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读后感

雅舍谈吃读后感

六年级六班 陈轩昂

刚放寒假,偶然间在书架内找到一本书,幽绿的封面透出一种朴实。拍拍上面的灰尘,褶皱的书页看出它以年代久远。再看背面,定价只有3.25元!打开它才知到里面有一个大世界。

中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是的,“吃”这个字眼在中华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本书的作者——梁实秋爷爷,就把吃的描写的淋漓尽致。吃看似很平常,其实却大有讲究。梁实秋曾说,三等人讲究住,二等人讲究穿,一等人讲究吃。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在“吃”上下了许多功夫。而当今社会,中国菜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粤菜、鲁菜、淮阳菜、川菜、户菜等,不同菜系,不同的人偏爱。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中国菜烹饪的方式更是花样繁多,蒸、煮、炒、煎、炸,红烧、盖浇等等,色泽鲜艳,令外国友人大开眼界。这些全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先们的聪明才智。我本人就是个馋猫,我妈妈就是个神厨,能满足我所有喜好,所以我才这么胖。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佛跳墙”,我一直想吃。可是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材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吃到“佛跳墙”,其中的美味应有尽有,让我想起梁实秋的美文“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翅、鱼皮、栗子、香菇、蹄髈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时间将尽两星期??已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

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的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这么好的文章,怎能不令人回味无穷呢? 《雅舍谈吃》这本书,不仅带我游览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让我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味觉享受”。

 

第二篇:读雅舍谈吃有感

读雅舍谈吃有感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然而俗话又说“人吃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因此,我们要从吃中受益,吃出感受吃出内涵吃出知识。这个假期我读了雅舍谈吃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小标题一:从吃中体会故乡特点作者的故乡是北平,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来看,尽管是在写吃的,可依然饱含作者对家乡的喜爱。我也从中了解到了别样的北平。细嫩又肥的羊肉,飞薄的作料,卖相极佳的汤包,让我感受到了师傅精湛的手艺;为客人精致的烧烤架,松树枝子做的炭火,宴请客人的精心准备,让我感受到了北平人特有的热情;飘香的烤鸭,松脆的虾饼,鲜嫩的锅烧鸡又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北平风情。这一页页的文字好像身临其境,作者以朴实的手笔细致的写出了现场的一幕幕,令人不禁垂涎三尺。小标题二:从吃中体会各地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时候,美食也是可以反映出地方的风情。清清淡淡的西湖醋溜鱼,汤不油汁不浓,就像那微波荡漾的西湖,那是一种素雅清秀的美;山东菜馆的芙蓉青蛤,带壳放进蛋里蒸,颇有番粗犷的味道就像那山东人一样豪放大气。蟹是美味,是无分南北,雅俗共赏的东西。杭州的蟹子,慢条斯理的吃,忌心粗气浮,就像杭州精致秀美的山水;运至北平,大嚼活蟹、爆煮蟹鳌,民风简直是太剽悍了。华北的大白菜,福州的糟蒸鸭肝,湖南的莲子,浙江的干贝,种种特色,不胜枚举,您若是想知道、自己去看去吃吧小标题三:从吃中体会人的性格荀子曰:“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可谓恶少者也”由此可见,从吃中品味来看好像是和人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的,譬如关于味精这一点书中便是有着详细的介绍。味精是钠的化合物,吃多了口渴况且现在有些人知道了少吃盐的道理,可是国人依旧对味精乐此不疲,就算是食客谆谆嘱咐伙计做菜不要放味精,可是掌勺的师傅未必会理,据调查显示,中国人味精一类调味品日常摄入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追求重口味的喜好却反映出我们只是一味的迎合口感上的满足而忽视了营养和健康的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过:“纵性情,安恣雎而为礼义者为小人”无论是中国的生吃活蟹活鱼活虾还是日本的生鱼片生鱼粥,都反映出了在人身上潜藏的劣根性,有的人不光吃、还要欣赏它们在临死前痛苦中挣扎的惨状,实在是残酷、暴力、野蛮。如此两例是在令人深思,不由得引发深入的思考,人吃既然不是为了活着,那又是为了什么呢,老师曾和我说过,爱吃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这点令我大为赞成,我吃除了为了活着,更

是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体会美食的乐趣,那种美妙的感觉舌尖上绽放时我不禁感慨道:如此,便是享受生活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