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补充拓展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阅读材料

【一、课内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本文为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此处作精细标点、加上注释并进

行全文翻译)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注释】

①以,因。

②连兵,联合出兵。

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 ⑦怵,恐惧。 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⑨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阅读材料: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

(9)之数,以卫王宫(10)。没死(11)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通“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喜爱。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着死罪。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对自己“死”的谦称。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

(19)重器:指象征国家权力的贵重器皿。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功劳,占有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因此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专题拓展】古代说服艺术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出于交流的需要,需要掌握说服他人的技巧,以便达到劝说目的。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人成功的范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古为今用,提高我们的劝说才能。

言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掌握了劝说艺术,就能为成功多创造条件。中国古代很多人能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资治通鉴》、《说苑·正谏》等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记载。仅举几例来说明古人的劝说艺术。

一、三篇古文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反映的都是做臣子的以其杰出的劝说才能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历史的事件: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功臣,名垂青史。

那么,他们的劝说技巧是什么呢?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尊重对方。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毕恭毕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重获得了对方的好感,拉近了双方的感情距离,使劝说能继续下去。

2、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招致祸患,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精明的触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他避而不淡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气氛形成了,劝说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3、采用迂回战术,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烛之武的目的是让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齐威王接受国人批评,而触龙则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主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秦退兵之事,而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但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他们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站在对方立场,为对方着想。人都是有私心的,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烛之武与秦伯是一种 第 4 页 共 4 页

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二、古人劝说艺术的启示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得到很多启示,这些原则对我们今天掌握说服艺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因人而异,投其所好。

说服者首先要研究说服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身份、个性、心理、思想等,还要弄清自身与说服对象的关系。如《鬼谷子》一书中有大量的这方面的论述,对不同品格、不同智力的人物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要善于发扬人性中的优点,利用人性中的弱点,有的放矢。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总是关注于自己的心理需求,受到需求的驱动,因而在交际时投其所好,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汉武帝时期的田千秋便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机会把握者。班固的《汉书·田千秋传》记载,汉武帝晚年喜怒无常,巫蛊祸起,辗转治死者达数万,上至皇后、太子,下至百官、士庶,人人自危。戾太子为了自身安全,不得已杀死了深受武帝信任的穷治巫蛊大狱的酷吏江充,由此导致了武帝父子在长安城中的连日血战,戾太子最后兵败自杀。武帝穷究太子造反案,太子亲属或被杀或下狱。武帝在事后也逐渐明白了太子的冤枉,但他虽然思念太子,心中痛悔,却不肯公开承认错误,为太子平反。进谏时机已经成熟,武帝现在急需一个进言者,以便有台阶下,田千秋于是抓住了机遇,适时上书。

田千秋当时官阶极低,任高祖陵庙的护卫。他“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 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谏言不多,却恰到好处。他抓住武帝思念太子,急于为太子平反的慈父心理,以“子弄父兵”一词,轻轻把戾太子率军叛乱的大罪推卸得一干二净。戾太子擅杀绣衣直指江充,本来罪过难赦,他又以“天子之子过误杀人”为借口代为推卸。他开脱了太子的罪过,又诡称白头翁梦中教给自己这些话,为自己预设了退路,巧妙之极。正因为进谏适逢其时,所以效果极佳。汉武帝是聪明人,他顺水推舟,把田千秋杜撰的白头翁附会为高祖刘邦,既然有祖宗出面调停,他下诏为太子平反也就名正言顺了。武帝感激田千秋的适时进言,于是把他从高寝郎擢拜大鸿胪,数月后,又顶替被杀死的刘屈厂为相,封富平侯。田千秋的适时进谏,不但为自己带来了意料不到的荣华富贵,又成功地医治了武帝的心病,也为太子平了反,一举三得,他之所以成功,全在于他能聪明地抓住最佳时机。

3、学会委婉的表达方式。

旁敲侧击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传统。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很擅长运用这类方法。因为古代君主握有生杀予夺之权,大臣进谏常常有所顾忌,委婉地规劝是古代臣子常用的一种说服艺术,它是在难以实现直接劝说的前提下会采取的方式,通常有类比法、归谬法等。有一个故事叫“优孟谏楚庄王葬马”,说的是楚庄王的一匹心爱的马死了,他十分伤心。宣布要用大夫那样的礼仪葬马,左右力谏非但不听,还发怒说谁要再谏必定治以死罪。这时,优孟求见,见面后未曾说话,先“仰面大哭”,楚庄王非常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最喜爱的,应以国君之礼安葬。要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祀以太牢之礼,奉以万户之邑。这样,诸侯各国皆知大王将马看得比人还尊贵。楚庄王听到这里,幡然悔悟,深责自己险些铸成大错,打消了厚葬爱马的念头。优孟在这 第 5 页 共 5 页

