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课堂实录

人生课堂实录

导入激趣

师:你知道你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

生1:有出生庆典、周岁、十岁、三十六岁、花甲。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2:还有满月、婚庆、古稀。

师:是的,人每走一段时间,总有一次庆典,直到你离开人世,你的后人还要为你举办一次隆重的告别典礼。

师:有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

生3:为亲朋好友相聚。

生4:庆祝这个人走完了某一阶段。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

(生小声议论)

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作家勃兰兑斯的《人生》,看看勃兰兑斯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板书:人生 勃兰兑斯 丹麦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生迅速浏览课文)

师:我们读了一遍课文,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一个自然段,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

(生轮流朗读)

师:谁能说说勃兰兑斯在本文的一开头把人生比做什么?

生1:他把人生比做高塔。

师: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2: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是一步一步攀登高塔一样。

师:不错,语言很简练。可是,勃兰兑斯却用了好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用了几段呢? (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

生3:勃兰兑斯一共用了四个自然段。

师:刚才那位同学只用了一句话就把这个事情说得比较明白了,勃兰兑斯为何要用四个自然段呢?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生4:四个自然段尽管都在写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但各有侧重。

师:好!说说看。

生4(继续说):第一自然段是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情况“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生5:第二自然段谈的是人类在攀登时的心理活动,先易后难,“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新鲜而且留恋,到最后则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了。

生6:第三自然段好像是在谈攀登时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人类对生命的珍惜。 师:“情感体验”一语用得好!接着说。

生6:第四段带有总结的意思在里面。“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不是说,人的一生尽管千差万别,但人的精神世界却有一致性呢?

师:你说得很好,理解也不错,那么你同意勃兰兑斯的比喻吗?

生6(继续说):同意,他将人生比喻成攀登高塔,且先易后难,就像我们一样,小学六年级都很轻松,现在到了初三,压力越来越大,好像生活得很艰难似的。(学生笑) 师:哦!(老师也微笑着说)你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呢!

生7:我不同意勃兰兑斯对老年人的看法:“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我觉得老年人生活积累丰富了,能更容易区别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老年人也更加珍惜生命。

师:说得很好。其实,我也不同意勃兰兑斯的这种说法。这只是作者一家的观点,他强调的是老年人的弱点、缺点,而对老年人的心理意识、洞察力却忽略了,其实多数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不盲从作者的观点,大胆质疑,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8:我认为他把人生比做高塔,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

师:你说说看。

生8:好像是哪位名人说过,只有不畏劳苦,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师: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在这一点上,勃兰兑斯与马克思有很相似的看法。

合作探究

师:勃兰兑斯不仅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还将人生比作什么呢?

生1:他还将人生比作“地洞”。

师:他是怎样把人生比作“地洞”的呢?

生1:他将人生比作地洞,洞越深,人生越精彩,反之,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 师:很好。请你将比喻成地洞的文字读一遍。

(生读5、6两段)

师:这种比喻你同意吗?

生1:他先将人生比做高塔,现在又成了地洞,我有点不明白。尤其是第6段的最后一句“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呀?

师:哦,这可能首先要知道阿基米德是什么人,谁知道?

生2:他是个科学家吧!

生3:数学家。

师:是的,他是科学家:不仅是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他的关于浮力原理的发现很有名,被称作阿基米德定律。“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也是他说的。他生活在古罗马时代,相传罗马人攻陷他所居住的城堡时,他正在沙地上画几何图形,罗马人残忍地杀了他,在杀害他之前,他提出的惟一请求是“不要弄乱了我画的圆圈”!

生4:是说他为了科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吧!我有点明白了,勃兰克斯是指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越钻研就越深入。

生5:我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深入挖掘,不断开拓,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

师:是的!有的人为了劳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这样,就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谁能说说勃兰兑斯还将人生比作什么呢?

生6:他还把人生比“广阔的领域”。他对那些无休止的征战的人们好像持肯定的态度。 师:是吗,你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并说说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的态度。

生6:(读后回答)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

生7:“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这一句也可以看出他的这个态度。

师: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

生8:征战,搞侵略,还爱争斗,老师好像不赞同吧!

(生笑)

师:是的,这与我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种单一的规范化教育,同学们现在处于一个多元的社会,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老师也不会强求你。

生9:其实第7自然段与第5、6自然段是相对的,前面说深度,这里说广度。 生10:他还将人生观比作工场。

生11:工场中的劳动的人们,刻苦勤奋,吃苦耐劳。

生12:作者写他们劳作的情景,着重写了他们工作的琐碎、微小,他们的专心、细致、勤奋,以及取得成就的道路的漫长。

生13:我觉得这些人的工作性质和他们的性格好像都是对立的。一方面他们的工作琐碎、微小,另一方面他们必将经过漫长的道路才能成为大师;一方面他们的工场不大,另一方面却生活在一个广大的“空间”。

此环节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为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是啊,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另一方面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延缓了沙漏计的转动,让时间放慢了脚步。

生14:老师,文章的最后一句“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这句话我还不太明白。“一只可爱的手”指的是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为他解答一下吗?

