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读后感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

读《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

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摘要:

在中国新一代人的记忆中,中国是世界东方的新兴的经济体。我们的国家从落后走向富强,抓住了新世纪的发展契机高速发展,19xx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xx年入世以来,中国更加快了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经济进一步迅速增长。但是,中国打开市场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不仅有机遇更有压力和挑战,以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以及其幕后操纵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种种压力,让中国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困难重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不妨去看看西方如今的发达国家的成功历史,通过阅读张夏准博士的《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中对西方国家发展早期产业、贸易和技术等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制度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际上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发达国家的真诚帮助,而发达国家则处处遏止发展中国家登上发达的台阶。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张夏准博士的著作:一、揭露发达国家“表里不一”;

二、剖析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三、探讨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一、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对于渴求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是必要的?主流的观点一直推崇一些“好政策”和“好制度”:民主制度、公平完善的官僚和司法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等“善政”,以及与自由贸易相适应的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等经济政策等。在今天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学生学习到的是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幼稚产业保护论”等则是作为错误的理论出现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但是,该有人想起来追问,这些所谓的“坏政策”的实施又是来自何方呢?

事实上,当今发达国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所采用的政策和制度与他们认为的、他们宣扬的他们自己所用的政策和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张夏准博士整理的资料可以看到,当今的发达国家正是这些“坏政策”的早期实施者,不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韩国的赶超战略都和“坏政策”的实施都有着紧密联系——“坏政策”实施的时期,正是他们经济的腾飞阶段。利用操纵世界经济的实力,发达国家在制定经济体系的规则上实行双重标准:发达国家自身在发展时期坚持保护幼稚产业、出口补贴等“不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发达国家如今坚持要求发展中国家采用“华盛顿共识”一致认可的政策——限制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私有化和撤销管制等,即所谓的“好政策”。

以英国为例,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意的幼稚产业促进政策实现经济超越:引入“低地国家”的熟练工人、提高羊毛出口税赋、有意禁止羊毛出口,以及以控制关税为主要手段的渐进式方法[1]。之后,作为领先国家,英国对殖民地禁止其出口同英国形成竞争的产品、对半独立国家剥夺其关税自主权以对竞争国家集中力量防止本国先进技术的流出[1],可见英国积极采取引领战略维持自身的地位。一个国家一旦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劲头,希望利用自己的经济、政治强势,向前发展得更远,18-19世纪英国的这些政策就是发达国家抑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实证。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实现了技术上的无与伦比,信心十足的厂商要求自由贸易,英国才开始削减关税,并废止《谷物法》,采取自由主义政策。然而,自由贸易并没有持续到下个世纪,19世纪80年代,英国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过去后,贸易保护主义再次被“理智”的英国人引入。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可以看到,当今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表面上鼓吹自由贸易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其实明白几乎每一个当今的发达国家处于赶超阶段时都采用过某种形式的幼稚产业促进战略[1],而更需要关注的是,英国、美国这两个通常被认为是自由贸易政策发源地的国家的当年的关税保护力度最大。从赶超别人的“偷猎者”变为防止别人赶超的“狩猎者”之后,发达国家否认自己曾经采取的措施,致力于宣扬另一套措施的优越性,此即为“表里不一”。

二、发达国家为何推开梯子?

从以上发达国家的“双重标准”中,我们可以看清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接下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部分,来分析发达国家“表里不一”的行为,解释发达国家为何选择推开梯子?

1、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美化原始积累的残暴性

发达资本主义政府在赶超战略中投入巨额国防采购和研发投资资金,并对一些工厂给予了大量的补贴与支持,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授予垄断权、卡特尔安排、导向性贷款、投资规划、人力规划、研发支持等[1]。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把纳税人的税收投资到资本家的工厂中,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却远不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本家的利润增长速度,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以英国为例,伴随着政府大力保护纺织业发展,政府为了行业的发展对无产阶级的利益采取漠视态度。仅在圈地运动中政府采取的强制措施,就造成了大批原本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无家可归,生活在贫困线下,另外政府还强制流民、难民进入工作条件恶劣的工场做工,以提高英国的纺织业产量。从资本主义的伪善性角度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精神,淡化原始积累阶段政府及资本家的暴力、压迫和剥削,从而达到美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暴性的效果。