里所用的就是逻辑学上所说的归谬法,即顺着说服对象的荒谬思路向前推。直推到他自己也觉得大谬不然的地步,从而使其恍然大悟。

4、善用比喻。

现实交际中,有时话锋不能太露,应该有所隐藏。但为达到交际的目的,也不能吞吞吐吐,意思还要表达出来。比喻在这时可以派上用场。如“庄周借粮”的故事:庄周贫穷,前往魏文侯处借粮。魏文侯说:“等我封地上的粮食收获后再送给先生吧。”庄周说:“今天我在来时的路上,看到牛蹄踩出的水坑中有条鲫鱼在里面,它对我长叹说:‘我还能活命呢,救救我吧!’我对它说:‘等我到南方求见楚王,挖开长江和淮河来救你吧。’鲫鱼说:‘现在我的命只需一盆水就可得救,您却要为我去见楚王,等到长江淮河决开,那你只好到干鱼市场上见我了。’现在我因贫穷来向您借粮,您却说要等到粮食收上来再送给我。如果等粮食收上来,那也只能到佣工市场上去找我了。”魏文侯听后,派人把粮食送到庄周的家中。庄子用“鲫鱼盆水可救”的比喻,切中要害,但话语委婉,既说明了事实,又不卑不亢,最终成功借到粮食。

历史上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采用比喻的典型。邹忌通过讲自己私生活中引人注意、浅显具体的小故事,含蓄委婉地说明齐王拒谏、受蒙蔽的真正原因及危害性,当齐王细加回味,豁然开朗,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5、充足准备的基础上,随机应变。

要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而作。要根据对方的不同态度和说法而采取不同的对策,灵活机动。

结语

说服是一门艺术,用艺术来称呼它,说明掌握它需要付出努力,需要不断学习。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我们要善加利用它们,成为一个成功的说服者。

【兴趣拓展】经典的辩论故事 1.南 橘 北 枳

战国时期晏婴代表齐国出使楚国,宴会上两个官兵捆绑着一个齐国人从楚王和晏婴面前经过,并对楚王说:“这是齐国的小偷。”楚王十分得意,用嘲讽的口吻问晏婴:“你们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窃吗?” 晏婴答道:“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二者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生长的水土不同。现在有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窃,一到了楚国就偷窃,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窃,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2.《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即是朋友,又是论敌。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3.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有些人很不服气,在庆功宴上,有人说:“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海都能到达大西洋彼岸。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哥伦布只是从桌子上拿起一个鸡蛋说:“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让它立起 第 6 页 共 6 页

来呢“?鸡蛋在与会者之间传了一圈,没有人能把它立起来。当鸡蛋又转回到哥伦布的手里时,他把鸡蛋的一端往桌上轻轻一敲,很容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顿时,不服气的的人们吵嚷起来。哥伦布说:“你们都看到了,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吗?然而,你们却做不到。是的,这很容易,当人们知道世界上某种事情该怎么做以后,也许一切都很轻而易举了。但是,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时候,都不那么容易。”

4、小时了了

东汉时期的孔融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自幼表现非凡,深受时人称许.

小时侯,孔融曾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任朝中要职,由于他名望高,因此,与李膺来往者都是有才华的名士或者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一般人很难踏入李膺的门槛.

孔融曾经去拜访李膺,但门吏一看是个小孩来访,不由分说将孔融挡在门外,孔融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当他见到李膺后,李膺不解地问:"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李?(即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与你是世家通好."李膺与在场的宾客对孔融的回答十分赞赏.这时在座的宾客中有一个名叫陈韪的人,他不以为然地讥笑孔融说:”小时侯聪明,长大未必成才.”孔融当即反唇相讥:”如此说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陈韪被眼前的这个年幼的孩子弄得很尴尬.李膺大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5、汗不敢出

钟会、钟毓是钟繇钟繇的儿子,他们年少机警,受到人们称许。曹操听说后,对钟繇说:”我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很机智,让他们来见见我吧。”

钟会、钟毓来见曹操,钟毓被威严的曹操吓得大汗淋漓。曹操问钟毓说:”你为何见我汗出如雨?”钟毓回答说:”我害怕至极,战战惶惶,因此流汗不止。”曹操接着问钟会:”你为何面不改色?”钟会回答说:”我害怕而吓得汗不敢出。”曹操对眼前两个小孩的巧妙回答感到很满意。

有一天钟繇白天睡觉,钟会钟毓偷偷饮酒,不久被钟繇发觉,钟繇假装睡着未醒的样子而暗中观察他们的行动。只见钟毓先朝父亲拜了几拜而后饮酒,而钟会却饮而不拜。钟繇问二人,钟毓回答说:”饮酒是有礼节的,因此不敢不拜。”而钟会却回答说:”偷着饮酒本来就是无礼的表现,因此我干脆就饮而不拜。”

钟会、钟毓少时机智的表现自古以来传为佳话。

6、文学家欧伦斯庇格有一天到饭店去吃饭,店主的肉还没有烤好,可是他已经很饿了,店主看出了他的意思,便说:”谁要是等不到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 于是他便走到一边儿,吃了不少的干面包,吃饱之后,他坐到火边,转动烤肉叉,一直把肉烤熟。当烤肉端上餐桌的时候,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都闻饱了。”说完之后,便躺在炉边打盹。客人们吃完后,店主便拿着托盘向欧伦斯庇格收肉钱。他拒绝付钱,说道:”我并没有吃肉,为什么要我付钱?”店主皮笑肉不笑地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都闻饱了吗?所以你也应该出与在座的吃肉的人一样多的钱。”

于是,欧伦斯庇格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接着他马上捡起银币,放进口袋,对店主说:”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肉味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