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

《像山那样思考》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像山一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三个专题“湖山沉思”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专题共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从对自然的描绘到抒发人生感慨再到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这篇课文在最后一个板块,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通过狼这个特殊的意象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把握狼的生态意义,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这是一篇散文,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的解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里。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像山那样思考》以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哲理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学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有文学的功底,还承载着思想教育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诗意美和明显的思辨色彩。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难点: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描述法,比较赏析法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我的教学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播放电影片段《后天》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表达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播放一些生态遭破坏的图片。

然后让学生谈谈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后导入课文的学习。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是我上课的重点。这个环节主要有3个问题:

1.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2.正音正义:

3.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狼嚎

4.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讨厌狼-同情狼-发现狼-与狼共舞)生态太恶化带给他的思考

在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内容大致掌握,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读课文前3小节,试想在课文描述的情境当中,你对狼嚎是怎么理解的?而作者呢?

2.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排比 把深刻的伦理置于形象的表述中,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

3.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有何由来?(源于一只狼的死亡 生态恶化的思考)

4.从他的经历中你读出了什么?(像山一样思考)(生态和谐)

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

课堂小结: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拓展阅读:

1.梭罗《瓦尔登湖》节选,表现人在自然中的享受,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 梭罗《瓦尔登湖》

2.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日本 谷川俊太郎,

与这篇课文对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介绍有关的新闻报道

布置作业:

请为世界环保日拟一个标题并写一段宣传文字。

附:板书设计

人 人 服 征

从 服

自然 像山那样思考 讨厌狼 同情狼 发现狼 与狼共舞 平 和 等 谐 自然

 

第二篇: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练习题苏教版必修1: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21 像山那样思考

——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嗥叫(háo) 兆头(zhào) 迸发(bèn) 毛骨悚然(sǒn) ...

B.驯服(xùn) 蔑视(miè) 挑战(tiǎo) 面面相觑(xù) ....

C.饿殍(fú) 艾蒿(hāo) 蠕动(rú) 飞流急湍(tuán) ....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ǎn) 青面獠牙(liáo)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蜿蜒 侮蔑 走头无路 安之若素

B.嬉戏 烦燥 毕恭毕敬 息息相关

C.嘉宾 亵渎 贻笑大方 无动于衷

D.风致 脉博 砥砺品格 鸦雀无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①那些不能________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②牛群也是如此,________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

③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________。

A.辨别 清理 体会

C.辨别 清除 领悟 B.辨认 清除 领悟 D.辨认 清理 体会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语文练习题苏教版必修1像山那样思考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听到声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

B.他向来以冷静著称,面对气势汹汹的对手,他依然面带微笑,无动于衷。 ....

C.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或缺的。 ....

D.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1)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2)这个世界的

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6.文章写到了“我”对狼嗥的前后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是怎样的?

答:

7.作者为什么又提到了牛群和沙尘暴?

答:

8.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三、一法一练——解读文章的标题

解读文章的标题能快捷、准确地领悟作品内涵。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②形象地暗示主题。③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有些文章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除此之外,还有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标题有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

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表明写作对象等作用。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个题目赋予山以人的灵性,人要“像山那样思考”又是比喻。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形象而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 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 “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药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

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撅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9.本文原本是写“大明湖之春”,但最后却用一定篇幅写了“大明湖之秋”,请结合全文,

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1.A 2.C 3.C 4.D 5.B

6.年青的时候作者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

堂。即从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地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后来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转变的。再具体点,是作者看到那一只垂死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心灵受到了触动而转变的,从文中这几处可找到根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7.作者写牛群和沙尘暴是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呼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

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维持生态平衡。

8.(1)揭示人与动物都在为和平、安全、舒适和繁荣而奋斗,同时作者隐含的意思是:人们不

能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发展”而目光短浅地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者按“鹿”、“牧牛人”、“政治家”、“我们”依次排列,旨在提示我们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

(2)“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按自然法则生长着。“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照应了文章开头。

9.写这种萧条冷落的秋景是为与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春景相互烘托映衬,

从而更凸显“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