2、依靠自己的先知 压榨后来者

为什么对于当今发达国家赖以取得成功的政策——积极的产业、贸易和技术政策等,发达国家认为不可以被发展中国家使用、对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有发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达国家控制的国际发展政策机构推荐给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是否只是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并不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面对此类问题的回应是:时代变迁,社会呼唤民主政治、完善的知识产权等“好政策”,但是用事实来说话呢,“好政策”是否有好结果呢?根据维斯保罗等对116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数据统计,1960-19xx年间GDP人均增长率只有3.1%,而1980-20xx年间人均GDP年增长率仅为1.4%。在统计的116个国家中,只有15个国家——88个发展中国家有13个,在这两个时期获得了大于0.1%的增长幅度,另外还有一批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GDP倒退。不得不说,对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坏政策”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比运用“好政策”20年间获得的经济增长还要高。

富国如何变得富有?自由主义政策?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事实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采用类似高度干预主义的发展战略的经济政策而繁荣,虽然他们宣称不应继续这种制度。

以发达国家宣扬推崇的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为例,这是实现赶超战略后发达国家采用的从未用过的制度和政策。在“不择手段”地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技术领先后,发达国家爬上了台阶,此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让发展中国家沿着梯子爬上来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是后来居上,为了防止技术流出,发达国家采取此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阻止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看到,自由贸易对于工业发展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有利,对不发达国家没有好处,对经济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不论性质地保护一切既有产权,而是在何种条件下利用何种产权[1]。自由贸易政策符合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发达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的意图正是依靠自己的先知,压榨后来者。

三、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水平低于当今发达国家过去的水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身民主之路十分曲折,历经十数年改革才达到民主制的最基本要求——普选和秘密投票,但是其民主实践仍受舞弊、贿选、暴力的困扰[1],官僚制度现代化也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改革才得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早期,公职被视为私人财产明码买卖、产权侵犯习以为常、福利制度劳动法规的没有或恨不健全等是普遍现象。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一窥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

民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吗?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许多制度当今发达国家未能执行,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制度升级的成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承受得起的制度很多也未被接受,因为实行这些制度会使某些人的利益损失。虽然并不能确定“善政”一揽子计划中的制度中有多少真的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可以确定的是,对于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制度是其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只不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外部压力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满足自身的利益。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踢开梯子”行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以实现经济崛起?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事求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按照现实的方式去做,用事实说话,同时与恰当正确的政策相结合[1],并积极抵制国际要求我们改进制度质量的压力。

发展中国家必须思考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有利于本国的快速发展,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特质的政策适应性。在我们已然知道,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比同阶段的发达国家大大改进了制度水平,亦看清了发达国家的“表里不一”,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不急于过快地提升所谓的制度水平,毕竟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相当的成本,我们需在经济基础上适时建立适当制度。

必须看清一个现实,不论是在政策领域,还是在制度领域,当今发达国家正在“踢开梯子”。

参考文献

[1]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1-01出版

[2]刘力:《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20xx年02期

 

第二篇:国家订单读后感(2)

《国家订单》

作者:王十月

评语:作为一位从工人中走出来的作家,王十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他的《国家订单》在危机与生存的紧张叙述中烛照人心,求证个体的权利、梦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公正、准确地把握时代生活的能力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当然不只是像《红楼梦》那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依我看来王十月的《国家订单》也是值得人细读的。王十月在《国家订单》中想表达:在全球化的师弟啊,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都是与别人有关的。也许,当我们都在庆幸“9·11”事件发生在美国的时候,在中国,却有着大批人也深受其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这就是强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悲哀;这就是命运无常、捉弄人的无聊。

在王十月的作品中,打工者们是弱势群体,他们都命运都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当遇到困难时,总是祈求上天再给他希望,只可惜,只希望来得太渺茫,和希望共生的是失望、是绝望。文中好几次都提到了命运。正如:“命运在他快要崩溃的时候,突然给了他希望,可是希望破灭的这么快”“命运就像一只猫,而我们不过是一只老鼠,命中注定了是要被弄死,却不让我们一下子死得痛快,却是把我们折磨得死去活来”。其实命运折磨的是那些弱势群体,往往他们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给了他们希望,为什么又让他们失望、绝望呢。我想,这就是命运无情的地方。

