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

刚看完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来观察生活。第一,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图和最大化的利用稀缺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的学科”。现代西方的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以此为逻辑起点,产生了效用论、成本论、生产论等一系列的经典微观经济理论。茅于轼先生在书中的微观部分中,例举了美国人喜欢搬迁的诸多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的变动。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美国的人非常重视公共秩序,而良好的公共秩序背后所隐藏的是时间的节约,而时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言,所有的富国并一定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办事的高效。作者通过公共秩序的现象来揭示了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性这一重要概念。第二,我对通货膨胀的重新认识。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探讨的等宏观问题。在书中,茅于轼先生详尽了论述了通货膨胀这个老生常谈问题。也是我加深了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理解了,同时也改变我以往一个不科学的看法---通货膨胀是不好的。其实,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师有利的,老百姓要想过的更好,关键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口袋不要被CPI所吞噬。如果恶性的通货膨胀出现,那就是灾难来了。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书中的极少数的几个,虽然有些东西我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是我个人认为,学习和阅读经济学著作的乐趣在于去领略经济学中蕴含的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它能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生活、工作以及未来的人生。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已年近八旬,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侄子。他并非天生的经济学专家,在其55岁那年,一个偶然机会使他由铁路工程师转向经济学研究。十年磨砺即推出我国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与它的数理基础》。一个并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经济学爱好者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其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生活中的经济学》书如其名,朴实无华,正如茅老之信念:“经济理论必须逐条还原为经济观念。一切经济现象也必定有相应的理论可以解释。” 他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生活中的经济学》并非鸿篇巨制,仅把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从普通人都能看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却以小见大,说明了生活中的种种规律的本质。茅先生告诫我们:生活在巿场经济社会中,懂得经济学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也能更顺利更成功一些。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这种洗衣粉通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大量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

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来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书中文字平白亲切,论理深入浅出,箴言警句可随手拈来,譬如,“评价一个政策要从后果来判断,而不是从愿望来判断”、“肃贪要靠制度,制度设计不对头,再好的官也会慢慢地变坏”、“经济适用房的政策、降低大学收费标准的政策,都是在为穷人的名义下帮了富人的忙,这是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语句惊人,值得深思。这也让我们明白,在经济进展飞速的今天,道德不会、也不应该被市场规则冲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会和个人致富相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弥补了传统经济模式的诸多弊病,任何企图通过左右经济改革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行为不仅可耻,也必将失败!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生活中的经济学》较其它同类型的书籍,令人更加相信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相应的“手”,这“手”将社会生活组织得井井有条,任何企图强制其改变的作法都会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这本书还将抽象的经济学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书中虽然说的是美国的生活,却处处是中国经济生活的缩影。有许多青年学者受到该书影响走上了经济学研究之路;于我而言,这书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原来生活是这么回事! 经济学并不能帮助我们发财,就像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通过抓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尽管如此,经济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懂得一点经济学知识,你就能够

对许多社会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本书通过生活、理财、工作、消费、创富、商业、管理、成功等八个方面,以经济现象为切入,进行经济解析,对经济学理论、延伸、影响等进行通俗介绍,旨在使读者由此获得对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发展历程的一定了解,并从中领悟一些可以指导个人行为的经济学方法。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作者茅于轼教授曾说:“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是一本“家常式”的经济随笔,紧扣生活中的日常琐事,阐发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及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学业繁忙的同学,只需片刻闲暇,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时间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获。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第二篇:生活中的经济学感悟

生活中的经济学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