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机器人总动员》影片观后感

班级:13级机电二班

学号:13602232

姓名:

《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第一幕时,我就被它的画面所震撼。一个机器人在不知疲倦的忙碌着,一眼望去全是垃圾废弃物。这个机器人叫瓦力,他在不停地处理着满地球的垃圾,一块一块的。他用垃圾堆成高楼大厦状物。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地球污染严重,已经没有人类居住很多年,主线是两个机器人的爱情,瓦力爱上了另一个机器人——伊娃。

当瓦力认识了伊娃,场面变的非常的温馨,唯美??

在伊娃熟睡的时候,瓦力为她堆砌起一个“垃圾”人;在她昏迷不醒的时候守护在她的身旁,为她遮蔽风雨,纵使电闪雷鸣、刮风下雨也不在意;当她离开地球的一刹那,纵使浑身碎骨也是义无反顾只为她的一个心形微笑,只为和她的一次牵手,只为她的平安。谁说机器人就不能有爱情?谁说机器人就不配拥有爱情?虽然自己其貌不扬,在心爱的人面前不免有些自惭形秽;虽然她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天空恣意飞翔;虽然她是一个离自己不知有多远距离飞行器上的植物守护体,而自己仅仅只是地球上的垃圾清理工??可是,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些有能代表什么呢?这些又能阻止什么呢?

当地球表面布满垃圾时,当好逸恶劳的人们在一个自给自足的飞行器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神仙般逍遥自在的日子时,当人们臃肿的身躯不会站立时,当人们不知“土壤”“舞蹈”为何物时,当人们渐渐淡忘牵手时触电般的感觉时,是一个地球上的垃圾清理工和一个飞行器上的植物守护者向人们诠释了一切!

一段在外太空的俩人恣意的舞姿——一条白线和一条蓝线,伴随着太空亘古不灭的星辰,在夜空舞出了一段动人的舞蹈,诠释了舞蹈这个名词——一系列的动作,有两个舞伴,以一定速度和节奏随着音乐舞动。一个叫瓦力,一个叫伊娃,两个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两个机器人,他们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的相遇注定了他们不平凡的经历。正是由于他们,人们明白了原来牵手的双方心灵都会有种刹那间触电的感觉;正是由于他们,人们知道了原来地球是他们的故乡;当他们躺了几百年,后来知道自己原来是可以站起来的时才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站起来要比他们预想中要困难的多;正是由于他们,人类才知道了原来还可以举行舞会,还可以戏水,还可以看见真正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而不是虚拟的屏

幕。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造成地球无法居住的罪魁祸首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嘛!人们不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了吗?纵使希望渺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以赴;只要人类的良心还没有泯灭,人类又岂会灭亡?为人类的子孙后代,也为自己,多反省反省吧。当瓦力在为挽回心爱的伊娃让她恢复知觉时和伊娃让自己的爱人瓦力想起曾经的记忆时,他们虽然有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却让我有些发涩的苦笑。让我想到了自己,脑海里呈现出太多太多的往事。我错过了很多。我的心会莫名其妙的微痛。庆幸的是,最终是个完美的大结局;幸好,他们的手紧紧牵在了一起。这一世英名我不要,只为换来红颜一笑;这一去如果还能轮回,我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只求与你天涯紧相随。古人的拔剑一怒只为红颜的一幕至今没有人类去上演,而是出现在小小的机器人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先不说这部影片怎么样,单单说说美国电影与国产电影,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都有种想哭的感觉。不知道是被瓦力的孤独感动还是他和伊娃的爱,还是人类毁灭地球的悲哀,还是人类重回地球的勇气?...瓦力孤独的在收拾着垃圾和爱上伊娃后的无私付出都很令我感动,他们的不离不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发人深醒的地方有很多:沙尘暴中的地球,无边无际的垃圾,并不是蓝色的地球,我们是否想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继续使用超薄塑料袋?继续购买大排量的汽车?继续为了石油挑起战争?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该拍拍胸膛问问自己了。

希望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不要仅仅放在满足人类的需求上,重点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和谐发展。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的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

 

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寒假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鸟长大了,总会要单飞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温顺。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哪里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哪里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 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历,你走过的路他还没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们兴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

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父母只是那个巢,而不可能是它飞行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清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盘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哪怕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倒下去,要站起来,那都是奢侈的。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是变了,但妈妈没有说于他自己而言,他是变得更浮躁更烦恼了更堕落了?还是更踏实了更成熟更快乐了?妈妈关心的只是她不能再享有拥抱亲吻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感受了!爱就希望占有,占有就是一种限制,爱希望回报,回报就是一种索取。爱,有时候也会变成侵犯,既然是侵犯了,就不可能真正视对方独立平等不可强求不可冒犯。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是不是还觉得,我是爱他的,就可以肆无忌惮?而对于被爱的人,其实常常不愿把爱自己的人定义为侵略者或者入侵者,于是便宁肯整天整天和朋友泡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的时候,就带上耳机。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龙应台的《目送》,写的还是太伤感了。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眼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越走越远,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孩子走远了,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去回报,只是,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

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说她在说,我在听,我不违心的告诉你,那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孝敬。

当然,我觉得龙应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龙应台从政。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国家,民族,公平,自由,正义,很像是政治家们在探讨议论人类的发展,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想对龙应台来说这可能是职业习惯思维定势,但对安德烈来说,他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惯了的年轻人,有几分热情,几分牵强,就很难说清了。

比如说,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长时间不在身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十几岁周游了半个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自由、无忧而任性的人。他会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说朋友、音乐、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个母亲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可能没有。

要随时间去的东西,即使你追忆的再辛苦,它也是不会回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