小老板说,其实命运是给过他机会的,但他没有好好把握。也确实,如果它能够现实一点,不那么贪心,把工作外包出去。或者,不那么无人性的要工人加5天5夜的班,也许就不会掉入命运的陷阱。可是,濒临破产的他,如何能够放弃这一次的希望。底层人民就是这样无力,明明命运就在眼前,弹指一挥间就能改变命运,可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往往玩不过命运。这是底层人民可悲的地方:命运往往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很佩服王十月,他把底层劳动者的悲哀与不幸描写的很细致、很生动。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深入人心。我想就是因为他平平叙述、细细道来,却说出了一个大家都想说出的真相。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总认为自己能够改变命运。这么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佩服的同时也怀疑他行吗。当你自信满满想要改变命运的时候,命运却在骄傲的向你宣战。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肯定不是你。但人总是经得住打击的,只要没死,他就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如果,我们早知道命运的安排,是不是就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冒险。如果文中小老板能够预见他的未来,他还会不会坚持接受订单。有时候,命运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一次又一次的捉弄我们。

所以写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南方制造业小镇的故事。故事中的小老板是一家私营服装厂的开办者。他靠着多年打拼的经验,从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最后终于拉起一拨人马自立门户。但是,小老板手头上的工厂毕竟规模不大,他靠一名香港外贸商赖查理断断续续发来的订单维持运营,以图壮大。李想是小老板的得力助手。赖查理未结清货款突然失踪,小工厂的存亡岌岌可危。面临妻子即将生产的经济压力,李想向小老板提出辞职。李想的一名律师朋友周城那边催得紧,要李想给他做助手。小老板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终于下定决心,即使工厂破产也要先把工人的工资结了。在这个紧迫关头,赖查理给小老板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报酬很高的订单,要得紧,那就是要在五天之内生产出二十万面美国国旗。接到这个订单,小老板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紧锣密鼓地做出安排,准备打个翻身仗。他立即付清拖欠工人的工资;对曾经给他写恐吓信的工人张怀恩恩威并施;还临时奖励李想一万元以便稳定他的军心。生产大会战如期开展,李想曾经提醒过小老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生产二十万面星条旗几乎是不可能的,并建议对外转发部分订单。但是小老板执意要抓住这个机会捞回一笔。连续五天五夜,工人们只因为机器发热无法运转休息过四个小时。在连续加班期间,工人们怨言四起;只有张怀恩尽心竭力,毫无抱怨,他拖着病体协助小老板完成了生产任务。李想因为妻子打来电话说快要生产了,临时离开工厂。做完订单后,小老板履行承诺,把工人们带到大鹏湾去游泳。但是张怀恩并没有同他们一起出游。小老板说张怀恩大概是去看他的未婚妻了。小老板来到做妓女的情人阿蓝住处,像别的客人一样,小老板在她面前描绘起自己的壮丽前程。突然,小老板接到工厂来电,说张怀恩死在了车间的布料堆里。张怀恩的父母来工厂为张怀恩料理后事,小老板把他们安排在一家宾馆,并答应给张怀恩

父母八万元赔偿金。李想已经成了周城的助手,他们受一家美国基金会的资助为中国劳工免费代理赔偿诉讼。周城、李想他们一听说小老板给出的赔偿金数额就打抱不平,主动为张怀恩父母免费代理。他们找到小老板,准确地把张怀恩之死定性为“加班致死”,提出八十万元赔偿金的要求。被逼无奈之下,小老板反而天不怕地不怕了。他一个人出去散步,看到马路旁的高压电线杆,爬了上去。他拿出那面原本打算珍藏起来用以展示工厂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历程的星条旗,在空中飘展。警察在劝导,妻子在电杆下祈求,情人阿蓝打来电话请求他不要把自己抛下,赖查理又打来电话说再追加订单。小老板把电话摔得远远的,把那面星

他的《国家订单》跟其他作家的小说有些不一样,也是特别的,这就是鲜明的个,这也是一个作家出来的条件,很重要的条件。《国家订单》,在一个小老板面临的危机里展开,他的合作伙伴赖查理消失了,消失了四个月,他不能发给工工资,厂子面临破产。就在他已经绝望时,赖查理又来了电话,还来了订单,美因为911事件,民高涨了,需要旗,这也就给小老板带来了生机。赖查理给小老板20万面旗的订单。小老板便安排工加紧生产,他把工厂起死回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国家订单》里写的几个,都很有格。小老板的妻子在小老板最困难的时候,冲他发火了,应了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各自飞。”朋友李想也因为妻子的临产而离开小老板的厂子。还有一个工杀小老板的心都有了,因为拿不到工资。 还有一个女阿蓝。小老板一样的物。写了小老板和阿蓝的*。寥寥几笔,决不是噱,给真实的感觉。

