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生命的职责》读后感

《承担生命的职责》读后感

卫东学校 初二二班 吕明霞 杨双

生命如歌,我们或高昂或低沉地展示着不同的旋律和曲调;生命如花,我们或娇艳或残败地展示着各色的颜色和芬芳;生命如轮,我们或急行或匀速地奔向既定的方向和轨迹。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它的宽度。那么,就让我们承担起生命的职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在那天,我读完了《承担生命的职责》这一本书,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承担起生命的职责!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承担责任的行为。这本书的第一辑一开始就写道“职责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和内在要求,只有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职责、责任的重要,才会在行为上主动的自我约束。严守职责、具有责任感的人,永远有让他人相信自己的力量,永远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能力。”这段话不正说明了为什么要承担生命的职责吗?

第一篇文章《英雄》告诉了我们英雄注定是英雄,放到哪里都不能埋没英雄的特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骄不躁,尽职尽责,勤勤恳恳,这就是现实中的真英雄。而《严于律己》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点错,就酿成船毁人亡的大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生活中,人们也许还没有付出如文中一般沉重的代价。但是谁又能保证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呢?唯有坚持严于律己的永恒准则,方能将危险规避。《做好分内的事》则告诉我们面面俱到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术业有专攻,这个社会需要各种不同专业的人来分工协作,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把属于自己的环节做好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负责。

第三辑的开头写道“一个热心的社工,负责帮助几位曾受过伤害的小朋友不再自闭。在用尽办法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他请求小朋友们烤肉给他吃,居然使自闭的小朋友开朗起来,并其乐融融的交起朋友来。

一个小小的请求,竟然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原来在关爱和信任的前提下,让我们所爱的人不要失去自我负责的功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这一段话刚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最好的帮助。

第三辑中《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告诉我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年轻人

的口号,生命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世间,就只有伟大的母亲,才会考虑地那么深,才会把生命看成是关系着每个孩子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即便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生命是互通的,都是直接或间接给周围人带来影响。

《承担生命的职责》这本书阐明了很多道理,也是我终生最受益的一本书!

 

第二篇:读后感

《霍兰先生的乐章》读后感

1故事梗概

19xx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级差的学生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他们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巴赫都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露韦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妻子察觉到了丈夫的细微变化,但并没有点破。摩根去纽约深造后,霍兰便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冰释前嫌。之后的30年间,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还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伙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 1

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2、精彩看点 著名电影音乐家迈克·凯曼为为该片配乐,不论是既成音乐的选用或原著音乐的创作,凯曼都展现了纯熟的音乐技巧与丰沛的情感,成功的刻划出电影的神髓,可以说和男主角理查德·德 瑞福斯一同成为这部音乐电影的灵魂人物,之后凯曼与理查德·德瑞福斯,以及该片导演Steven Herek成立了Mr.Holland's Opus基金会,目前该基金会已捐助超过1800件乐器给需要的学童与学校,让音乐教育能普及到更多的地方。19xx年,凯曼荣获南加大音乐系的Magnum Opus Award,并且该校也设立以他命名的奖学金。 《霍兰先生的乐章》通过霍兰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描述,比方说:学生在听古典音乐大瞌睡时,他会在键盘上敲击出爵士乐来刺激学生萎靡的精神,然后一点点告诉学生,这曲子和巴赫的名曲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和那些他们所畏惧的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

经典片段

最终校方因开支日益紧张,决定取消音乐、美术和戏剧课缓解经济压力。贺伦十分伤感,开始怀疑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是否真的可有可无。妻子和儿子来学校接他回家,儿子已长成了小伙子,能够和他像朋友一样的交流。贺伦经过音乐厅,推门进去,他惊呆了——悬挂的横幅上写着他的名字,观众席坐着校长和他教过的很多学生,在大家的掌声中,贺伦感到十分欣慰。

2

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演奏前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贺伦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热泪从贺伦的心底涌出,他走向舞台,最后一次指挥他用生命谱就的华彩乐章。

感想

这部温情感人的影片环绕一名音乐家荷兰先生,他真正志愿是作首留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来,其后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来也才惊觉自己成就原来是那么大。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荷兰先生受到学生及家人的启示,最终明白到人生并不会常常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而是要求我们接受意料之外的事情。

这是我所见的翻译最为诗意和贴切的片名,三十年代曾有过这样短暂的锦瑟年华,象《魂断蓝桥》,原名是《滑铁卢打桥》,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

作曲家霍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去中学当一个音乐教师,动因只是权宜之计,挣了钱后就闪,从事自己心爱事业的作曲事业,但没想到偶然的选择,竟成了终身不变的唯一。

3

无论是聪慧的,还是笨拙的,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生命理应获得尊重,这个意义霍兰起初并不知道,知道他退休的那一瞬间,他所教过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为他送行的时候,霍兰明白了,他的学生也明白了,所以泪水滂泊的观众也明白了。

教育意义

影片展示了教师为了培育下一代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巨大牺牲,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表现了教师职业的强大磁场。

同时这部影片也为我们解释了“生活正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这样一个主题。在对生活的追求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能得到最初所想要的东西,但我们也必定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

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地失败,然后再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继续探索。霍兰先生也这是这样。他从敬业转化为乐业,深深喜欢上了音乐教师这一职业。与校长的交谈中,他领悟到“教师是学生的指南针”,霍兰觉得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也许会有成效。于是他从摇滚乐入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当然,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刻板的副校长的强烈反对。因为副校长认为摇滚乐是“来自魔鬼的信息”。霍兰先生顶住压力,成功在摇滚中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关于这一点,在我个人看来这里的情节似乎更有些刻意追求叛逆效果,当然,这里面自然富含艺术的成分,而在现实课堂中,看似枯燥的教学大纲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供教师去发挥。新课改的教育大纲中,同样教师必须有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打破教条思想,更要求把老师的创新启发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霍兰先生做到了,伯乐识马,而且 4

还调教了马。他懂得欣赏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他们发挥表现的机会。在平凡中,霍兰先生凭着他的坚持,他的热爱,他的投入培养了学生最富创造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所有学生的敬爱。

或许没有解读完整篇故事的时候,结局已经可以猜到,霍兰先生在顶住一切失败和压力后,终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音乐教育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霍兰先生的经历了我的深思,其实任何职业都是一样,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热情,虽然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有所收获。就像霍兰先生,对音乐充满了热情,但是顽皮的学生,聋哑的儿子,世俗的家人,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最终的成功源自他始终如一的坚持。我是一名青年教师,也许是时候该抛掉自己的浮夸,让自己沉淀下来,潜心研究自己的工作。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形象,也注意着自己的师德。因为我们是站在讲台上的园丁,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无论是好的方面或是坏的。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先生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真谛:用教师的诗性智慧放飞学生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