生15: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而沙漏计之所以延缓转动,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

生16:我觉得“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沙漏计延缓转动”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师:你俩说得都有道理,都是正确的。与前几类人相比,作者对这一类的描写显然更为充分、细致。

拓展延伸

师: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

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

生1: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师:说得很好。勃兰兑斯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

生2:我觉得还没有。比如说像我们,全世界的学生也是人类的一员,而这三种人中却没有我们啊。

(生大笑)

师:同学们不会是笑这位同学说错了吧,其实他说的是对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给他补上去?请注意,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学生开始仿写)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仿写,有多少就说多少。

生3:这里还有一条小溪??

师:你为什么要把人生比作小溪呢?

生4:小溪不停地流淌,就像人的一生,从狭窄的山谷,流经宽阔的大江,直到汇入浩瀚的大海,一路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始终坚定:生命不息,奔流不止!

师:你说得真好!(鼓掌)

生5:这里还有一棵小树??

师:你把人生比作小树?

生6:小树生长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阳光,贪婪地吮吸雨露,拼命地摄取养分,希望快快地长成参天大树,给大地送去绿阴,或者给高楼撑起大梁??

师:太精彩了!(全班鼓掌)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读了勃兰兑斯的《人生》,使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经典的名篇,哪个同学还知道哪些名人对人生做过经典的论述?

生7:我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好像是一个叫劳伦斯的说过一句,在世界的开端和末日之间出现了人,大意好像是这样的。

师:劳伦斯是英国的作家吧,他的作品我不很熟悉,希望你能利用课前推荐的时间给我们推荐,行吗?

老师不避讳自己知识上的缺陷,诚心诚意地拜学生为师,让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生8:行!(很得意的)

生9: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师:很好,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我给同学们推荐一个人,他就是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他写的《论人生》很有名气,有可能的话,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这本书。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的优秀作家对人生也有很精彩的思考,比如冰心、鲁迅等,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相关文章,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后我们来一起交流,看谁写得最好。

对人生的思考,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立足于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

活实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效果较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开头用生活现象导入,取得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效果。结尾的练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

(铃声响起,师生道别)

教学反思

①20xx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显然,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是以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功能为宗旨的,就其深层而言,它不仅是一种“对话式”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个体式”阅读教学。它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品味、求真、索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鼓励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主体作用。

②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主体作用发挥上的正、负向性,它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一味迁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作为阅读主体存在,同时还兼有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和阅读过程参与者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问答、陈述、撰写等方式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因此,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作壁上观。

③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训诫,要在现实的情景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人生寓言 课堂实录

一、 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 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 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 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

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 (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

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967298.html

/gc/gczp/gcsg/200604/4372.html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

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不是很可悲吗?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周国平及寓言的定义。

2.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寓意。

3.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铃声响起:屏幕上播放《指鹿为马》《龟兔赛跑》《盲人摸象》《狐假虎威》的动画片。(准备总结寓言的特点)

【师】:看同学们欣赏得津津有味,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几则小故事有着哪些共同的特点

呢?

【生】:都通过故事反映一个哲理。

【师】:好,都蕴含一定的哲理和智慧,还有吗?

【生】:篇幅都很短。

【师】:对,结构大都短小。

【生】:主人公是动物。

【师】:很好,主人公多为动物,但也有人或非生物。

【生】:这些故事都是在民间流传的。

【师】:不错,他们的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与此同时,大屏幕出现以上四个寓言特点)

【师】:其实,具备以上这四个特点的小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即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什

么是寓言,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大屏幕出现寓言定义)

【生】:寓言就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师】:好,那么想一想,除了刚才我们欣赏过的那几则,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杞人忧天》、《塞翁失马》、《愚公移山》??。

【师】:看来,大家熟悉寓言还是古代的居多。其实在中国当代也有很多文质兼美,耐人寻

味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白兔和月亮》就是其中之一。(板书白兔和月亮)

【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周国平。

(学生交流预习资料,大屏幕打出周国平的生平简介)

【师】:周国平最擅长的就是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寓哲理于常情之中,从而感觉深入浅出,

意味深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这一风格是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加以体现的。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己先出声把课文读一便。(学生阅读)

【师】:好,下面请一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一名同学读)

【师】:读得很流畅,声音、语调把握得也很准确,寓言就是借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那

么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师】:那么在情节上经过怎样的起伏变化?

【生】:开始是喜欢、欣赏月亮、然后天神赐给它月亮,后来它请求天神收回月亮。(教师

板书:爱月、得月、弃月)

【师】:在每个情节白兔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在“爱月”时,它的心情是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的;在得月后,就变得心痛如割、

患得患失。(教师板书:爱月—无忧无虑、得月—患得患失)

【师】:通过白兔得月前后的心理变化,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出

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以总结寓意)

【师】:好了,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看法。

【生】:拥有财富就会患得患失。

【师】:试想一下,假如白兔拥有的是萝卜、白菜、它还会患

得患失吗?

