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三角塘小学 韩雪

看完《教育是没有用的》,有一些收获,一些想法,一些感悟。

感悟一:是教育适应孩子,还是孩子适应教育?

老子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而灵”。其中的“一”就是教育之根,也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富,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心了,吃要生态,住要生态,玩也讲究生态区,等等。大量的事实表明,返朴归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最爱。“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还是相互去适用?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用鞋子去适用脚呢?不同的学生智力、控制力、自觉程度、理解能力等等肯定不同,用鞋子去适用脚,意味着教育者要根据所教育学生的数量做不同的鞋子,一个班按照50人计算,老师就得做50双不同尺寸的“鞋子”,即采取50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可能吗?显然是当今为师者难以或无法做到。是因为人多吗?还是采取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升学率没有把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还是自己的利益?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

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感悟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师是爱着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是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为蓝本,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快乐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令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的价值观,还会以和老师顶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孩子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只有尊重了孩子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20xx年 8月

 

第二篇:教育漫话读后感

关于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的读后感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撰写的,主要是讲了

关于绅士的培养,而他所说的绅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绅士,而是高素质的人才。关于教育,约翰洛克提出了关于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三个方面的,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就对其中的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约翰洛克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的体魄,这点我很赞同,因为在我看来,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多事情都是没有用的。我们经常会做很多的事,但是以

此为代价的是拖垮了我们的身体,这种现象现在看起来比比皆是,很多小孩子现

在很早就戴上了眼镜,我也不例外,繁重的学业让很多的孩子睡眠不足,我妈妈

同事的一个女儿读书很用功,但是他爸爸说她每次考完一场大的考试就会生场病,我觉得这就是在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我觉得这是相当不值得的。而且关于

约翰洛克说的保暖问题,冷水洗澡,户外运动等我都是很赞同的,我觉得孩子不

是温室里的花朵,必要的锻炼是需要的,而且户外运动很有必要,孩子应该去亲

近大自然,我们应该相信大自然是友好的,是不会伤害我们的,而且就像约翰洛

克在书中说的,很多都是习惯问题,日本的孩子从很小就会开始洗冷水澡之类的,所以冬天都可以穿短袖短裤,但是我们就不可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锻炼了身体,也是锻炼了意志。对于医药方面我也比较赞同,因为药确实不是很好的东西,是

药三分毒,如果可以的话,要尽量少个孩子吃药,而是提高它自身的免疫能力。 但是我对于约翰洛克关于饮食的说法却不赞同,约翰洛克认为应该要节制

孩子的饮食,少吃肉,多吃些面包,过一种节制的生活,也许这是文化的不同吧,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小孩子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如果每天只是吃点面包,而不吃肉的话,孩子的营养会跟不上,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我觉得应该多让

孩子吃,但是不要让他们吃零食,因为零食只是饱口福,对孩子的健康没好处。

关于品德教育,约翰洛克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 ,从中也可以看出约翰洛克

很注重品德教育,我们也知道,先学会做人是基本,一个人没有品德,那么就算

他的专业技能再怎么优秀都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人,品德对我们的一生是极其重

要的。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地位。在洛克看来:教育的主要任务乃

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哪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

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而对培养美德,洛克提出是从小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换言之,虽然各种美德的本质在于听从理性的指导,但“听从理性的指导”本身于各种美