真实也是小说给的总体感觉。不是那种对底层想象中的描写,也就没有过分的煽。他的文笔运用短句,语化。让有一种持续阅读的望。他把真实以最为生活的方法书写,让感觉离生活是那样的近,有些无奈,却有一种坚韧传达出来。

《国家订单》讲述了一个服装厂小老板,因为香港贸易商赖查理的货款收不回,濒临倒闭。恰好这时,美国发生了“9·11事件”,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悬挂国旗。赖查理向小老板下了一批美国的国家订单,要求小老板在五天之内生产20万面美国国旗。为了按时交货,小老板不得不逼着工人加班,五天五夜只睡四个小时。国旗终于按期交货,小老板也履行诺言,带着工人到海边去游玩。此时,却发现新提拔的车间主任张怀恩,因连续加班累死在了车间的碎布料堆里。如果没有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弱势者基本人权”为名头的律师周诚的出现,小老板用8万元即可平息掉“死亡事件”。周诚却以80万元索赔把小老板逼上了破产的绝境。最后,小老板在傍晚时分爬上了高压线架。小说到此戛然而止。

围绕加班生产国旗,小说还穿插描写小老板与张怀恩、李想等打工者的爱情与生活,治安员查暂住证、收容遣送、工人暴力讨薪等细节。不同人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也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鲜活饱满、真实有力、直指当下、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使小说拥有了直入肺腑的说服力。王十月的叙述坚持了一个客观的中立者的立场,没有时下一些作者在描写劳资关系时,先入为主的批评资本怜悯弱势的高姿态,来为自己博取道德制高点。他客观地为我们呈现了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以劳动力廉价为最大特点的中国制造业在当下的困境。这不仅是个人之痛,更是时代之殇。

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认为,《国家订单》直面中国的现实,作者身临其境,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笔者觉得,小老板“失望———希望———绝望”的现实遭遇,折射了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发展之痛”。无论是小老板、累死的张怀恩,还是为了生计要辞职的李想,他们不过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竭尽全力地拼搏。

20万面国旗,是小老板的救命稻草。为了独享全部利润,小老板动员全厂所有员工,包括自己,24小时加班。如期交货后,工人得到了比平时高得多的工资,小老板还领着全厂工人去海边旅游一天。如果张怀恩不死,这样的结果将是皆大欢喜。他的死,尖锐地批判了“为了利润可以不顾一切法律规定———可以将人的基本权利压缩至最小,甚至没有”的发展模式。

小老板的选择具有普遍性,在利益的强烈魅惑下,他做出24小时加班的决定可谓“合情合理”。在张怀恩的赔偿问题上,若是8万元的赔偿标准,他不会破产;而律师提出的80万元,意味着他又要回到10年前一无所有的境地。所以,小老板最后的选择同样具有普遍性。无论赔偿多少,都是一个谁该为低端制造业所奉行的低人权恶果买单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个糟糕的答案是“中国人”三个字。

小说结尾,坐在高压线架上的小老板又接到了赖查理的电话,要求他再加工10万面星条旗。他扔掉手机,一边骂着“去他妈的国家订单”,一边摸出口袋里的星条旗样板,使劲扔掉。这或许可以看做小老板的觉醒,却为时已晚。

王十月的中篇《国家订单》(《人民文学》20xx年第4期),从广义上仍然可以划到“底层写作”的名下,但它却很有新意,这种新意表现在它关注劳资矛盾,改变了以往作品在劳资关系中“妖魔化”老板的倾向,甚至,还涉及到了劳资雇用关系之外所产生的惺惺相惜的情感层面。小老板面临着三角债的危机,香港人赖查理欠小老板的货款,小老板欠供货商的钱和工人工资。工厂山穷水尽,连最受老板器重的李想也萌生去意。这时候,峰回路转,赖查理突然出现,工厂起死回生,但是,李想和小老板之间的情义一去不返,李想的建议小老板也无心再听。为了完成赖查理的订单,小老板让员工日夜加班,最终酿成了工人张怀恩疲劳死去的惨剧。张怀恩的家人原本满意小老板的赔偿,但是在为工人维权的律师周城的“帮助”下,他们反悔,小老板无路可走,自寻短见。

