻”的,前提是你真正看懂了这部影片的话。不管是导演的表演手法,演员的演绎,还是音乐的经典,都体现了整部电影的艺术美。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1900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道具的布置等物质手段来实现的,所以这部电影的艺术美就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观众才由此感受到整部电影的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同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因素,却往往又是隐蔽的。在这部电影中所体现的就是其主题,而其主题都是通过1900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他如孩子般纯净剔透的性格是导演的理想性格,导演为此为他创造了一个适合他生存的世界——“维珍尼亚”号,而最终这个“世界”的毁灭和1900的死亡却揭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导演对它的厌恶。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美也有丑,同样,在这部影片中也有着美和丑,但是却泾渭分明,不象现实中可能同时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电影中的人善就善,恶就恶,丑的是用来衬托美的。《海上钢琴师》中没有极坏的人,但是却有着与1900及不同的价值观,这就是丑,但这些丑的存在都是为了体现1900的纯洁,由此展现出整部电影的艺术美。而1900的死亡和他最终没有踏上陆地也是不完美中的完美,它让1900的一生终结在他最美好的时刻,由此体现了艺术美的永久性和纯粹性。艺术美可以让欣赏者受到教育和陶冶,而且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海上钢琴师》通过1900的语言、动作、表情传达了导演的价值观,虽然很不实际,但是却令人神往。而且

更为精彩的是影片中音乐的表现。影片作曲者是埃尼奥·莫里康内,界内的配乐大师,影片中的每一首都是精彩的作品,跟随着男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变化,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么自然和纯粹,真的就像是一部纪实片,而不是荒诞片,让人觉得1900时的的确确存在过的。也因此让观众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同。接着我想从艺术创造的过程这一角度谈谈对导演的一些看法。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审美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部分。我对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是从他导演的《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我看出他必定是一个爱乐之人,因为从他其他几部作品来看(《天堂电影院》、《豪情四海》、《哈姆雷特》、《铁面无私》等等),配乐都在电影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很认同《美学基本原理》上的一句话: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而且作为一位艺术家,朱塞佩·托纳托雷对艺术的构思真是令我惊叹,他的想象力真是到了天马行空的地步,如此精巧让人分不清真假的一个故事竟然会让他想出来,而且可以想出这样一个纯美动人的故事的人,必定还是一个孩子吧,至少可以确定他的内心是纯净的,他对这个世界还是抱有希望的,这样的人事上恐怕已是不多见了吧。看看好莱坞制造的那些商业大片,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气息,全靠音响、场面、钞票、煽情来填充,内容却空泛无聊,一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说他对艺术的传达,他把他脑中的影像拍摄成《海上钢琴师》这部完美的片子,他传达的功力可见是不普通的,不论是画面的表现,还是音乐的配合,都达到了让人觉得自然的感觉,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是一位崇尚自然的人,从他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1900不是讨厌城市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