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太行小学 187班 牛培科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

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

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

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三顾茅庐读后感

 

第二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一、设计理念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并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鉴于本篇展现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因此我一是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文字、插图、课后题进行教学,再者是课前根据课题左侧的邮票鼓励他们探究三顾茅庐之前的经过,课后激起他们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并探究三顾茅庐之后的结果。根据简单语文的教学原则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化繁就简,教学目标明确且具体单一,以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在那些地方?化有心设计为无形教授,引导孩子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交流合作学习中领悟人物个性特点、写作修辞,全身心投入到探究课程中,做到人人有思考,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体会。进而愿意在朗读中达到对文本的喜爱,对阅读历史小说的向往。教学上讲究实效,既有扎扎实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有学生独特的个性飞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收集资料,准备《三国演义》小说,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多少豪杰人物!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包罗万象,咏歌了无数英雄风流人物,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至今仍留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既是三国中的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演变为了现代成语,赋予了它新的意思。(出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解释题意(出示课件)

三、课题质疑,初读解疑

(学生质疑)

1

三顾茅庐

预设问题:

1、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2、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当时情况怎样?3、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

2、你能解决那些问题?

(设计说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释题、质疑养成思考习惯,便于阅读时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带着思考察觉读文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出示课件)

1、齐读生字正音。提醒“诸、晌”是翘舌音。“策、尊”是平舌音。“晌”读shng,不读xiǎng。“尊、辰”都是前鼻音。

2、解释“时辰、半晌、草堂”等学生比较陌生的词汇。

(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语文味要浓,基础字词知识的教学不能忽视,要求学生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依靠工具书初步理解词语,为在语境中的进一步理解做铺垫。)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你感觉刘备与诸葛亮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刘: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诸:旷世奇才、雄才大略。)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刘备带着两个弟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成功了。)

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前两次都是在什么情况天气下去拜访诸葛亮的?(生交流资料)

4、尝试分段。提示:具体写刘备拜访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按“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分段。

(生交流)。

(设计说明:一堂课的容量要充实有效,关键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帮助他们理清文章脉络,解决理解障碍,引导他们走上正确探究的道路。)

五、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出示课件)

1、第三次去隆中成功地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诚心诚意)前两次不够诚心诚意吗?(去的两次也是诚心的表现)(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刘备第三次再度亲自拜访诸葛亮的原因,突出他的雄心大志。

3、师:文章具体写三顾茅庐的经过是那几个自然段?(有序出示课件重点学习)

(设计说明: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部分教学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全段教学,抓住“诚心诚意”这个中心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既便于学生操作,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独特阅读体验。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勾画分析,交流体会,达到对人物特点的分析总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认知者和实践者,这样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同样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且还要渗透对比衬托、人物动作语言表现特点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和朗读感悟的训练。)

2

五、体会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

1、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2、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准备了《三国演义》,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吧。

(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

3、讨论理解刘备的话。(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的到水一样!)

4、想像说话练习。张飞经过和诸葛先生的接触,再听了哥哥刘备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六、小结

七、作业。

小练笔:张飞、关羽在日后和诸葛亮的接触中会有什么感受,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八、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设计意图: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并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鉴于本篇展现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因此我一是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文字、插图、课后题进行教学,再者是课前根据课题左侧的邮票鼓励他们探究三顾茅庐之前的经过,课后激起他们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并探究三顾茅庐之后的结果。根据简单语文的教学原则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化繁就简,教学目标明确且具体单一,以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在那些地方?化有心设计为无形教授,引导孩子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交流合作学习中领悟人物个性特点、写作修辞,全身心投入到探究课程中,做到人人有思考,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体会。进而愿意在朗读中达到对文本的喜爱,对阅读历史小说的向往。教学上讲究实效,既有扎扎实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有学生独特的个性飞扬。

3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