【生】:不会。

【生】:老师,我知道。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拥有巨大财富,或其不配拥有的财富就会患得

患失。

【师】:非常好,作者这里想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际遇,那么白兔最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了

呢?你又如何看待它的决定?(探讨正确的价值观)

【生】:白兔主动放弃了月亮,我认为它放弃财富选择快乐是正确的。

【师】:看来正像作者所说,白兔是慧心未泯的。(板书:弃月—慧心未泯)

【生】:如果我拥有一笔财富,我不会放弃,我会把它用在恰当的地方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师】:好的,用它更好地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生】:我也不会放弃,我认为只要不去过多地在乎金钱,就能获得闲适的心情。

【师】:很好,看来我们要正确看待金钱,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结

尾处提到了“人”呢?

【生】:讽刺了人在财富面前的贪婪。

【师】:你说得很对,能否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人类宁可承受患得患失的痛苦也不愿意放弃

财富呢?

【生】: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皇帝。

【生】:如文学作品中的“老葛朗台”。

【师】:看来人有时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那么,从这篇小寓言中你还获得哪些人生启

示呢?(加深理解)

【生】:拥有未必幸福。

【生】:有得必有失。

【生】:人应学会放弃。

【生】:好与坏是辨证统一的。

【生】:审美与功利不相融。

【师】:看来,寓言真的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劝谕与启示:它让我们放弃“杞人忧天”的烦

恼;除去“朝三暮四”的浮躁;劝我们不在重演“东施效颦”的丑剧;也不再空怀“守株待兔”的幻想。让我们树立“愚公移山”的志向,从此扬帆远航。

教学反思:

对于本文寓意的理解,同学们思路开阔,理解准确深入。看来孩子们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应该充分放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求异思维。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没能让学生当堂讨论创作寓言,如果实施我想会是对他们更大的锻炼。

《落难的王子》教学设计

广灵四中 刘丽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了解文体知识――寓言;

抓住语言描写语句,感悟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训练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能力。

情感、道德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领会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辨证关系,正确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描写语句领会寓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谁能说说“王子”在你脑中的形象?

(锦衣玉食、雍容华贵、多愁善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可谁又能想象一下王子如果突遭不幸,失去眼前一切,他会如何?

今天我们来学习周国平《人生寓言》中的《落难的王子》。

1、板书课题作者。

2、放课文录音,勾画生字词。

3、复习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

二、自主合作,分析文意

1、同学们,你们读课文后最感吃惊的一点是什么?

2、请同学们讨论后完成下列表格: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

3、那么是什么引起他如此巨大之变化?

4、既是寓言,文中又寓有什么意义?

5、就内容、写作分组讨论,互问互答。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

(2)、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

(3)、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

(4)、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5)、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

三、参与体会,加深理解

1、请同学演课本剧。

2、分组讨论:“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分正反方辩论。

四、总结收获,联系生活

(1)、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

(2)、课下收集有关“厄运”、“不幸”的名言警句。

(3)、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创作一则寓言。

五、板书设计

落难

前 的 后

多愁善感 王子 坚强

“天啊,太可怕了!…… “请别说这话,……

我可受不了!” 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落难的王子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

《落难的王子》教案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练习口头表达;

3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学习重点:

1、 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课文导入:

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小主人公在悬涯上遇到艰难险阻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化解成一个个小困难,最后战胜大困难。《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流落荒岛,也绝不所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课本剧演出:《落难的王子》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

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拓展延升: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2、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课堂结语

名人名言

板书

课外作业:

1. 搜集跟这两篇寓言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

2. 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落难的王子》剧本

人物:落难的王子

时间:战争后,王子落难时

地点:异国他乡的大街上

大街上,落难的王子正在行乞。走到路人面前。

王子(向路人伸着手):先生,行行好,给一点吃的吧。

路人(打量):兄弟,我见你相貌不凡,你的身世如何呀?一定有什么不平凡的经历吧! 王子(惊讶):是呀,先生。(停顿)我以前是一个王子。可是,后来??

路人(着急):后来怎么了?小兄弟,说出来,看我帮不帮得上你的忙!

王子(轻轻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不用了,好心的先生。您帮不上忙的。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我的父王被别人杀害了。我的母后也受辱自尽了。我呢?就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天天挨打、挨骂、还没有饭吃、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路人(同情地询问):小兄弟,那你是怎么出来的呀?

王子(想了想):我?我是趁人不注意,从牢里爬出来的。当时,我摔了一跤,腿骨折了、成了残废。后来逃到这里来,靠着行乞过日子。

路人(十分同情而又担心地叫道):天啊,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王子(一本正经):其实我以前也和你一样多愁善感,总是害怕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自己会受不了。但是,我错了。我直到自己落难时才明白,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说完后,一拐一拐地走了,留下路人还在沉思中??

——幕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