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中,涉及到了有关劳资关系的方方面面,显示了这一工业社会的伴生关系背后所牵扯到的多层次的社会矛盾,很容易让人想起《子夜》,只不过与吴荪甫相比,小老板的经营、野心和对员工的驾驭都缺乏大气魄,都显得“小”。然而有意思的是,决定这个偏于中国南方一隅的小老板的命运的,居然是美国的“9·11事件”;小老板接受的订单,居然是制造大量的美国国 旗。如此卑微与宏大的落差在“全球化”现实中的整合,或许是作品另外一个值得延伸思考的维度。(文艺报)

一个濒临倒闭的、面临重重困境的企业,突然之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大订单,因“9·11”事件爆发而催生的国家订单,于是乎,这家企业得以起死回生了;于是乎,这家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开工了。似乎是上帝在眷顾着这家企业里的所有人:老板、员工,还有这家企业的债主们。他们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是一群背井离乡,来到这片土地上开掘“金窖”,朝思暮想着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工。就是这家企业的老板,也同样是一个农民工,一个通过自己胼手胼足的努力,才开创下这一家企业的农民工。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几乎出于所有人预料,在加班加点的过程中,这家企业里死人了,死了一个为了报答老板“知遇之恩”而拼死拼活工作的农民工,他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于是乎,情势急转直下,记者们、律师们纷纷盯上了这家企业,光是他们为这个可怜的农民工开出的“命价”,就足以让这家企业重新走到破产的边缘。所有人的美梦都成了泡影。上帝重又露出了狰狞的面孔,用自己的翻云覆雨手,置所有人——尤其是企业老板于不堪承受的境地之中。这就是实力派作家王十月的小说新作《国家订单》。

毫无疑问,这样的故事情节,是富有戏剧性和传奇性的,十分耐读;尤其是这样的故事跟农民工的生活、生命和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目前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就特别地具有轰动性效应,也特别地富有意味,更是特别地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很明显,这是一部关注农民工命运的小说,但却是用别样的视角,来关注农民工命运的小说。小说中那个神秘的外籍商人赖查德始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的莫名其妙地失踪,就能让这家企业濒临倒闭;他的一个突从天降的订货电话,就能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他金口开出的交货日期,却又让这家企业重新面临灭顶之灾??直让人疑惑,他就是那个掌管着、拨弄着人们命运的上帝吗?抑或是民间传说中那个能给人带来旦夕祸福的神巫?他在小说中的强势存在,无疑使小说获得了一种形而上意蕴。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是用神秘的命运视角来关注农民工命运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农民工只是社会人生意义上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没有了政治意味比较浓厚的身份界定。从而,也就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明显区别于其它“打工小说”的素质。其它“打工小说”大都是从社会问题角度来关注农民工命运的,也就是说它们所着力表现的,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民工这样或者那样非同一般的命运。自然,赖查德这个形象在小说中所承载的意蕴,决不尽于此。他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本身就折射出另外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企业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一家企业的兴衰荣辱竟然取决于和仰仗于,另外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素质,不能不说,是这个企业的悲哀,也是这个企业里所有人的悲哀;农民工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脆弱,也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作家通过这部小说,也似乎在有意揭示一些农民工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重情义而轻法治;比如贪钱财而轻生命;比如愚昧、狡黠、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读完以后,在人心中所引起的审美情感是复杂的,混糅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条分缕析地描述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让人觉得,欲说还休。因为作家切入生活的角度是独到的。小说通篇运用的是全知视角,但是在相当的篇幅里,却还运用的是人物视角,也即小说主人公“小老板”的视角,情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里,读者都跟他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尽管他从社会道德意义上看,是一个为了钱财,为了效益,对工人命运不管不顾的“黑心老板”,但我们却对他憎恨不起来,因为,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情势所迫的。如果,换了我们任何一个人处在他的位置上,我们可能也是那样干的。对他的悲苦命运,我们却也同样同情不起来,因为,他为情势所迫的错误决策,导致了生命的陨落。读者对他的感情,可能永远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就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