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规定的约束下,往往能够够展现才华,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这些合理么?一个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会还是正义、公平的社会么?然而,当我细致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人的逐利并非是一定要颠覆公平正义的逐利,它可以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形成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逐利的过程中,会形成争端、纠纷,有利于促进国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们的希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强烈欲望,付诸于实现欲望的行动,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剂。有人通过节约时间创造财富、有人通过减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有人通过创意创造财富,当然也有人以撞大运的方式创造财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财。不管任何形式,创造的财富实在的积累下来,合法手段创造财富被人效仿,成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径,而非法的财富积累则会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为典型特例教育大众。在这里,我想到了我

们的传统“按劳分配”。马克思理论中谈到,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买卖,转换成货币。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基本形式之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别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资回报等,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当这些收入大于劳动分配收入时就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而劳动收入占绝大比例或全部时,又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依然看中劳动收入,因为这收入最稳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当今社会是不被接受的,那为什么劳动收入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呢?一个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个技术工人月收入可能过万;一个企业普通白领月入5000,而管理层则可能月入数十万,很多人认为不合理。是谁制定的?凭什么这样定?都是我们怀疑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国家收入和社会平均值参考而来,私营企业则是根据贡献值,也就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来定的。老板的工资是其投资收益,它承担着风险较大,所以他们的收入要高。财富的积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这样还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底层的人们愿意付出体力脑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成为投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利益。

这里我还想聊聊产业链条,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经济形式。比如我们早上买了一把青菜,菜农就要种植、收获一把青菜,种子商就要卖出一些

种子,化肥商需要卖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产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应商就要生产原料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购买一把青菜的行为如何能够通知到每个相应环节、每个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计划经济没有能力解决这难题。而市场经济就可以以简单的商品价格信号来控制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如此简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供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劳动所得,在这微观的基本消费环节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一次消费中,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是微观的,但此微观并不真微观,我们也不能只“围观”,出手消费为国家强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消费吧。只买国货,拒绝日货。

20xx年9月10日

 

第二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非常有趣的列子,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著,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本书解释了机会成本、成本效益、边际成本的概念,并于此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100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

一、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从事这一项活动而放弃了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个看演唱会的例子来解释机会成本。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Eric Clapton演唱会的免费票,不可转售。另一歌星Bob Dylan也在同一时间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Bob Dylan演唱会的门票是40美元,去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不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Bob Dylan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Bob Dylan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Eric Clapton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Bob Dylan的演唱会。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也就要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升自我的价值也是机会成本。

二、本书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

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下面我举出几个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例子,并谈谈我的观点。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

除此之外,我认为牛奶装在盒子里还有其他合理性,第一、由于牛奶的保质期短,生产到饮用的周期短,所以采用纸制,以减少成本;而可乐等软性饮料的容器却不能用纸制,因为它们的保质期、周期都较长,纸制相对而言过于脆弱,不适宜长期保存。第二、牛奶的盒子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在挤压碰撞之下,相信只会变得不方不圆、不伦不类,而方形反而更加稳定;而可乐等软性饮料多为玻璃或金属容器,显然制成圆形要容易得多,何况这些材质本身足够坚固,不易变形。第三,牛奶特别是大盒装的牛奶,通常都是一家人共饮或者一人分几次饮用,相信许多人都会将大盒装的牛奶分几次倒在杯中,这个时候,方形盒子打开所呈的直角口子,十分方便倾倒,相反,圆形的口子常常会使牛奶倒到被子外面来,不仅浪费,而且不卫生

2、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一瓶可乐重复买需求更大,可以带来更多收益,而报纸多则不易、因此顾客也不会贪图这点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和国名整体素质和具体国情有一定联系。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可能有人会无限拿报纸,再以低于报纸自动贩卖机价格卖个其他人。

3、为什么很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收费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女性衬衣的做工处理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坏,男士衬衣熨烫起来更为简单。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男女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性多外在更加注重,对自身更加要求完美,男性更加随意,因此对洗衣店需求更必要,而对某些男性来说不具有必然需要。

三、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与巧妙的。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跳门槛太麻烦。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我

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四、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多数百货商店把男装摆在较低楼层,而女装摆在较高楼层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性选择衣装时比男性更为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

梯才能抵达女装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男装部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男装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男装摆在高楼层,女装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男装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女装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经济学。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书中例子的答案,收获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最大的感悟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