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读后感

《灯下漫笔》——鲁迅笔下的三个时代

李馨

灯下漫笔,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穿着灰黑色的,长着黑胡子的男人,在暗黄的灯光下,潜心写作。他时而蹙颦,时而叹息。他时而抬头思索,又时而低头奋笔疾书。他好像时而愁苦,时而愤懑。不过,在他放下笔时,没有写作之时的激动,有的,只是平常时候的从容。他长舒一口气,在暗光之下挺直着腰杆,坚毅地看向那宁静却又寒冷的黑夜。

鲁迅毫不介意通过对自己的描写来表达他对奴性的认识。当时正是钞票贬值之时,鲁迅好不容易攒的钞票却变得低廉。但是,钞票可以对六折或七折的钱币。兑换后的鲁迅,便对沉甸甸的钱币有一种愉快的满足感。

我们看似满足与贬值是矛盾的,但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奴性却让事情顺利的发展了下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是这几千年间,封建统治者,西方殖民者做的最频繁也是最心安理得的事情。

这种丢失后的获得,使人更加珍惜现有的满足,满足完全掩盖住了利益损失的悲伤。正是这种对亿万百姓的精神毒药,使人们越来越迂腐,丢失了人的特性,成为安于施舍,善于乞求,乐于谄媚的奴才。

接着,鲁迅便回首历史。

五胡十六国,唐末黄巢时,五代,宋末,元末,明末张献忠时。这时的人们不仅遭受着洪涝,旱灾的各种自然灾害,而且还忍受着同民族,同血液的同胞的戕害。到处都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家离子散的悲剧。奴隶们茫然着寻找能够带来开平盛世的君主,他们不想再过着反复无常的生活,他们只想要一个有规则遵循的,顺从的生活。而在那时,宫廷里却不乏盛大的宴席,美酒,丝绸玉帛是奉上的见面礼,更有不是所谓见面礼的礼物。

这就是,鲁迅笔下,想做奴隶却做不了的时代。

等到改朝换代之后,奴隶一开始是很满足的。难道这种满足是长久的吗?

鲁迅则认为这是一个暂时的安于做奴隶的时代。

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下的人们,被诱惑洗脑,被残酷充斥着。他们开始变着法,用各种方法来虐待奴隶。久而久之,奴隶又开始茫然,他们不知道以前的所谓的奴隶规则去哪里了? 他们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主人的满意?

所以说,人民起义仅仅只是替下一次的改朝换代清除了道路。奴隶永远是奴隶,他们只能永远的处于茫然与安于现状的痛苦的循环过程。若坚持走历史的道路,永远只会是一个时代和第二个时代循环的交替过程。

希望只能寄托在没有封建制度,没有封建等级,封建思想都风吹云散的新时代,鲁迅笔下的第三个时代。这个时代,人才是真正的人,人才有人的价值,人才是有思想的人。而这个新的时代,则需要青年们的热血点燃,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需要热血澎湃,对民主自由的大声呼唤。

 

第二篇:灯下漫笔有感

读鲁迅灯下漫笔有感

这几日在家中看书,心平静了不少。渐渐的喜欢上了鲁迅的文章。

处事未深之时总爱都余秋雨,看《道士塔》、《废墟》把家国之恨归结到蠢笨无知的国人身上。今日偶读《灯下漫笔》,却另有一番感受。

开篇平淡,提国人琐事。感慨时局,提到“我还记得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忽而变成了一个穷人”。有钱的穷人?不错国家内乱,金融不稳定,钱不就是一张纸嘛?现在不也如此吗?高唱凯歌的CPI配着一档起步的利率,高涨的房价带领着迎难而上的房奴,老百姓手中那“三四十元”不也就不是钱了吗?

鲁迅先生把一包打折缩水后的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的觉得安心。他得到一种思想,就是:国人极易变成奴隶,而变成之后还万分喜欢。不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房奴、卡奴、车奴等等一个个奴隶开心、自豪并吐血的生活着。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奴隶,却还满心欢喜。

鲁迅先生在文中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不是到“现在”

而是到了现在。

国人有感“皇恩浩荡”按着定下的奴隶规则苟活着。却感到自满,痛苦时就回忆那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觉得生活很美好。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就总结好了中国的名族心理,那个真正的汉族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今日的太平盛世换言之也就是大家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先生期望青年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经历了快一百年了,至今未成功。

但是外国友人们却对中国赞赏尤佳。使得国人名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被各国赞扬自古就有。连那动荡的三十年代还有着不少赞颂中国文明的外国人。现在更是不少,他们来了,我们用宴席迎接,他们走了,带走了我们的宝贝,带走了以个个怀揣着各色美丽的梦的年轻人。当我们发现我们被很多国家超越时,我们做出的反应是逃离,是追随。 鲁迅先生在那时亲见各式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夜有饿殍;有吃烧烤身资不菲的阔人,也有饿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贫富差距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到达临界时就是改朝换代之时。中国文明习惯了为阔人安排人肉的盛宴,

中国是个大厨房,国人则是未经加工的食材。

大家都努力着,工人努力的工作,学生们努力着上学,

大家都争取着少之又少的吃人肉盛宴的名额。而成功者凤毛

麟角,失败者就把自己的血肉亲手盛给了成功者。

其实成功者的道路也是一条血肉之路,他们在不断割舍

自己喂养他人中成长起来,当他们割了最后一块肉还站立的

时候他们成功了。他们变得非常的凶残,未弥补自己变得更

加贪婪。

鲁迅先生文中用了一句话“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

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多久了?都跨世纪了。轿夫还是那样脸上总带着微笑,

发自内心的微笑,笑中充满着羡慕、奉承,还有一丝丝的奋

斗热情。他们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血肉。

浩大的厨房啊!无情的食人者!奢华的宴席!鲁迅先生

让青年人摧毁他们。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老去了,“第三样时代”没有到来。

厨房内的锅碗瓢盆依旧在烈火上翻腾着。

20xx年2月

Kevi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