德却不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反复的训练养成的习惯。所以在洛克的书中,他非

常强调习惯的作用,对于他的品德教育的观点,我还是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

首先,我很赞同他的关于家长不能溺爱孩子的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一句

话叫做“慈母多败儿”,其实说的也就是溺爱的后果,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

生子女,一个孩子,很多的家庭自然是当成了宝,孩子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长

都会为他提供,这样也就让孩子娇生惯养,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让他们产生

了依赖性人格,无法独立。

但是关于洛克的欲望服从理性的观点,我认为不能全部接受,洛克主张儿童

从婴儿期就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应还有什么渴求,我认为这与心理学上的

一些观点相违背了,婴儿期是培养信任对不信任的关键期,也是母婴关系发展的

关键期,这个时候婴儿是很脆弱的,他需要母亲去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否则就很

有可能会影响母婴关系,并且对这个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会影响这个孩子的人格发展,变态心理学也说过,婴儿期是重要的,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有可能是婴儿期没有过好,从而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认为对于婴儿,我们不应该要求克制欲望,但是对于儿童,我们就可以适当的要求他欲望服从理性,不能再为所欲为,这点我还是挺同意洛克的观点的,而且绝不能因为他们哭就使原来不能允许他们做的事允许他们做,这样会是他们得到强化,认为是哭让他们得到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样以后他们一旦想得到某种东西,便会哭,这对他是没有好处的。关于父子关系,洛克强调了应该在小的时候就树立起权威,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管的严格,而到了大了之后就渐渐的放松,这和我们一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认为对于小孩子应该要放松,对于大孩子在要严格,但是我还是很赞同洛克的这个观点的,因为如果你从下就让孩子处于一个很放松,很随心所欲的世界里,那么你凭什么在孩子大了之后就要求他严格,他会很不习惯的,虽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还是个孩子,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了不好,但是,一个人小时候不习惯于让自己的意志屈从与别人的理性,到了自己能够运用理性的时候,也不会去听从自己的理性。这样的儿童会长成哪一种人,是不难预料的。就像很多的犯罪或者心理疾病都是可以从童年中找出影响的。而关于如何让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父亲的权威,洛克认为最初应当借助于敬畏,但随着子女的逐渐长大,那边要用爱和友谊来维持这种权威。关于这点我也是很赞同的。因为小孩子最初会认为自己的父亲无所不能,对父亲产生一种崇拜,这时候是利用孩子的敬畏来维系父子关系,但是当孩子大了之后,显然不能再利用这种敬畏了,那么就用爱和友谊来维持。

关于孩子贪玩和游手好闲的问题,相信很多的家长都很头疼这个问题,我觉得约翰洛克说的很对,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且游戏是自愿的,不是受压迫的,是没有目的的,不像读书,若孩子不喜欢读书,就让他玩,一直玩到厌烦为止,不分早晚的玩,孩子就会玩累,就会认真学习,而且孩子贪玩不是坏事,只是父母应该把这个引到有益的事情上,为孩子找一个好榜样,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孩子会像这个榜样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到大了的话,榜样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这个时候人就会凭自己的想法做事,榜样的作用就很小了。

但是约翰洛克毕竟是17世纪的人,所以他仍然信奉上帝。关于德行的教育,他认为很重要,我也认为很重要,但是他觉得应该尽早在儿童心灵中烙上一个正确的上帝观念,而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树立科学观念,让他知道应该实事求是,我认为德行的基本是实事求是,而且约翰洛克并没有讲如何培养德行,只是说依靠上帝来引导孩子,我觉得上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用一个错误的观念来引导孩子,这是不对的。

再后面讲到的就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约翰洛克认为学问不重要,但是此不重要非彼不重要。读书、写字和学问,他也认为是必要的,但却不应成为首要的事物。我们都认为对于本质量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于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当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教师的时候,学问固然重要,但是德行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孩子的导师应当能尽量保持孩子的纯真,爱护并培养他的优点,温和的改正于消除他的不良缺点,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话,知识也就只会对孩子锦上添花,我始终认为,成材先成人,若无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再多的知识也只会危害社会。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黑客,他们不聪明吗,他们没有知识吗,他们明明就很有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所

以他们成了危害社会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约翰洛克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好,就是鼓励孩子记账,学会理财,我

觉得这个很好,我也很赞同这个说法,虽然孩子还很小,所用的钱都是家里的钱,

但是我觉得理财的观念应该从小就被树立起来,这样才不会养成孩子花钱大手大

脚的习惯,而且也能感觉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以及对钱财的

管理都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有很多的月光族,到了月底就没有钱花了,多半都是

不会理财,所以我很赞同理财应该从小学起。

对于约翰洛克的这本教育漫话,我只是挑了其中几个给我影响深刻的观点来

谈谈,虽然其中有一些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也是给了我另外的角度,让我思考,

开阔了视野,其中有些观点可能因为年代的缘故,我觉得可能有些还是有些过时,

而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约翰洛克的这本书依然是一

本很好的教育著作,从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

应该总结前人的成果并不断进化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