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学而后知不足

感谢教研中心邹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好书,每次翻开都有“温故知新”的收获。

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完这本书,值得我们用心品味的句子实在是很多,其中最喜欢的是这样几句。 “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选拔人,而是成就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

这不就是教育的真正本意吗,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遵循了这样一个目标呢?“成就”二字,参透了教育的真谛。而如何才能成就学生呢,我想,除了丰富的学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漂亮的心吧。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漂亮的心,必有漂亮的一生”,其中这样一段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漂漂亮亮的心就是亲生妈妈的爱心。譬如当老师,则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亲生子女,也就是要求自己真正是每个学生的亲生妈妈,甚至比他们的亲生妈妈更像“亲生妈妈”。这位学生的亲生妈妈如何对待这学生,而您也必这般分毫不差地打内心深处来真正地爱这学生,完完全全跟他的亲生妈妈一样。这时,您的心便是漂漂亮亮的心,否则便是庸俗不堪的凡夫心。”当然做到这一点,似乎是很难,但这也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能在基于生命、顺遂生命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提升理念、尊重生命、珍惜缘分、规范行为、完善自身。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改过生智慧,护短心非贤。”出问题时,贤人会说这是我的错,愚人会说我有理,都是你的错。

这是肖老师教育学生的话,可是对于成年的自己,这话仍然有道理,发人深思。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们一定是对的吗?如果有了错误,我们是否能如肖老师所言,以身示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呢?如今我们都会感觉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感,而责任感究竟如何培养?除了压担子、讲道理,我们是否能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争当贤人呢?作为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琐碎的事情,如果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我们也能弯下腰,低下头,真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我们的孩子是否会从我们这里学到的更多呢?我想,一定会的。想想自己曾经这样做过的,往往得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很少有学生因为老师的谦卑自省而让学生得寸进尺,自以为是。相反,学生往往因为老师的谦虚大度而真正感受到宽容背后是自信的力量,礼让内省倍增人格的雄浑大气。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别人骂你,别人说你,能不能伤到你?没有一个人能伤到你,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不听。

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因为感同身受啊,身为班主任,要和五六十个孩子相处,这是一份不浅的缘分,但是,也有孩子因年纪尚小,不懂珍惜。对于老师的教育未必都能马上接受,对于老师的用心未必立刻理解,师生矛盾在所难免。因此,背后诋毁老师的学生,总是有的,对老师不敬的言辞,并不罕见。对此,作为老师,我们最好不要听,哪怕是传言,如果我们的定力不好,听了这样的话,总会在心里对这个学生产生主观上的厌恶,这样会使我们的判断不够客观,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另则,会扰乱我们内心的平静,徒增烦扰,造成精力和心力的内耗,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不提倡学生背后打小报告,如果有什么事情,让值日班长在晚点或班会总结时,当面指出,绝不做在班级安排眼线的做法,这其实既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应该以磊落的方式教会学生为人处世。 “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君子可使为小人。”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现象是颠倒的,讲关心的话不好意思,讲伤害人的话却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所以,更要让孩子多讲这样的礼貌

体贴的话,让礼貌柔和成为习惯。

很喜欢这段话,自己在班级里也尝试着去做,结果发现挺好。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放学时要进行晚点,晚点后我总是站在讲台边督促孩子们快点收拾书包,当孩子们一一从我面前经过时,孩子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会转过头来说老师再见,也有的孩子,不看你,小声地嘟哝一声老师再见,还有的孩子干脆从课桌间穿过去,直接走到门口避免和你打照面,这样就不用打招呼了。当然也有孩子大摇大摆地从你面前走过,什么也不说。看着孩子们的不同表现,大致是可以理解的,很长时间也没有怪罪他们。偶尔,我会冲哪个不打招呼的孩子说“**再见!”每逢此时,孩子都会不好意思地回头冲我来句“老师,再见!”这样久了,孩子们的表现一直如此,各种状态都有,特别是当我晚点时批评他们之后,晚上走到你面前打招呼的更是寥寥无几。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有责任教会这批孩子懂礼。于是,每天放学之后,我会站在讲台前靠门的位置,等候着孩子们的告别,当有那个孩子不打招呼时,我都会大声地说“**,再见”,孩子都会红着脸回头和我好好地打个招呼,哪个孩子不看我和我道别,我会把他喊回来,看着他的眼睛和他告别,就这样,孩子们很快就习惯了这种告别方式,我也每天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习礼”的机会,孩子们用自己的点点付出为这个班级营造了一种尊师懂礼的氛围。

二、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肖老师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四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详细的阐述,书中所列举的事例似乎都微不足道,但肖老师的每次处理都让人折服,尤其是她熟稔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读完感觉肖老师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作者的那份心境,而这份心境除了肖老师与生俱来的良善之外,我想可能也与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吧。只有接受传统文化浸染的老师才能将教育演绎出如此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也深深吸引、感染着自己。

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这并非是一日之功,即使自己现在努力,也需要数年的积累,但至少我们有了成长的方向。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了这本书之后,方才发现自己是如此浅陋,对于弟子规以前是有了解的,但所有的认识似乎都停留在字面,没有想到弟子规可以如此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如此来塑造、感染学生。自己也是天天在教学,可是我们为学生创设了怎样的情境,又传递给学生的是怎样的心境?相比肖老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又有多少时候是立足于孩子的心境,站在人文的角度来引领生命成长的呢?读到此,方才明白教育只有关注到孩子的心境时,孩子才会回归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一个表面给教师看,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得法的,有持续能量的。身为教师如何引用经典,明理导行,并非随手翻几部经典那么简单,非要明白此中真意,否则很难如此驾轻就熟地运用自如,学无止境矣!

