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河海大学汪宇 研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河海大学 汪宇2013研一

1. 通读,分别标注出看不懂和看懂了并且觉得很很深刻的部分。

(比如说,)

2. 尝试着去寻找整体的脉络: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

批判”的思路阐述 3. 具体内容:

一、对宗教的批判是对现实世界批判的胚芽 阐述了关于宗教和宗教批判的一系列新观点。 (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和麻醉人民的鸦片 (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三)批判宗教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现实幸福

(四)历史的任务是把对宗教的批判变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二、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一)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是德国人民反对德国现存制度的需要 (二)反对德国现状的斗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三)必须把对德国现存制度的批判提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三、“人的解放”与工人阶级的使命

(一)德国革命的前景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政治解放” (二)“人的解放”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 (二)“人的解放”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

(四)“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

4. 仔细看了一下通读的时候所看不懂的部分,发现仍然有看不明

白的,就去查了一下马克思的写作背景,以及别人写的导言的导读,以及读书笔记。

.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未完成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撰写的,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和发挥了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社会目标,清晰地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写作背景

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考察法国工人运动所获得的新观点、新见解,写成了《导言》一文,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5. 我的收获:

在导言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之后,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 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的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要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导言》里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读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我的感受正如马克思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被“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

 

第二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以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应该属于这样一类人——内心强大但是疯疯癫癫,绝大部分都神经质。为什么呢,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仔细一想结果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我看来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哲学,还是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归正传。

整篇文章看下来,除了几段还能懂些,其它的艰涩难懂,就其中能看懂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人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对某种东西的敬畏,缺乏这种东西的人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鬼才知道何时会爆炸,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依然存在着宗教而不取缔它的原因吧。

无可非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规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个去发现它的人,也许在某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就必然会存在一个人去发现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课时候老师找人回答问题,许多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师点到自己,这时他们往往都希望某某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就必然会跳出来某个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来回答这个问题,种种种种的环境必然会存在一个必然的事情。所以说马克思的出现是必然的,或许即使不出现马克思也会出现候克斯,牛克斯,什么什么克斯。

一个人的口舌再怎么厉害,遇上蛮不讲理的人,结果也是一拳头被撂倒,就好像美国人一样,试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后代会跟你讲什么道理么,有些东西是留在基因中,无形的一代传递一代,不过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头脑,知道利用别人来为自己服务,知道师出有名,即使站在人们的对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无话可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