自何时起感觉自己身为一名思品老师真是一份莫大的荣幸,读了这本书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认识。因为只有我们的课堂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标准为硬性要求,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立德树人为己任,在课堂上积累功德。每节课,每一个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我们都可以竭尽所能的熏染影响身边的孩子,以真善美来感召孩子们,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第二篇:醒来的森林读后感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

林瀚

在时间的庄园里,你在这里,我在这里,约翰·巴勒斯也在这里;没有人规定或是预料到我们会在这里相遇。约翰·巴勒斯唤醒了我对大自然更深层次的兴趣。

我跟随着巴勒斯来到美国着名的哈德逊山谷,>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我们走进弥漫着原始气息的森林,观察不同的鸟类筑巢的乐趣;在巴勒斯自己的小花园中,看到“鸠占鹊巢”的场景??

这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它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增长了我们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和知识。更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

约翰·巴勒斯在创作此书时,正是因为他对鸟的热爱和熟知,而使得他写文章时挥洒自如,而不是古板地进行精确的科学阐述。

书中所描写的内容让人置身其中。我的>收获是在林间原野而不是在书房。从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每一段语言奉献给我的不是华丽的文字,而是约翰·巴勒斯通过精确观察与体验而做出的细心严谨的记录。因此,每一个文字又都是真实的。

然而,在鸟类学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追求、追踪与发现。其中的乐趣与狩猎、垂钓和野外活动一样。无论我们去何处,它都伴随我们的视觉与听觉而至。

但是约翰·巴勒斯以其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趣意盎然的百鸟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惊叹。

“如同特别关照某种鲜花一样,季节的每一段良辰都对某种鸟儿格外垂青”。而每种鸟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歌喉与个性。灰冠山雀清脆甜蜜的哨子;五十雀柔和、略带鼻音的笛鸣;蓝鸲多情而欢快的颤音;草地鹋悠长洪亮的鸣声;鹌鹑的口哨;松鸡的鼓点,燕子的叽叽喳喳与喋喋不休;猫头鹰有一种让黑夜充满了音乐的愿望;隐居鸫之歌浑厚神圣,其乐器是他在偏僻孤寂的地方吹起的一支银笛??知更鸟喜爱喧哗、天性快活、亲切和睦;杜鹃孤寂温顺、清纯脱俗;褐弯嘴嘲鸫像个罪犯似的偷偷摸摸;灰猫嘲鸫不仅是个放荡轻浮的女子,还是个好追根究底的长舌妇;红眼雀则像个日本人,冷漠地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而棕林鸫则像一位举止优雅的贵族;秋季,鸡鹰悠然自在地盘旋在宁静的长空,连翅膀都不怎么抖动,可是却会流星般陡然冲向大地,在快要落地的一刹那又弹向空中,那是一种力量的自然流动??

鸟儿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他们独特的歌喉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春天不仅仅是你、是我、是约翰·巴勒斯、是所有人喜欢的季节,更是鸟儿的节日。每种鸟儿都以自己的方式赞美着春天,歌唱着生活,享受着生活。

劳动最光荣!鸟儿们可是勤劳的模范,它们一刻不停地忙碌,筑巢,寻找配偶,哺育后代,延续着自己的种族,一代代生生不息,蓬勃旺盛。

大自然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精灵。多少年来,他们之间形成了这般深厚的默契和情谊,而人类只该在一旁默默注视,任何稍进一步的干涉在我看来都是一种鲁莽、不敬和自私的表现。即便如该书约翰·巴勒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情与感受力的人,当见到一只他没有把握叫出名字的鸟儿的时候,也会暴露出人类的自私和残忍。

通过本书,我又认识了一只代表奥运精神的鸟——蓝鸲。文中这样写道:“当大自然造就蓝鸲时,她希望安抚大地与蓝天,于是便赋予他的背以蓝天之色彩、他的胸以大地之色调,并且威严地规定:蓝鸲在春天的出现意味着天地之间的纠纷与争战到此结束。蓝鸲是和平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出上苍与大地的握手言欢与忠诚的友谊。他意味着田地;他意味着>温暖;他意味着春天柔情似水的追求,又意味着冬天躲避退却的脚步。当你听到蓝鸲的第一声啼鸣时,那肯定是一个阳春三月的早晨;仿佛上苍的似水柔情发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让词语撒落在你的耳际。它是如此的温情脉脉,如此的信誓旦旦,一种掺杂着些许遗憾的希望。”

我通过这些美丽而富含寓意的鸟类的欣赏,通过对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深沉的大自然的触摸,感觉自己离大自然更近了。

它们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仍将继续存在下去。当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孕育他们的自然母亲,并自以为已经征服了自然的时候,他们永远不该忘记这些道理。

它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只要你保持着对它们的敬畏和爱戴,一颗像蓝鸲一样善良、慈爱、和平、广阔的心胸,世界是美丽的!你心中的森林醒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